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時代向前,歷史空留,穿行其間的精神卻亙古而恆定。打撈散落的故事,學習不變的精神,我們特別推出「學習故事」專欄,以理論學習為出發點,以故事為載體,帶您重溫近百年間,我們黨永恆的初心。
近百年前,一艘紅船蕩開的初心,在黑夜中萌芽。
自此,荒夷的蒼老土地上,開始長出一茬茬新生的革命力量。他們在破碎的山河裡種下初心,又接力用信仰與熱血澆灌出參天的建設浪潮。
百年彈指間,耄耋大國飄零不再。那些共產黨人們播撒的初心,也在風雨中日漸茁壯,讓而今的中國,草木蔥蘢,生機四溢。
一、紅土地上的初心綠蔭
其中一團蔥蘢,具化為17棵80多年的青松,兀自生長在瑞金的華屋村。
它們的故事,始於1934年的一個雨夜。
那一夜,9歲的華丕恢在滂沱的大雨裡,望著父親一步一步走出房門,走進雨幕,直至變成黑點,消失在地平線上。他的步子堅定,沒有一絲遲疑。
即便,自己聲嘶力竭地一次次呼喚父親,也不曾見到父親頓一頓腳步,回頭再看一眼故土。
於是,那個雨夜戴著鬥笠的背影,成了華丕恢對父親最後的記憶。
與父親一起離開的,還有16個小夥子,他們中最年輕的,只有15歲。
那一年,華從祁剛剛出生。
襁褓中的他並不懂自己失去了什麼,更不知9歲的華丕恢,為什麼總去華屋的後山一日日幹坐著。
直到咿呀學語,蹣跚走路,他才從母親的口中知道,自己的父親像華丕恢的父親一樣,離開了母親和家,走向了遠方的炮火與革命。
而後山上的17棵松樹,正是他們的父親和同行的夥伴們,在離開前種下的。聽鄰居們說,種樹的那天,他們17人高呼,「青松常在,革命必勝!」
那以後,他也常跑去後山。摸摸樹幹,學著華丕恢清理野草,猜想種下青松時的父親,是什麼樣子。
他只能猜想,因為他們未曾謀面。父親離開一個月,他才出生。血脈至親,從此山高路遠。
但他小小的腦袋裡堅信,樹就是人,樹還在,父親就一定會回來。
革命勝利了,華從祁也和青松一起長大了,父親卻依舊杳無音信。
華屋的鄉親們多方打聽,才知道這些親人都先後犧牲在長徵途中。他們或許犧牲在了湘江、或許躺臥在了雪山、或許長眠在了草地……
只留青松,穩然安坐。
已然長大的華從祁終於明白,他們離別時的決絕,是為了什麼——他們播種,卻不問收穫,他們在無盡的黑暗中高舉火把,只為在日出東方的前夕,照亮更多人前行的方向。
華從祁老人與「信念樹」
親人們為國捐軀,他們的精神卻化作17棵青松,永遠留在了華屋。
十多年來,15位華屋的民兵組成志願隊,擔負著松樹養護、森林防火和巡邏警戒任務。每年植樹節,村民和附近的學生們都要上山植樹。而今,17棵信念樹旁,已成鬱鬱蔥蔥的山林。
這個昔日播撒初心的地方,也在共產黨人的初心照拂下,土坯房換新屋,水泥路映襯青山綠樹,生態旅遊正盛,好日子節節攀升。
紅土地上,初心長成參天的綠蔭,庇護著昔日只有43戶的華屋,擴展至119戶,人丁興旺,家戶殷實。
已成老人的華從祁正在二兒子的大棚裡照看過秤的蔬菜,三年前,二兒子剛剛領到「脫貧光榮證」,他笑著說,「共產黨好,共產黨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但他不知道的是,這些為華屋帶來改變的共產黨員,同樣也受到了17棵青松的初心感召。
二、「不毛之地」的實幹綠蔭
另一團蔥蘢,在70年前,同新中國一起,堅毅生長。
那是1949年一個風沙漫天的日子。
中共右玉縣第一任縣委書記張榮懷,在一個偏僻的山溝裡,找到了他想要的答案。
那時,他幾乎已經走遍右玉的溝梁河汊,徒步近4個月。紮根還是搬離,在徒步考察的日子裡,一直在心中猶疑。
莊稼沒收成,風沙能埋人,惡劣的生態環境,讓右玉的處境異常艱難。
現在,這個山溝裡的「小老楊」,給了他堅定的信念。因為,山溝旁的農民告訴他,山溝裡有了樹,莊稼就能有收成。
回到縣裡,張榮懷在簡陋的辦公室寫下一行字:「人要在右玉生存,樹就得在右玉紮根。」
「共產黨人要麼不說,說了就要做到。」帶著全縣幹部,張榮懷冒著風沙來到蒼頭河畔,挖坑、種樹、填土。
10棵樹屹立在右玉的土地上。接著,又是10棵。
自此,一場植樹的接力,在風沙肆虐的不毛之地拉開了序幕。
每個機關單位的辦公室門後,都悄悄出現一把鐵鍬。鐵鍬背後,是錚錚誓言,也是底氣和實力。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右玉縣植樹造林場景。
80年代末,山西很多兄弟縣市大幹快上,搞起了煤炭開發,右玉人仍在植樹。第十二任縣委書記袁浩基堅守,「綠色不進,風沙就進。耽誤植樹就是罪人!」
那時,一家日本企業在當地建了一家壓板廠,右玉有了歷史上第一家合資企業。但這個企業的發展卻要以木材為代價,全年收的原料僅夠它「吃」半個月。為了防止亂砍濫伐,縣裡痛下決心,關了壓板廠。一心撲在植樹上。
樹越來越多,右玉人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可財政收入的排名卻越來越後,縣裡的幹部去省、市開會,都得靠後坐。
2001年開始擔任縣長的趙向東同樣有壓力,「全縣財政收入才1500萬元,坐在後排不難受是假的。」
可風沙不停,植樹不歇,為了右玉人更好的生活,右玉的植樹初心不能改變。
70年日新月異。右玉的林木綠化率,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不到0.3%,提高到了現在的55%,將近2000平方公裡的「不毛之地」,在幾代人前赴後繼的努力下,成了田園詩畫的奇蹟。
而右玉人,也在一代又一代的實幹中,走向由綠到富的美好生活。
蒼頭河畔,70年前第一棵種下的小老楊,而今已有二十多米,它的身後鬱鬱蔥蔥,寫滿執政為民的初心情懷,寫滿薪火相傳的使命擔當。
三、遼闊版圖上的擔當綠蔭
從17棵「信念樹」上的初心,到第一棵「小老楊」上的實幹,路途雖殊,其致一也。
17名紅軍戰士的遠走背後,是種下的初心,是家國故土上的人民苦苦追尋的安定生活;右玉的第一任書記徒步4個月的背後,是初心長成的實幹,是全縣人民賴以生存的綠水青山。
撥開這70年來長滿的層層蔥鬱,飄蕩而出的是兩個字:人民。
這兩處遼闊版圖上的綠蔭,是共產黨人的縮影——我們是一個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黨,是一個立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黨,是一個為了人民和民族的利益而敢於鬥爭、敢於犧牲的黨。
為了人民,就是我們的擔當。
而今,正在內蒙古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同樣來到北方的生態屏障——馬鞍山林場。
他爬坡穿林,在驕陽似火的伏天裡走在崎嶇的小道上。因為這條小道通往的腹地,事關著華北、東北,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而他,就是這綠水青山的守護人。
生態文明,人民幸福。
這是他的初心與使命,也是每一位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
文/雁丘
學習故事丨首譯版真理書的前世今生:藏身黑暗,依然甘甜
學習故事丨漁陽裡到百坭村,青春政黨與青年中國
學習故事丨「外國八路」的兩支鋼筆,見證共產黨人不變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