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行業新聞的朋友可能知道,近期有消息稱國家免疫規劃將作調整,其中就涉及到今天要講的 b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Hib疫苗)。
這意味著,一旦Hib疫苗被納入免疫規劃,咱們國家的一類疫苗又將增添一位「新成員」。
由於Hib疫苗目前屬於二類自費疫苗,如果醫生不介紹或者家長不主動去了解,很多家長可能對Hib疫苗就會知之甚少。
比如一到流感高發季,很多媽媽就會憂心不已,怕孩子染上流感,這時候就會想著去接種流感疫苗。
當她們翻開寶寶的疫苗手冊,很多媽媽會發現寶寶已經接種了「b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有些媽媽就會想:寶寶這就是接種了「流感疫苗」了吧?這下可以高枕無憂了吧?
但事實上,「b型流感嗜血桿菌」的名字裡雖然如假包換地帶有「流感」兩個字,但是它跟預防流感確實沒有多大關係。
家長可能會有疑問:這種疫苗又不能防流感,又是個生僻的名字,那麼為什麼要給寶寶接種這種疫苗呢?它有什麼用呢?
想了解這個疫苗,我們就得從「流感嗜血桿菌」的命名說起。
在1892年的一次流行性感冒的疫情中,費佛博士首先發現了流感嗜血桿菌(Hi),最初是在流感患者的痰中分離出的這種細菌,誤認為它是流行感冒的病原體,故曾將其命名為流感嗜血桿菌。
1933年Smith首次從人體分離出流感病毒後,才明確流感嗜血桿菌只是引起流感患者繼發感染的一種細菌。
而在流感嗜血桿菌大家族中,最為「兇猛」的就是b型流感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 serotype b, 簡稱Hib),它能夠引起兒童菌血症、腦膜炎、會厭炎、肺炎、心包炎等嚴重感染,這些感染最容易見於5歲以下的兒童。
據美國疾控中心出臺的《Hib 疫苗接種須知》,美國在 Hib 疫苗出現之前,Hib 疾病是導致美國5歲以下兒童感染細菌性腦膜炎的主要原因。
Hib病菌還會擴散到肺部或血液中,感染者中約有3%-6%的人死亡。
自 Hib 疫苗使用以來,侵襲性 Hib 疾病的病例數減少了99% 以上。
在世界範圍內,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2000年,資源貧乏國家尚未廣泛引進 Hib 疫苗,當年,Hib 在全球至少導致 813 萬名(不確定度範圍:733 萬-1320 萬)1-59月齡兒童罹患嚴重疾病,並造成 37.1 萬人(不確定度範圍:24.7 萬-52.7 萬)死亡。
到了2008 年,136個國家引進了 Hib 疫苗,據估計,Hib 在當年共造成20.3萬名(不確定度範圍:13.6 萬-28.1 萬)60月齡以下兒童死亡。
8年裡,因為 Hib 疫苗的廣泛接種,死亡兒童減少了將近20萬。
在全世界範圍內,截至2016年9月,194個國家中有191個國家已經將Hib疫苗納入了國家免疫計劃。
也就是說,在這次新一輪的免疫規劃調整之前,中國是最後3個例外的國家(其他兩個國家是俄羅斯和泰國)。
看了這些數據,我想寶爸寶媽們應該明白了Hib的危害性了吧。
儘管此「流感」並非彼「流感」,但是依舊是很強大的一種病原,也同樣需要我們積極地進行預防接種,給寶寶最全面的保護。
那麼,Hib疫苗接種的程序是怎麼樣的呢?
注射後一般反應輕微,接種部位有輕微紅腫、硬結、壓痛,偶有局部瘙癢感,一般不需特殊處理,即自行消退。
必要時可對症治療。
全身反應:主要為發熱(多在38.5°C以下),偶有煩躁、嗜睡、嘔吐、腹瀉、食欲不振,偶見非典型皮疹,症狀一般可自行緩解。
接種Hib疫苗(無論是作為單價疫苗使用或與其他抗原聯用)後嚴重不良事件並不常見,因此Hib疫苗是現有的最安全的疫苗之一。
在一項納入了4000多名嬰兒的研究中,嚴重不良事件的類型和頻次在 Hib 結合疫苗組和安慰劑組之間並無差異。
在獲得上市許可之前開展的臨床試驗中,未報導過敏反應。
上市後監測僅發現極少數的可能病例;根據現有數據,關於Hib 疫苗和過敏反應之間的因果關係還得不出確切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