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
中國僑網12月31日電 據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微信公眾號消息,12月28日,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實景課堂《中國人的姓和名》開課。西班牙博思語言學校的華裔學生和來自9個國家32359個登錄點的師生跟隨鏡頭來到四川成都百家堂姓氏文化博物館,追根溯源,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姓氏文化。
內景老師朱晨光從宋代文學家蘇洵的《名二子說》講起,向學生們解釋了蘇洵為其二子起名蘇軾、蘇轍的緣由。以此為例,讓學生們了解到,在中國,名字往往寄予著長輩對晚輩的某種殷切的期望與祝願,「姓名」在中國人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走進成都百家堂姓氏文化博物館,外景老師張林以姬、姜、姚等一批上古姓為例,講述了中華姓氏與母系社會的關係,還以秦、唐、長孫等為例介紹了更多姓氏的根源與出處。
「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朱晨光老師通過《禮記》、八幅姓氏圖騰和動畫片,帶領學生們學習了中國古代姓名中「姓」、「氏」、「名」、「字」、「號」的意義和區別,以及它們在中國古代社交和禮儀中的使用方法。
不同的家族,除了有著不同的姓氏之外,還有著不同的家訓、家規。博物館裡,成列著諸多中國古代高堂中常見的牌匾,「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刻薄成家,理無久享」、「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等。這些教育後代立身處世、持家治業之道的家風家訓,都凝結著各個家族的生存智慧,讓海外學子們肅然起敬。
手工環節,一張張有趣的「姓氏賀卡」在海外華裔學生的手中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