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中,我們聽到的老師或家長叮囑最多的詞,就是「要沉著、冷靜」;在考場的黑板上看到最多的文字也是「沉著、冷靜」。面對殘酷的競爭,優勝劣汰,在制勝的諸多因素中,「沉著與冷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勝者,一定做到了這四個字,敗者,未必沒有做到,但是因為沒有強大的能力和技能去填充,沒有具足的實力做支撐,所謂的「沉著、冷靜」,也只是一具空殼,是難以發揮它應有的作用的。
就拿中高考來說吧,老師們都清楚,學生沒有發揮好,會的沒做對,不該錯的錯了,或考場上做題卡殼,好多人以「粗心」「馬虎」「暈場」來搪塞,其實是不熟練,沒有學到家。如果每個知識點的掌握,就像背阿拉伯數字1--10,像背小九九,像說英文26個字母一樣的熟練的話,知識點還會忘嗎!「百鍊鋼成為繞指柔」,解題的方法也如此,通過一遍又一遍反覆的練習,一次又一次推敲與思考,熟稔於心,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在考場上做起來才會得心應手,發揮自如,如魚得水,考試才會春風得意。又何患不沉著、不冷靜呢?看來,只有不熟練才會打磕,才會感到艱澀、懵圈。
實際動手操作的東西,機械類的東西亦然。動作要領從『』記住『』到『』記熟『』再到『』記牢『』,動手上從『』會操作『』到『』操作熟練『』再到『』駕輕就熟『』,這期間有著一定的時間的積累,有著無數汗水和心血的付出,要經歷野蠻的,魔鬼般的訓練,只有達到鏈條頂端的「牢記」和「駕輕就熟」,才配談得上「沉著與冷靜」,才會獲得成功。
現實中無數的例子告訴我們,做事不慌不忙,從容鎮靜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沉著、冷靜的內涵是飽滿的,它附麗於足夠的實力。沉著與冷靜是人們成功的秘訣之一,但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以實力為支撐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