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 杭州 來看雨,一程飛機和出租後,窗外的環境不再是 北京 的霧霾沙塵, 杭州 的春雨把樹葉衝刷的鮮嫩潔淨, 龍井 村的空氣中瀰漫著茶香,背後的山上茶林叢叢,身在 龍井 村中。
進山的主路客流相對較少, 龍井 村中的小路車輛交織一起也有些嘈雜,還好我們住的民宿隱逸在一條街巷中,轉眼便清淨了。第五次來 杭州 ,愛西湖,更愛 龍井 山的茶香和九溪的清幽,上次住在九溪,這次選在了 龍井 。
村中的餐廳不多,家家戶戶都在抓緊明前的時間炒制新茶,在店家的推薦下來到了村中最為正宗的一家「龍井 菜館」,典型的大戶國營店,食材口感有保證。只有吃到了鮮筍,才算是真正到了 杭州 。
午後的雨勢漸大,站在廊下看雨也不失為一種享受,很羨慕店主一家的生活,盤下一方庭院開客棧,每日與茶林花草為伴。今年南方的雨水很多,植物得到充分的滋養,發奮的生長著。
連日的降雨使溪水逐漸上漲,九溪進入 龍井 村的那道小溪本是可以通行汽車的,在雨勢的衝擊下變成了條小瀑布,地盤低的車輛不敢通行。晚間,遊客褪去之後的 龍井 村很安靜,家家都忙著炒制茶葉,伴著這場春雨,雲深不知處。
九溪和 龍井 一帶的地名都很富有詩意,楊 梅嶺 ,梅家塢,十裡琅璫,理安寺,乾龍路等等,多年前第一次在九溪徒步時便聽到「十裡琅璫」這個名字,那時地圖查詢和旅遊攻略搜索還沒如今這麼發達,鬧不清「十裡琅璫」的含義,只感覺「琅璫」這兩個字很有意思,像是某種珠光寶氣的飾品,像是某種聲音,於是,今天的主角就是——十裡琅璫。
十裡琅璫
十裡琅璫
琅璫嶺,指 杭州 天竺 山東 , 龍井 村西,梅家塢村 東北 的山嶺。習慣上把南起五雲山,北至天竺一帶山崗通稱「郎當嶺」。因山崗蜿蜒約數公裡,又有「十裡琅璫」之稱。地質地貌以石灰巖為主,自然形成了峰巒疊秀,千姿百態的山林景觀,是西湖群山中最高、最長的山嶺,平均海拔在200米以上,視野開闊,澄靜明秀。
十裡琅璫
今日行程由 龍井 村的十裡琅璫入口上山,退步翻山至真跡寺,再下山至雲棲竹徑,步行距離5.2公裡。
十裡琅璫
十裡琅璫
春雨如絲,採茶女們手法嫻熟的掐下一片片葉尖放進竹簍,霧氣很大,我們也只能在剛剛上山的地方看到茶林的全貌。
採茶女們說,每年清明之前她都會來這片茶林採茶,茶主是兩位老人,年齡加在一起足有160歲了,他們的茶林不大,也不會去街邊兩側相邀遊客喝茶賣茶,只是每年把最好的明前 龍井 採摘下來自己喝。
每年夏天茶林都會大幅修剪,我們所看到的茶樹並不大,但採茶女說,這片茶林年頭很長,今年是她在這裡採茶的第26個年頭了,每年只是清明之前來這裡工作20餘天。
十裡琅璫
近日雨水充盈,隔天就能掐採一次,每日6點開始,下午6點左右手工。她說正宗的明前 龍井 應是一芽一葉的,隨著需求量逐年提升,現在的標準改為了一芽兩葉以增加產量。
由十裡琅璫的入口沿山路前行,山勢逐漸升高,這裡的山路和臺階是由碎石頭鋪就而成的,很明顯這是古人的作品,雖然雨水相伴,但這樣的路面卻不溼滑。
這座「嶺」海拔並不高,若是在晴天,可以居高臨下看到漫山遍野的茶林,山下寬廣的錢塘江和一片片民居,今天天空不作美,山下是看不到了,山中也馬上被雲霧籠罩無緣得見了。不過能在距離城市如此之近的山中,海拔並不高的地區看到雲霧繚繞的景色,這本身就是一種難得。
十裡琅璫
登至山中的一個四岔路口,算是到達了頂峰,此後便是上下起伏的山路,到此也和茶林說了再見。
半山 龍井 半山竹,山坡的另一側是竹林的天下了。
十裡琅璫
十裡琅璫
雲霧籠罩中的真跡寺,傳說古時也是香火吉旺的寺廟,如今已頗為蕭條。
五雲山真際寺
真跡寺是此程的中間點,寺前一棵 大樹 前有個三叉路口,分別可通向① 龍井 村,靈隱寺一帶,也就是我來的路線②雲棲竹徑,梅家塢一帶③九溪煙樹,六和塔錢塘江方向。
五雲山
此地已屬五雲山界內,北接郎當嶺,南依錢塘江,岡阜深秀,林巒蔚起,相傳山頂常有五色祥雲盤旋其上,故以「五雲」名之。這裡自古便是登高攬勝的好去處,於山巔極目四顧,但見之江帶繞,西湖鏡開,江上帆檣出沒煙波之間,遙望南北兩峰渺如雙錐朋立。
這些傳說中的風景我是無緣得見了,我們選擇了第②條線路前往雲棲竹徑,此後一路下山,道路也是新修繕的臺階,剛剛上山時不覺勞累,此時接連下山的臺階卻不勝乏力。沿途看到和我們相反路線的遊客,由雲棲竹徑爬到真跡寺的這段路當真要耗費些氣力了。
五雲山
雲棲竹徑,新西湖十景之九。早在清代雍正時,「雲棲梵徑」就被列入了當時的「西湖十八景」。雲棲「竹徑」景觀是指雲棲塢裡林木茂盛的山塢景觀:深山古寺,竹徑磬聲。 翠竹成蔭,溪流叮咚,清涼無比。小徑蜿蜒深入,潺潺清溪依徑而下,嬌婉動聽的鳥聲自林中傳出,環境幽靜清涼。
雲棲竹徑有兩個入口,由梅靈南路的入口進入需要8元門票,也可如我們的行程由五雲山上下來,不需要門票。
雲棲竹徑
茂密的竹林裡,春筍在雨後破土而出,泉水自山中徘徊而下,匯集在洗心亭中,雨水把竹徑中的棧道衝刷乾淨,午後的空氣中充滿了霧水的溼潤, 杭州 的美不僅在西湖,更在 龍井 山中。
雲棲竹徑
除了雲棲竹徑園內,此行幾乎沒看到什麼遊客,山中極為清幽。由進入十裡琅璫至雲棲竹徑,慢悠悠的走下來,6個小時的 春日 享受。雲棲竹徑景點門前有公交車,乘103路換乘27路即可返回 龍井 村。
離開山中清淨的民宿,我換到了一處再繁華不過的地方——北山街,好在山坡上的民宿鬧中取靜,還能居高臨下數數斷橋上的有緣人。
看罷山中美景,來到 杭州 必是要來看湖的,在西湖沿岸,想尋個僻靜之所是不可能的,站在蘇堤之上看人流如織,不如把目光向西跳躍一下,一條楊公堤,屏蔽了無數人潮,楊公堤外是另一番天地。
今日的目的地是楊公堤外的茅家埠,依舊徒步前往,返程時再去蘇堤賞賞花,全程10公裡有餘。
由北山街步行至曲院風荷,沿途遊客還是很多的,穿過曲院風荷之後就明顯減少了, 春日 自是沒有荷花看的,剛剛發芽的水杉林也是極好的風景。西湖一帶以這裡的水杉為著,我對這種天生就會筆直生長的植物有著全然的喜愛,在 北京 ,來植物園櫻桃溝裡看水杉算是一種習慣。提起水杉不得不提到 江蘇興化 市郊的李中水上森林公園,一排排水杉樹生長在水中,蔚為壯觀。
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曲院風荷
由曲院風荷向西,跨過楊公堤便是 杭州 花圃,再向南就是茅家埠了。 杭州 花圃也是一個小型的園林公園,有花有水,而且本地人居多,很清淨。
上次來 杭州 因為時間倉促沒能來茅家埠,這次專程到訪算是補足了遺憾。據《武林舊事》記載,舊時在此居住的大多是茅姓人家,以採茶養蠶為生。這裡是前往靈隱寺的香客們棄舟登岸的碼頭,這一帶因此商埠雲集,酒肆林立。而現在的茅家埠反倒成為遊人如織的西湖邊難得的清幽之地,沿著棧道小徑漫步於疏竹叢葦間,或是在茅草亭中靜坐聽風,「淡妝」的西子便活現在眼前。
茅家埠景區
茅家埠現在的景色是2003年整治修繕後的新面貌,春雨中的湖水低沉,罕有遊客前來,如果你喜歡清幽野趣的 江南 ,不妨來到茅家埠看看,這裡雖然沒有西湖邊的桃紅柳綠,人文遺蹟,但溼地化的湖泊和泥塘卻展現了這裡本來的樣子,初春的浮萍荷葉蜷縮著葉片從水中伸展出來,綠肥紅瘦也是一番舒暢。
1500年前的那場戰火讓大漢帝國沉落史海,中原陷入了長期割據混亂的局面。當時的 杭州 偏安一隅,經過了初漢的休養生息,成為了難得的生活居住地。從北方遷居而來的隱士們從未見過如此精巧的山水,對這裡傾慕不已,便把這裡選定為清修之地,葛洪,就是他們中最著名的一位。
歷史上對葛洪的記載或傳說並不多,他是一位文人,學者,醫生,術士。葛洪小時候家裡貧困,但自己愛好讀書,漸漸功課學出了名氣,被即將誕生的晉朝皇室看中,走上了仕途,後來,葛洪因為 平定 叛亂而當上了將軍。
抱樸道院
抱樸道院
連年的戰亂和爾虞我詐朝廷讓葛洪萌生倦意,他選擇了急流勇退。東晉成立後,當年對葛洪有著伯樂之恩的司馬睿當了皇帝,他下詔書賜予葛洪高官厚祿,卻被葛洪婉拒。
葛洪過上了 中國 古代知識分子世代嚮往的「清心養頤,閒遊方外」的生活。幾經輾轉來到了 杭州 寶石 山西 嶺,對這坐靈秀的小山情有獨鍾,背山面水、龍脈環抱,正是清修之所。此後幾年,葛洪一直在寶石山西 嶺結廬煉丹,普救世人,也在這裡寫成了道家傳世經典《抱撲子》的一部分。
後來,寶石 山西 嶺就被人稱為「葛嶺」, 他當年所結的草廬,成為了著名道教勝地「抱撲道院」。葛洪曾經的印記,讓這座小山多了一種神奇玄妙的味道。從葛嶺半山腰的層林掩映中看到抱撲道院的黃瓦飛簷,宛若一位隱士,千年不變地凝望著 杭州 的變遷。
抱樸道院
葛洪留下的遺蹟還不止此,據說因為他煉丹燒藥,讓葛嶺一帶山上的巖石都「染了仙氣」,產生了奇妙的變化,後人書「這裡碎石文瑩,質若瑪瑙」。事實上,寶石山的山體屬於火山巖結構,富含氧化鐵,呈深紅色,經過千年風雨的衝刷,石質色澤飽滿,幽紅剔透。
瑪瑙寺
另一個主角——瑪瑙寺誕生於葛洪之後的年代,風雅的晉國王朝灰飛煙滅,戰亂又一次席捲中華大地。因為建在「質若瑪瑙」的山坡上,所以就有了這個浪漫的名字。包括瑪瑙寺在內,六和塔、保俶塔、雷峰塔, 南屏 山淨慈寺、天竺靈隱寺在內,形成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盛況。
瑪瑙寺
可惜,大環境的動蕩最終讓瑪瑙寺的故事淹沒在了歷史的漩渦裡。如今的瑪瑙寺已成為 臺灣 文化研究院暨連橫紀念館。
瑪瑙寺
瑪瑙寺
瑪瑙寺的入口在繁華的北山街上, 春日 的北山街人頭攢動,拐入巷子中的瑪瑙寺,周遭的環境一下清幽了,來這裡參觀遊覽的人不多,瑪瑙寺中的主體建築早已不知去了哪裡,現在成為 臺灣 文化研究院,儼然一座精緻的小園林。院內種植著幾盆魯冰花,象徵 臺灣 文化在這座寺廟內生根發芽。
瑪瑙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