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闖禍了怎麼解決?利用「自然懲罰法則」,糾正孩子的錯誤
很多家長都會碰到孩子闖禍的情況,但各自應對的方法都不盡相同。有些家長會選擇打罵孩子,而有些家長會選擇耐心地和孩子講道理。
寶媽小娟發現她的孩子最近變化實在太大了,以前孩子還比較乖巧,自從上次在外面闖禍被家長訓了一頓之後,變得乖戾囂張無比。那次事情是孩子在外面和小夥伴玩耍,但和旁邊一群孩子發生了糾紛。孩子在團體小領導的摻合下,居然先和其他孩子動起了手,不過孩子自己沒有受傷,反而把那個打架的孩子抓傷了。
小娟過去後一直在向對方家長賠禮道歉,看到孩子油鹽不進不肯道歉的樣子,小娟憤怒地當面打起了孩子,這時對方家長才態度滿意地走了。事後孩子憤憤不平地對媽媽說:"我也被人家欺負了,你總是知道教訓我,怎麼不能像其他人的媽媽一樣保護我呢?"小娟內心也很無奈,明明是孩子自己做錯了事,他為什麼總是不認錯呢?
其實這只能說明,小娟粗暴式的教育方法,沒有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不過有時候孩子犯錯並不是主動的,他們闖禍也有其他的原因。
1、孩子被迫"反擊"
有些孩子其實本性也很溫和,但越是表面看上去老實的孩子,可能越會突然給家長帶來一個巨大的麻煩。就拿小娟的孩子來說,他們一群人在外面玩被其他孩子打擾了,可能孩子這邊一開始是有理的一方。
但雙方吵來吵去矛盾逐漸加深,再加上小團體之間的推波助瀾,讓孩子產生了被迫"反擊"的想法。他為了保護自己和小團體的所謂"利益",率先挑戰起了對方。然而孩子這種不恰當的反擊形式,更容易闖下比較大的禍端,因為孩子們尚不懂事,很容易傷害到他人。
2、孩子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
還有孩子原本也是很平和的,但他們的父母可能工作比較繁忙,平時缺少了對孩子的關心。這讓孩子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可能會故意闖出一些小禍。比如孩子在學校故意不交作業,或者故意考試發揮得不好,使得老師把父母叫到學校去,引起父母對自己生活和學業上的關心。如果是出於這個原因的話,其實孩子的本意也只是想喚起父母的注意,只不過沒有把握好方法。
3、孩子不懂事
孩子還處在成長期,他們不懂成年人之間默認的各種交往原則。孩子們尚不知事,他們對社會觀念比較淡薄,他們被其他的孩子欺負或冒犯了,會不顧忌地反擊回去。但如果是成年人受欺負了,成年人或許會隱忍,或許會選擇一個比較恰當的方式反擊回去。而孩子們不懂事的莽撞,恰恰會影響到其他人。
所以家長們如果你們的孩子經常闖禍的話,他們可能也不是主動要闖禍的,或許這背後也有自己的隱情。但家長想讓孩子好好反思的話,可以利用自然懲罰法則來教育孩子。
有一位國外的教育學家,在他的一本經典著作中,提出"孩子應承受的懲罰,應該是他犯下的過錯所帶來的自然後果。"換個意思說,孩子應該承擔的懲罰,就是自己去收視他闖下的爛攤子,而家長不要橫加幹涉。因為只有孩子自己去承擔責任,他才會銘記這場教訓!
1、不幫忙收拾爛攤子
當孩子犯錯之後,家長不要急著幫忙去收視爛攤子,而是讓孩子自己去面對這一後果。比如說孩子無意中冒犯了別人,家長先不要衝出去道歉,也不要急著教訓孩子,而是鼓勵孩子自己去道歉。只有孩子自己感受到了犯錯後的尷尬、羞辱等等體會,他才會真正對自己的行為有所反思。
2、提供必要的協助
不過如果孩子犯的錯誤比較嚴重,比如打傷了其他孩子,或者損害了他人的物質利益,這時候孩子自己肯定承擔不了後果。家長這時需要提供必要的協助,比如主動向對方提出補償等等。
3、家長要以身作則
而家長在孩子面前,也要表現出典範的態度。因為孩子是會有樣學樣,如果家長自己遇到難事都能逃則逃,那麼孩子也不會願意主動承擔後果的。所以家長要表現出自己身上應有的擔當和責任感,才能教導好孩子!
現在各類闖禍的熊孩子是越來越多,很多家長為此感到發愁。作為家長的你,有什麼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分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