我們每個人都產生過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明明跟別人一樣努力,甚至比他更努力,卻沒有他成功?是因為我沒有他聰明嗎?還是他的運氣比我好?也許答案在於「見識」。
01 我們可能不需要聰明絕頂
還記得學生時代班上那些特別聰明的同學嗎?一道數學題你要抓耳撓腮半個小時,到了他們手下可能5分鐘就得出了答案。
這種巨大差距帶來的挫敗感,讓你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智商有"硬傷"。於是找來各種智力測試,想證明自己的智商沒問題。
《異類》的作者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認為,人們的智商在120以上就基本夠用了,超過120之後智力就不是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曾有科學家對愛因斯坦的大腦進行了幾十年的研究,試圖找出天才的大腦和我們常人在生理上有什麼樣的不同。
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猜想,但至今還沒有什麼最終的證據。我們很有可能得到這樣的答案:愛因斯坦的大腦在生理上和常人並沒有太多的不同。
可見,我們和那些天才至少在生理上沒什麼差別。
既然生理上沒區別,那麼天才何以成為天才?我們不妨從行為上做點分析。
首先,天才一般都善於提出問題。而大多數人更習慣於等問題出現再解決它。
其次,天才善於做白日夢,常常不受教育和周圍人思維的約束。而我們從小便努力地做一個安分守己的好孩子。
最後,天才都非常有恆心。他們對於自己想要了解的事情非常執著,並且願意花上一輩子的時間來得出答案。
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有的人記憶力好,有的人善於思考,而這到底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培養的,很難下定論。
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天賦,倒不如多學習天才們做事情的方法,至少這是我們能控制的。
02 我們也許需要些好運氣
我們從小被告知,每個人日後的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這一點毫無疑問。但努力的人,還需要一點好運氣才能更接近成功。
不過好運氣不是牛頓的蘋果,不會從天而降。當我們常常碰到壞運氣的時候,要記住一句話:時間是你的朋友,而時機不是。
李白有句詩"天生我才必有用",講的就是人在運氣不好的時候,最需要的不是盲目努力,而是慢下來思考,有耐心地做事情。
耐心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即使是壞運氣下的經歷,只要善於利用,都是財富,所以才有個詞語叫做"厚積薄發"。
有時我們成功了,會覺得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失敗了只會抱怨命運的不公平。
而大多數成功者都會認為自己不過是交了好運而已,不炫耀自己的能力,也不過分強調自己的努力。
善於利用時間的人大多低調而樸實,他們即使有很好的運氣,也不會為短暫的成功沾沾自喜。
有了對運氣的認同,人就會少一些怨氣,就更能平和的做事,不必對自己太苛求。
如果我們有足夠的耐心,有好的方法,有持之以恆的努力,也許好運氣就會降臨到我們頭上。但是如果我們努力了,好運氣依然沒有來怎麼辦?
想一想約翰甘迺迪的話吧,"問心無愧是我們唯一穩得的報酬"。
03 我們最需要的是閱讀
所謂見識,包括了知識儲備、人生經歷、信息量等各個方面。
在通信技術十分發達的現在,我們從不會缺乏獲取知識和資訊的渠道,比如刷刷小視頻、朋友圈或者看看公眾號推文等。
但是可能半個月後,我們根本記不起看過了哪些內容,也對我們沒有產生任何影響。
這背後透露著一種恐懼——我們生怕自己錯過些什麼。不管我們身在何處,總怕漏看了一條消息,錯過了某一次機會。
我們總希望能經歷更多有趣的事情,看到更多的好風景,品嘗到更多的美食,我們把它稱為快節奏,但回味時會猛然發覺,我們是沒有節奏的。
我們迫不及待地尋找著知識,卻忘記留給自己閒暇來思考,來審視人生。
蘇格拉底說過:「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度過。」而審視人生需要有閒暇,閱讀正好能給我們創造這樣的機會。
我們在讀書時必須有比較長的時間,且不能做其他事情,這樣才能投入。也正因為不得不把手中的事情放在一旁,我們才能審視人生。
另外,一本好書本身也可以幫助我們重新認識自己,認清世界,弄清心頭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並最終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楊絳先生的父親有一次問楊絳:"阿季,三天不讓你看書,你怎麼樣?"她說:"不好過。"父親追問:"一星期不讓你看書呢?"她答道:"一星期都白活了。"
需要注意的是,當我們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目的去找一本書閱讀時,要小心一些"快消費"類型的書籍。
比如,現在有很多勵志的書籍,讓人以為讀完之後就能脫胎換骨。但其實裡面往往是一些"正確的廢話",並不能讓讀者得到什麼真正的啟示。
人最終能走多遠,取決於他們的見識。很多時候成敗與否取決於見識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簡單的努力。
今天由於交通和通信技術的發展,我們增加見識要比過去容易得多,但快速獲取知識的同時,我們也失去了閒暇。
這種困境下,選擇閱讀作為自己的人生方式吧,一邊閱讀,一邊審視人生。
就像13世紀的坎特伯雷大主教聖埃德蒙曾說得那樣:「終身學習,向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