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生從9月2號入住學校,到今天才不過十二天。卻不止一次有學生用充滿期待的目光,熱切地詢問放假時間;不止一次有家長微信中急切地詢問這周六是否放假。開學時間並不長,為什麼學生和家長都渴盼放假,我想原因歸納起來有兩條。
1.學生慣有習慣意識難以改變。
高一新生有許多初中一直走讀。一直走讀的孩子,習慣了家創造的溫馨環境:習慣了父母精心準備的可口的飯菜,葷素搭配;習慣了晚上學習時聽著輕音樂,喝著熱牛奶;習慣了睡覺時家裡安謐寧靜,自己一張大床的自由舒適;習慣了起床時鬧鐘輕柔的音樂,父母輕聲的提醒;習慣了匆忙中被褥可以不疊,父母幫自己把牙膏擠好……
高一新生中也有部分住校的學生。初中時住校的學生,習慣住校時間長度:一周住校四天,周五下午放假回家,下周一早晨才返校。他們習慣了五天拘束在校園,兩天三晚上在家放飛自己的自由。
2. 家長強大心讓孩子電話哭泣聲擊敗。
我們家屬院中有一孩子父母,看見我不止一次詢問這周能不能放假。他們的孩子很優秀,考上我校試驗班。按理說,這樣的學習品質好孩子應該能迅速適應新環境,可是卻打電話時哭了。他們有些慌亂,向我尋求方法。我對他們說,可以在吃中午飯間隙,跟孩子好好談談。別讓孩子哭泣把強大的內心擊敗,讓孩子割捨不掉依賴,從而影響到她的更好飛翔!
如何稀釋渴盼回家的慾念,讓學生能理性地投入到學業攻讀上來?我認為可以這樣做。
張中行說:「好的學習成績來自於學習興趣,而興趣來自於習慣,而習慣則來自於強迫。」每位家長把自己的孩子送入高中學習,都期望孩子能有一個好的學習成績,而成績的取得就得靠日復一日的全力以赴的學習習慣,好習慣的養成真的來自於強迫。正是學校嚴格的訓練,嚴格的約束,才能讓孩子們快速地形成新的習慣。
新習慣的形成最少需要21天,此時正值中間的節點。學生的忍受力正在經受考驗,他們正努力摒棄舊習慣中的溫暖與自由,逐步適應新習慣中的規則與嚴苛。而家長此時,就是要配合學校,別讓被孩子哭泣聲打敗,讓自己慈愛心泛濫,頻繁地去安慰孩子。讓孩子適應他們應該適應的一切。
孩子第一次這麼長時間離開熟悉的環境,在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難免有些不適,想家,電話中聽到你的聲音,分外覺得委屈,不自覺地哭泣。作為家長,你此時不要亂了分寸。不能呵斥,不能急迫逼問,只須輕問,靜聽。也許孩子只是想在電話中對你哭哭而己,也許是想向你討問方法。
家長一定要讀懂孩子內心,切莫隨意建議。要知道每一位好家長都善於把孩子的天分和優勢展現出來。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形成新習慣也是一樣。家長有空閒,建議多讀讀書,多用一些名人名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比如白巖松說:「無論我們走到生命的哪一個階段,都該喜歡那一段的時光,完成那一段該完成的職責,順生而行,不沉迷過去,狂熱的期待著未來,生命這樣就好。」
比如盧志文說:「用別人的智慧充實自己,不用別人的智慧貶低自己;用別人的成功激勵自己,不用別人的成功折磨自己;用別人的錯誤提醒自己,不用別人的錯誤娛樂自己。」
家長電話中引用名言不必如上面那樣長,截取其中一兩句做自己的觀點即可。恰當的名言能解開孩子心結,讓他們於困境中豁然開朗,從而專心攻讀。
萬事開頭難。好的開頭,便是成功的一半。孩子進入高中學習也是一樣,特別希望家長能配合學校讓孩子進快適應高中生活,形成新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