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11月24日,陝西省農業農村廳組織開展「美麗家園記者走基層」採訪活動,記者團一行首站走進西安市鄠邑區,通過實地走訪鄠邑區祖庵鎮魯村、玉蟬街道三旗村和西澇峪口村、蔣村鎮、石井鎮等地,感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以來鄠邑區取得的成果。
近年來,鄠邑區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作為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工作,以打造「詩畫鄠邑、關中最佳」為目標,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綜合規劃、提升品位,美麗鄉村建設碩果纍纍。現全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農戶參與度達到88.1%以上,農戶滿意度達到95.6%以上。
人居環境整治關鍵在人,在於廣大幹部群眾的集思廣益和共同努力;村莊環境的好壞,不僅關係到對外形象,而且是凝聚人心、加快發展的重要基礎。鄠邑區以村莊清潔行動為抓手,以10大專項行動為主要內容,結合工作實際,探索出獨特的人居環境整治「鄠邑模式」。
拆舊清荒 讓群眾「住的好」
建設美麗鄉村,首先要讓群眾住得乾淨、安全、便捷。為了完善基礎設施,改善村容村貌,讓人居環境提升看得見,摸得著,鄠邑區排查農村危房、殘垣斷壁5000餘處,已累計拆除農村危舊土坯房4246處,殘垣斷壁778處,從根本上治理農村人居環境髒亂差,清除髒亂差的源頭,農村整體環境全面改善提升。
農村土坯房大部分建在六、七十年代,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影響村容村貌、有的長期無人居住、浪費土地資源、阻礙鄉村建設發展。「我們為最大程度保護群眾生產資料、竭盡全力消除住房安全隱患,集中力量,採取具體情況具體研判的辦法,在保證群眾利益的前提下,群策群力堅決拆除土坯房。」蔣村鎮黨委書記馬力表示。
改造後的慄峪口村自然探索親子營
「咱現在的鄉村公園以前都是沒人住的荒灘、荒地,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開展以來,村上採取保留樹木,清理雜草等辦法,把這裡打造成休閒草坪。」在慄峪口村,村支部書記王利軍帶記者們來到今年村上新打造的自然探索親子營和休閒公園,經過清舊改造,村民們有了休閒娛樂的好去處,村上優美的環境也吸引了越來越多西安市民前來遊玩。
為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優化農村群眾生活條件,鄠邑區在保證群眾「住的乾淨、住的美麗」基礎上,全面實施氣化鄉村工程建設,主管網覆蓋11個鎮街,入村入戶32個村,成為西安市首個實現全部行政村氣化工程覆蓋的區縣,通過能源結構的改變,也大大改善了區域空氣品質環境。
內外並重 讓村民「心裡美」
近年來,鄠邑區人居環境整治和群眾文明意識兩手抓。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垃圾革命」「汙水革命」等舉措,打出美麗鄉村建設的「組合拳」。並結合地域詩畫特色,注重文化宣教,帶動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意識,讓他們自覺加入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來,形成文明生活習慣。
今年72歲的田寶成一直在魯村居住,說起在家鄉生活有哪些變化,田寶成回答:「大大小小的變化都說不完,尤其是現在家裡用水衝廁所非常乾淨,比以前好太多。」據了解,自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開展以來,魯村已完成廁所改造130餘戶,且每戶補貼2000元資金,截止目前全村85%的家庭已經完成廁所改造,大多以水衝式為主。隨著村民們生活觀念和環保意識的改變,越來越多的村民從被動轉變為主動進行廁所改造。
「近幾年,咱村上在推進廁所改革、垃圾治理的基礎上,還想了不少讓家園美起來的好辦法。村裡的文化牆都是請村裡的能人和美院的學生設計繪畫的,大家從路上走過去看著賞心悅目,心情都變好了。」魯村村支部書記楊昌峰還帶記者們體驗了一場美麗「魯村風情遊」。
在蔣村鎮富村窯村,村支部書記張育剛表示,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開展以來,村上亂堆亂放、牆體廣告等全部清除;村上通過入戶宣傳、黨員帶動、繪製宣傳畫等方式提升群眾環保意識,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觀;並結合實際制定村人居環境提升方案、推行「街長制」、農戶「門前三包」。「咱村背靠清涼山景區,我們要把好地方的環境也維護好!」
「小廁所」「微意識」為群眾帶來生活的幸福改變。群眾整體意識是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軟實力」,政府規劃建設是打造美麗鄉村的「硬支撐」,在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同時,鄠邑區高標準制定了《鄠邑區城鄉建築風貌整治規劃》《鄠邑區美麗村莊建設技術導則》等指導性文件,譜好鄠邑區美麗鄉村建設「路線圖」,以宜居宜產環境助力鄉村振興。
詩畫鄠邑 助推地區「發展好」
因地制宜、盤活資源是鄠邑區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一大亮點。近年來,鄠邑區依託中國詩詞之鄉、中國楹聯文化縣的文化底蘊,以「詩畫鄠邑」為目標,探索打造詩畫道路、詩畫河流、詩畫景區、詩畫村莊、詩畫人家的人居環境美好藍圖,突出全區人居環境的地域特色。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據了解,圍繞「九縱九橫·三化三美」新鄠邑田園化建設目標,鄠邑區在完成區內農村危舊房屋等拆除工作後,利用群眾新建房屋外騰出的空間,修建小廣場、小遊園等253個;今年國慶前夕,鄠邑區共建成以天橋湖公園、渼陂廣場、呂公路綠道等各類遊園43個,並向市民集中開放;已在區內環山旅遊路沿線、景區周邊村莊,將農村原生態風貌與地域文化、鄉土特色充分融合,大力發展民宿經濟,成功打造精品民宿30餘家。
位於玉蟬街道西澇峪口村的唐爵·山宿就是美麗鄉村建設助推文旅產業融合的典型例子。老屋改造讓村莊資源發揮更大的環境和經濟價值,經過改造的民宿集住宿、休閒、餐飲、遊玩、繪畫培訓等功能為一體,為遊客們提供了「冬暖夏涼」的宜居旅遊度假休閒地。
唐爵·山宿改造前後對比圖
「剛開始想做民宿找不到好地方,偶然的機會發現了這裡,既有優美的環境、深厚的文化底蘊,又能夠保留一部分關中民居特色,附近市民來交通也很方便。」唐爵·山宿負責人陳強告訴記者,從事藝術類工作的他還在民宿開展免費的繪畫培訓,讓大家來了不想走,在繪畫中更加融入詩畫鄠邑的美好氛圍,「民宿的土地流轉費用和分紅也會為村集體經濟和村民們帶來一些收入,村莊美麗和發展增收兩不誤」。
環境優化助推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促進環境優化。記者了解到,鄠邑區依託優勢資源,已成功舉辦各類文化旅遊活動15場次,累計接待遊客657萬人次,吸引多家社會資本前來投資。
下一步鄠邑區將繼續以打造「詩畫鄠邑、關中最佳」為目標,繼續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提升整治資金投入力度,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努力實現「生態強區、產業強區、文旅強區、幸福新區」的新鄠邑建設目標,也為迎接十四運做好準備。
-END-
來源:中國網記者姬文豔
編輯:鄠邑宣傳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