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前面介紹的豬籠草和毛氈苔的長相還算漂亮的話,那麼今天要介紹的捕蠅草長相可能要算是比較猙獰的了。
1.「維納斯的睫毛」
捕蠅草是原產於北美洲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因為葉片邊緣長有規則的刺毛,也不知是哪位浪漫的詩人看到了它,給它賦予了一個「維納斯的睫毛」的形象。
捕蠅草的英文名是Venus Flytrap,翻譯過來就是「維納斯的陷阱」。
2.精密的編程式閉合動作
從捕蠅草的捕蟲夾的外形,我們就可以看出,它是通過快速閉合兩瓣捕蟲夾的方式來達到捕捉昆蟲的目的。當昆蟲第一次觸碰到捕蟲器內的感覺毛後,捕蟲夾不會立刻閉合,但是如果連續觸碰兩次後,葉片就會以平均0.5秒的時間馬上閉合起來。
奇妙的是,如果第二次觸碰與第一次觸碰的時間間隔相差超過20秒時,葉片就會變成半閉合或者沒反應,但如果馬上第三次觸碰時,葉片就會立刻完全閉合起來。
這簡直就像是一個精密的程序一樣。不得不佩服大自然造物的神奇。
3.消化與吸收
在捕捉到昆蟲後,刺毛的基部就會分泌出粘液,可以防止昆蟲掙脫以及葉瓣的黏合。然後會有消化液分泌出來,用於將昆蟲的蛋白質分解成以氮、氧、碳、氫等元素,以及其他元素構成的胺基酸並進行吸收。
大約四天左右分解完成並吸收較易消化的部分,之後再繼續吸收剩餘的氮、磷以及其它各種所需的微量元素。
4.可重複利用的捕蟲夾
消化一隻昆蟲大約所需的時間是5-10天,消化完後,葉片會再次打開。每個葉片大約可以捕捉3-4次,超過這個次數葉子就會失去作用而漸漸枯萎。
植物的狩獵和動物的狩獵一樣,並不是每次都能成功捕捉到獵物。若觸鬚遭到碰觸,葉片閉合卻沒有捉到蟲,捕蟲夾將再儘速張開,等待機會,不過,這種情況只能閉合十來次,最後該捕蟲葉會因反覆操作而無法進行閉合,植株也會因為無法獲得養分而導致元氣大傷,逐漸衰弱。
5.植物葉片為何會動?
目前有兩種解釋:
一種說法是:昆蟲接觸後,捕蟲夾表面的細胞膜隨即破裂,細胞液流向捕蟲夾基部,讓外側基部的葉面變厚,利用捕蟲夾內外兩面細胞張力之不同,致使捕蟲夾往內閉合,將蟲夾住。
另一種說法是:經過連續兩次碰觸的刺激時,葉的基部會產生大約100毫伏的動作電位到葉子表面上,造成葉片內側的水分迅速流失,導致內外壓力不等所以葉片閉合。
捕蠅草的這種捕蟲方式,捕蟲到的昆蟲很少,遠遠比不上「陷阱式」的豬籠草,而且捕捉一次昆蟲,耗費的「精力」也不少。但是這種奇妙的捕蟲方式確實讓我們大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