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浦江畔的十裡洋場,到黃土地上的寂寥古城,決絕開拓、艱苦創業;風雲兩甲子弦歌三世紀,1896年到2020年,西北有高樓,梧桐棲鳳凰。距離西遷落戶60年,前輩們氣凌九霄卻又淚灑塵寰。寒來暑往,「向科學進軍」仍然是千千萬萬學子前僕後繼的路。向西,向遠方,成為交大人不可泯滅的精神印記。聆聽過去的故事,細嚼史書短短幾行字,銘記少被提起的名字。
8月初測控暑期實踐隊以此為出發點,開始了自己關於彭康校長和西遷精神的調研,通過參觀、研究、採訪,問卷,形成任務傳記等形式,在西遷歷史中挖掘精神,在實踐中樹立個人成長與國家、民族命運結合的使命與信念。
總書記在西安交通大學的考察調研中指出,「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具有深刻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為了深刻了解交大西遷的時代環境、全過程以及在其背後所發生的故事,成員們利用學校圖書館、校史館以及網上資源進行有關西遷精神和彭康校長生平的書籍、音頻、視頻資料的羅列整理,並在其中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西遷精神」出版工程系列圖書和歷史文獻紀錄片《向西向遠方》進行了集中的閱讀分享和觀看。當一直被掛在嘴邊的西遷精神,以聲音、以畫面的形式展現在大家面前,當西遷老教授們追憶著他們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而響應號召奔赴西北的往事時,隊員們看到了老一代知識分子他們心中的追求與信念。團隊成員羅金葉在分享時說到:「西遷老教授們在實際行動中把自身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對於老教授們來說,天下為公、擔當道義,是他們的情懷;勇立潮頭、甘於奉獻是他們的品格。這會激勵著交大人、激勵著當代青年知識分子愛國奮鬥、無怨無悔。」在集中的閱讀分享和觀看之後,團隊成員將收集來的關於彭康校長的資料內容和所思所感進行了整合,形成了團隊對於彭康校長生平的一份傳記,並且在同學、家人之間傳閱,加深大家對於彭康校長以及西遷往事的了解與感悟。
結束了對於相關資料的前期研究,團隊成員於8月15日集體來到交大西遷博物館,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從溯源、西遷、致遠三個部分,體會交大西遷人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和交大兩個甲子以來的輝煌成就。在歷史資料和實物中再次感受交大從黃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濱,交大人打起背包就出發,舍小家顧大家的精神。團隊成員茹瑋認為:「當年交大西遷是國家戰略,意義重大。而交大人響應號召,勇於奉獻,無怨無悔,用實際行動響應國家所需,起到了時代背景下大學應該起到的作用。我們需要繼續發揚「西遷精神」,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把「西遷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一所大學應該有其獨特的大學精神,對於交大,西遷精神便是其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交大學子該在西遷精神這樣的大學精神的指引下,爭做新時代的堅定、奮鬥者、搏擊者?8月20到8月22日,帶著思考和探索,團隊成員以不同角度對校內學生、老師和校外人士進行了採訪。「當年從我們國家總體的發展戰略出發,我們要把西部作為我們的一個戰略支持要地,所以決定交大要西遷;而如今,我們的學生將近有四成都留在了西部,為西部建設而奮鬥,這便是西遷精神在新時代下最好的體現」提到西遷精神在當下的意義時,王宏波教授這樣說道。團隊成員還與參演了學校西遷主題原創話劇《追憶西遷年華——向西而歌》的張景博同學進行了交流,他說道:「我們話劇的主題是西遷,向西而歌。西遷精神無疑是貫穿在整部劇之中的。西遷精神感召我們跟國家的發展能始終保持平行的狀態,跟國家命運同向同行。這樣才會有包括西遷精神在內的一些精神內核的一個歸屬,我覺得我們這樣的發展是更能符合於我們國家的一些發展的,也能為我們國家能提供更有效的動力。」在校外的訪談中,團隊成員一方面將彭康生平和西遷精神傳遞給更多市民朋友,一方面從他們的講述中感受交大西遷歷史、體會交大西遷精神。團隊成員紛紛表示:西遷精神是永不過時的,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其有著不同的實踐意義和實踐方法,但究其根本,愛國主義便是使其熠熠生輝的關鍵所在。
「輕以待己、重以報國。」為一事、盡一生……一個個閃光的名字永遠鐫刻在交大西遷的史冊上,成為「西遷精神」不可磨滅的註腳。而在新時代的今天,在大力弘揚「西遷精神」的今天,我們青年知識分子要心懷理想,心繫家國,決不當坐而論道的清談客,要做善作善成的實幹家,堅決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將命運融入國家發展、時代進步的大潮洪流,在實踐理想中實現自身價值。
圖文| 測控暑期實踐隊 崔旭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