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自我被誰傷害(下)

2020-09-06 熊玲心理諮詢

——論完美犯罪的精神動力學(四)



(續 前)

W的故事和夢,也闡明了抑鬱症的心理動因之一,是早期理想自我因愛的「斷乳」而受損。自我好與不好的價值定位,早在過去就設置了。也可進一步解釋,自我的不存在,是主體全被自我理想淹埋,而這個自我理想是承襲和內化了他人理想。沒有個性化的自我,自我感是空的,或說身體是我自己的,自我的情操思想是他人的。這類人中,有些是被背負的偉大責任和美好理想壓迫得直不起腰;有些人,是完全沒有自我理想或自我,感覺盲目或麻木地活著。

W心理那些「zhuanzhi」自我,很像是zhuanzhi思想的代言,而他同樣充滿「zhuanzhi」自我的母親,(此處省略若干字)應該說,在精神層面,父母之愛是小孩自我價值的胚胎,社會秩序是父母或成人自我價值的胚胎。

很不幸,我們的文化及家庭教育,恰是擅長說教、重分數技術,迴避情感、輕人格培育的文化(有關「中國人為何說不出愛」「為何中國孩子智商高情商低」的現象和研究,數不勝數。其根源何在,眾多國人心裡都有數,只是無奈的沉默,甚至不敢承認罷了)。這使人不得不聯想到,家庭之所以短缺精神母乳,是因教養人本身就沒吃過精神母乳……(此處省略若干字)


甚至可以說,缺失精神母乳是文化的特色,它導致的是一種集體無意識情結:愛匱乏症,zhengzhi恐懼症。表現在國人身上的特徵是,在公德或正義面前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惹不起躲得起」的迴避型人格。

如果說,心理病患者那千奇百怪的症狀背後是同一個病因「童年創傷」,那麼,缺精神母乳的撫養人,則是傷害童年(自我感)的罪人,缺失人性尊重的極權制度,則是窒息精神母乳的有毒土壤。

因為,我們的文化不具備——愛關係。(註:上篇文章裡,闡釋了健全人格基於的結構:外部愛的關係 + 主體的成長性自我)

真正令人成長的「愛關係」是弗羅姆指出的:世界上最艱難的愛,是我們對孩子們的愛,因為我們愛他們的目的,是為了讓他們最終離開我們,去過自己獨立自由的生活。如果不意識到這一點,那麼我們對孩子的愛,更多是以愛的名義而實行的控制和束縛,這樣的愛是不能給孩子以自由的。



我國家庭對孩子的愛,剛好相反。由於體制帶給人的諸多不安全,父母不得不以「望子成龍成鳳,養兒防老」的勢力為目的,而利於人成長性的愛,根本就談不上。即便說父母很愛子女,那也是控制和束縛的愛。這樣的愛,完全是以愛的美名而犧牲了孩子——獨立思想、生產性的自我。

人的自我身份感,是早期「價值判斷」了的。是我們幼年時候被環境「強制教育」為是沒出息的弱者,或有出息的自負者,或聽話的好人,或不聽話的逆子等等所塑造的。而在神經症的人格中,發現他們的成長性自我,是被過去的低價值身份鎖定,但他們同時又背負了必「有出息」的遠大理想。

中國文化,衡量有出息的價值標準是物質,最低標準也是你在大城市買了房子沒有……為成為他人眼中的「成功人」,不計其數的人變成了房奴,或撈錢的機器。

說難聽一點,我們都是神經症,至少也是神經症的易患群體。我們患有「愛匱乏症,zhengzhi恐懼症」的自我,是被兩個理想所傷,一個是他人標準的理想,一個是成為被他人認可的自我理想。

可謂真正的幸福,是看你是否你活在愛的關係裡,所謂真正的成功,是看一個人是否活得自在而寧靜。我想,這樣一種人生狀態,應該是弗洛姆所稱的有生產性自我的人,才可達致呵。悲嘆的是,從我們許許多多的親密關係障礙,以及神經症的人際恐懼看出,其癥結恰是被嚴酷的、無法容忍差異、無法忍受不確定、害怕改變的刻板個性所致。常見的人與人之間衝突,也幾乎是以評判、指責為武器,強烈捍衛自己的價值觀,和攻擊對方的價值觀為目的。


我們的應試教育,和畸形的「641」家庭結構,註定了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學校將把「知識與理想」方面的進展,狂轟濫炸給下一代;註定了硬給道理而無視孩子的情感互動;註定了短缺生命早期所必需的、體現愛的精神母乳。



去年,耶魯「學校長小貝諾·施密德特在耶魯大學學報上,公開否定中國的教育,他談到的「中國教育的做大做強是面子工程。他們以為社會對出類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課程多,老師多,學生多,校舍多。他們的學者退休的意義就是告別餬口的講臺,極少數人對自己的專業還有興趣,除非有利可圖。他們沒有屬於自己真正意義上的事業。而校長的退休,與官員的退休完全一樣,他們必須在退休前利用自己權勢為子女謀好出路。」還有人說,中國的教育者在做「自己屋子裡的君主。」「他們把經濟上的成功當成教育的成功,他們竟然引以為驕傲,這是人類文明史最大的笑話」……


若家庭是國家的細胞,那麼國家的教育自然滲透在各個家庭。

我們的自我怎樣形成?我們的價值怎樣定位?我們的人格健康與否?全仰賴我們的幼年處在怎樣的母體環境。可是,父母們能給到孩子什麼呢?

(待 續)

相關焦點

  • 熊玲:自我分裂的後面(下)
    ——論完美犯罪的精神動力學(九)(續前) (三)撫養人的無意識之罪 前面例子的隱意是,我們的文化一貫高舉「我是愛你,為你好」的旗號,實施著「你必須聽我的」全盤洗腦。 如果你習慣性哀怨:活得太累、沒有自我,那麼可問問自己,我的自我被誰奪走?怎樣才能救回自我呢?
  • 熊玲:自我分裂的後面(上)
    (二)自我分裂,誰所為?拖累症,實際是一種被動攻擊行為,其攻擊目標指向的自己,它可能在表達壓抑已久的憤怒,更可能在表達對現實的拒絕,一種內心的獨立自我向被動自我的抗拒。 喬,很象徵拉康的一個學說——被抹去了自我的主體。其實很多學者對人性的研究,都表達了這一觀點:人是文化的產物,如果一個人自小被命令式撫養(極權文化下),他可能會成為一個懦弱的好人,或偏執的暴君。
  • 熊玲:超我的秉性(下)
    ——完美犯罪的精神動力學(一)(續前) (2)超我的層級與功能 自我代表我們的現實和常識的東西,超我代表了我們難以抗拒的內部強權的東西。超我和含有熱情的本我形成對照。 超我,像是主體結構中一棟朦朧的高牆。
  • 成都熊玲心理諮詢機構-心理沙龍(第4期)通知
    時間:2020年9月27日(周日)下午2:00-3:40點。地點:成都交大路銀河北街188號-華宇錦城名都A區2~1~1503室(交大路西沃爾瑪正對面;長慶路金牛區市民辦證中心正對面)。帶領者:水柔,音樂治療師、MBSR正念減壓受訓師資、熊玲心理諮詢機構資深心理諮詢師
  • 成都熊玲心理諮詢機構-心理沙龍(第6期)通知
    時間:2020年10月18日(周日)下午2:00-3:40點。地點:成都金牛區銀河北街188號-華宇錦城名都A區2~1~1503室(交大路西沃爾瑪正對面;金牛區市民中心正對面)。帶領者:熊玲,成都熊玲心理諮詢機構首席諮詢師,成都心協表達性藝術治療專委會委員,川渝心理聯盟督導師。
  • 熊玲:心理沙龍計劃書
    具體事宜如下:(1)形式與主題:小組形式;內容包括:心理學、哲學、文學、表達性藝術治療(舞動、音樂、繪畫、沙盤治療等等)、情感、親子關係、人際能力、家庭問題、職場等方面的主題。每期都有資深心理專家作帶領者,您可以與專家對話,可以分享很專業的小知識、小建議,可以分享自己的故事,分享別人的所思所想......體驗輕鬆的情感釋放。
  • 成都熊玲心理諮詢機構-心理沙龍(第5期)通知
    時間:2020年10月11日(周日)下午2:00-3:40點。地點:成都交大路銀河北街188號-華宇錦城名都A區2~1~1503室(交大路西沃爾瑪正對面;金牛區市民中心正對面)。帶領者:李松:資深出國留學英語培訓師,成都心協精神分析專委會成員,熊玲心理諮詢機構資深心理諮詢師。活動主題:神經遞質漫談。
  • 成都熊玲心理諮詢機構心理沙龍(第9期)通知
    時間:2020年11月8日(周日)地點:成都金牛區銀河北街188號-華宇錦城名都A區2~1~1503室(交大路西沃爾瑪正對面;金牛區市民中心正對面)。帶領者:水柔,音樂治療師,MBSR正念減壓受訓師資,熊玲心理諮詢機構資深心理諮詢師。
  • 成都熊玲心理諮詢機構-心理沙龍(第8期)通知
    時間:2020年11月1日(周日)下午2:00-3:40點。地點:成都金牛區銀河北街188號-華宇錦城名都A區2~1~1503室(交大路西沃爾瑪正對面;金牛區市民中心正對面)。帶領者:劉念,婚姻家庭諮詢師 ,德國舞動治療師(BTD認證中),熊玲心理諮詢機構資深諮詢師。主題範圍:了解自己,了解孩子,了解Ta;自閉譜系障礙兒童的療愈;舞動治療。
  • 成都熊玲心理諮詢機構-心理沙龍(第3期)通知
    時間:2020年9月20日(周日)下午2:00-3:40點。地點:成都交大路銀河北街188號-華宇錦城名都A區2~1~1503室(交大路西沃爾瑪正對面;長慶路金牛區市民辦證中心正對面)。帶領者: 劉念,婚姻家庭諮詢師 ,德國舞動治療師(BTD認證中),熊玲心理諮詢機構資深諮詢師。主題範圍:了解自己,了解孩子,了解Ta;自閉譜系障礙兒童的療愈;舞動治療。
  • 熊玲:來自不確定「故鄉」的人(下)
    前) 這裡,我們再次強調人早期養育環境的重要性。 對孩子來說,早期脫離(等於拋棄)父母是可怕的,孩子無法獲得最原始的安全感;若擁有一個邊緣型的父母(尤其是母親)亦是可怕的,孩子不知道父母的風格是什麼,也沒有能力承受成人的精神性焦慮,他只有把自己分裂開來,壓抑或潛抑感受,不然活不下來。這就是精神分析研究認為的:主體形成了不被你自己所接受自體的碎片,不被你自己的生命所接受的生命。
  • 熊玲:朗讀治療的心理動力學(二)
    已在「朗讀治療的心理動力學(1):何為朗讀治療」中作了闡述。本文將從以下方面,進一步探究朗讀治療的深層意義與目的。一,朗讀治療與無意識的關係論這一標題之前,有必要說明下何為朗讀治療?團體活動中,朗讀者投射出了什麼樣的自體客體,透過朗讀相關體驗的心理反映,提供給了大家分享、討論的真實訊息,使主體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看見自我、理解自我,這本就是朗讀治療的深刻目的。(2)朗讀治療對無意識情感需求的連接。人大部分的心理問題,經研究都跟自卑自戀情結有關係。
  • 熊玲:來自不確定「故鄉」的人(上)
    弗洛伊德用對癔症的研究,來區別疑病症的內部現實(內在譫妄),他認為癔症忽視自己的軀體症狀,但症狀本身是對精神衝突的一種妥協表徵,軀體症狀隱喻地代表著內心不願提及的衝突,而疑病症的疑慮,則是無法隱喻性地定位命名這種疾患,代表著他內心對未知的恐慌。
  • 是誰,終究主導了(他)她們的靈魂......
    首先,現在都市中的這些孩子與以往鄉鎮學生來比,他(她)身上的經濟基礎就較為「雄厚」,在受遊戲日益嚴重的影響與自我絕對的痴迷下難以自拔,還有就是遊戲本身存在著一些錯誤引導致使孩子必然會將多餘的閒錢用於此處購買所謂的「皮膚」來達到同齡人之間炫耀的目的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 熊玲:朗讀治療的心理動力學(一)
    (2) 朗讀治療,既陌生也熟悉。陌生在於:雖說心理治療的方法眾多,常見之一的「表達性藝術治療」也有多種具體療法(究竟多少,恕我不知),但迄今為止還沒看到朗讀治療,所以提出朗讀治療,算是新概念,新療法。
  • 以賽促研,寧鄉市熊玲初中化學名師工作室展示信息融合課題成果
    新中考形勢下,化學學科課堂教學要進行怎樣的變革,又要如何深度融合信息技術2.0呢?12月11日,寧鄉市熊玲初中化學名師工作室課題研究展示活動在城北初級中學順利進行。陳慧玲老師通過對天氣瓶在不同溫度下不同現象的展示,對《飽和溶液》展開實驗探究,教學嚴謹科學。賽課中,六位老師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融合嫻熟的信息技術,對教學內容進行了精彩的展示。她們精心準備,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突顯了化學學科育人的價值,獲得了評委們的一致好評,認為每堂課都很出彩。
  • 搞科研,不要悲壯的自我傷害!
    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誰都希望自己過得更加幸福,更加快樂,沒有誰願意故意傷害自己,即便是傻子和剛出生的兒童,都有本能的自我保護。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經常發現很多人(比例可能還不小)正在做一些對自己對他人都有傷害的事情,其結局不言而喻,損人不利己,最後還被說成「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 嬰幼兒意外傷害(一)
    今天月寶就和大家一起說說應用而意外傷害的情況和處理。一.嬰幼兒發生意外傷害的常見原因:1.嬰幼兒疲勞,生病等。2.嬰幼兒特別好動。3.全家人準備外出、旅遊。4.夫妻不和,經常吵架。5.大人沒有看護好嬰幼兒。6.寶寶到有危險的地方去玩耍。7.沒有按安全規定行事。
  • 家有青少年(5):青春期的自我認識
    青春期是一個人最初也是最頻繁的思考「我是誰」這個問題的階段。青少年在「我是誰」的思考和摸索中,逐步形成系統的對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成年人的自我身份認同感的基底是在青春期時形成的。青春期之後的人生的經歷和認識,會對早期構建的自我身份認同感有所影響和改變。但是,如果沒有系統性的介入或重大事件影響,它的基本輪廓會一直在成年期延續,不會有根本性的變動。可以說青春期是自我身份認同感構建的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