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建廈門周邊附近的府文廟旅遊景點
府文廟現存文物面積10700平方米,是泉州古文化教育宮,也是泉州現存的大型宋代建築之一,其主體建築為大成殿,屬於宋代典型的雙簷殿結構,房間寬7間,深5間,面積822.5平方米。大廳是一個有起重梁的木框架,鬥拱堆放,梁枋縱橫交錯。宮殿的柱子都是花崗巖,前面是梯田,兩翼是欄杆,腰間嵌著蓮花圖案的藍色石頭浮雕。孔子和四配、十哲牌匾分別豎立在寺廟的前面和東面。寺內、寺前有康熙御書《萬世師表》和雍正御書《生民未有》的匾額,目前有泉州府文物展覽館、泉州歷史名人紀念館、泉州古教育展覽。
泉州府文廟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宋元明清時期孔廟建築形式的綜合體,歷史悠久,規模大,布局均衡,建築優美,造型獨特,規整完備,文化內涵豐富,它是宋代中原文化與閩南古代建築藝術的有機結合,它是中國東南地區最大的著名寺廟建築。主樓大成殿是宋代的典型建築,有35.3米寬,22.7米深,48根白色石柱支撐著木結構,正面有8根浮雕盤簷柱,風格簡單,在國內現存寺廟中非常少見。宮前有仰蓮、復蓮、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輝綠巖浮雕的梯田。臺下通道、下亭、古榕樹蔭兩旁、半月形泮池,有元代的板橋,梁石結構,中拱兩側有石護欄。在大成殿前,東西兩側分別建有東廡、西廡,長112米,寬10米。在兩個呂前中間,大成門有三個房間,左金聲,右玉振,三門合一,寬60米,深10米。門外,露水嶺寬66米,深60米,它能容納數千人,它是關於儀式之門和正義之路的。在西邊,中山街有一個泮宮門,廟東有明倫堂七開間,寬36.8米,深21.4米。廟前有36米寬,36米深的天井,東西兩個書房。廟前有29米寬、43.8米長的方形水池,有4米寬的石橋被石橋護欄圍起來,外面是育英門,東面有尊經閣、名宦、鄉賢祠等原始建築。
文廟設有「泉州府文廟文物陳列館」、「泉州歷史名人紀念館」、「泉州古代教育展覽館」,「泉州府文廟文物陳列館」位於大成殿,兩側有孔子的塑像和四對十二幅哲學肖像,主要文物有孔子樂器、舞蹈樂器、禮器等。其中六顆青銅豆上刻有「乾隆十一年臺灣知府蔣元樞捐造,貢生蔣鴻皋監製」和「同治六年五月鑄,州同御即造,訓導鄭秉經郊行李樹監鑄」的字樣,研究泉州孔廟與臺灣孔廟的歷史淵源關係,是一種重要的資料。「泉州古代教育展覽館」位於文廟東路,在文廟東部展出,晉代中原士人遷至泉州,帶來中原文化和家學的興起。宋代,泉州除官校外,各縣都建有縣學、書院,如春雨後的竹筍出現,有時有「十室之間,必有書房」,這就是所謂的「海濱鄒魯」。博物館陳列圖文,以大量詳細的照片反映教育歷史的遺存和遺物,以及銘文、教科書、科舉試卷、牌匾、對聯等材料,展示當時社會教育的縮影。
二、福建廈門周邊附近的萬安橋(洛陽橋)旅遊景點
萬安橋(洛陽橋)位於泉州市郊,至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萬安橋之所以偉大,主要是因為它很難進行創造性的建造和發明。萬安橋自古以來就多次被颱風風暴摧毀,直到北宋蔡襄創造了流線型橋墩,這個問題才得到初步解決。於是蔡襄發明了「堅實的地基法」在橋墩下培育牡蠣,通過牡蠣的繁殖和分泌,石頭被粘在一起。從那時起,萬安橋就成了一座堅不可摧的石橋,即使在400年前泉州發生8級地震後,它仍然很堅固。萬安橋共有46座此類船型橋墩,但由於洛陽河口變窄,目前只剩下31座,這座橋因橫跨洛陽河兩岸,故又稱洛陽橋。現在在萬安橋上,我們可以看到萬安古橋、國道橋、高速公路橋並列的有趣景色。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是中國古代橋梁建築的傑作之一,位於福建省泉州市5公裡處的洛陽口,北宋(1053-1059年)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由泉州知州蔡襄承建,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橋長834米,寬7米,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石橋,其「筏基」和「牡蠣種植法」是中國乃至世界橋梁建設技術的先行者,充分展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洛陽橋位於泉州市以東13公裡處,被譽為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列的中國古代四大著名橋梁之一,這是當時廣東和福建進入首都的唯一途徑。洛陽大橋應位於河南省洛陽市,這座橋為什麼叫洛陽橋?據有關記載,早在唐宋以前,泉州就有越人居住,唐初由於社會動亂和戰爭的爆發,大量中原人南下,移居泉州、閩南的人多在河南、河水、洛水一帶。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都被稱為河洛方言,現在是他們居住的地方。在閩南方言中,這些中原人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民進行開墾和發展,他們來到泉州,當他們看到這裡的山川和古都洛陽很像時,就給這個地方起名叫洛陽,橋也因此而得名。
洛陽橋的建設是世界橋梁科學的重大貢獻,當時由於洛陽河漲潮,橋梁的底部被毀,橋梁建設者創造了一種新型橋梁基礎筏式基礎,這是直到現代才知道的。他們成功地採用了筏基法和播種加固法,解決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大型石橋基礎工程。900多年前,他們率先建造了一座360英尺長、1-5英尺寬的石橋,這是中國第一座海港大橋,它一直延續到今天,成為泉州人民的驕傲,泉州的「站著象東西塔,臥倒象洛陽橋」,一代又一代地傳下來,傳到國外,這是一件值得中華民族驕傲的事情。
三、福建廈門周邊附近的濱海火山地貌國家地質公園旅遊景點
濱海火山地貌國家地質公園是首批國家地質公園之一,分為牛頭山風景區和香山風景區,公園主要由牛頭山古火山口、林進嶼古火山島、南蔡灣火山氣孔群、南碇島熔巖珊瑚、佛曇火山石林等組成,並有大量火山地質遺蹟和火山海蝕地貌,牛頭山古火山口由1700萬至2600萬年前噴發15次的火山熔巖組成,火山口附近的巖漿形成了一堆鋸齒狀的黑礁,被稱為兵馬俑,這是一個壯觀的攝影主題。
1700萬年前,喜馬拉雅運動期間,該地區的火山巖(玄武巖)沿東北向斷層從深部向上噴發,中央火山噴發及後期的風化侵蝕,創造了該地區大量獨特的火山地貌,如穹形褶皺、魚鱗石、熔巖「珊瑚」、氣孔柱「梅花樁」、八卦狀火山口構造、抽象畫廊、皇后乳錐狀火山、熔巖平臺、海蝕洞、海蝕崖、海蝕蘑菇、海蝕一線天、海蝕柱「忘歸石」、「海龜石」、串珠狀火山噴氣口、「蓮花盤」等構成了一座天然火山地質博物館,具有地質構造、火山學、古地理學、地震學、大地構造學等多學科的科研價值,具有很高的觀賞性、科普性和趣味性。
園區規劃為六大景區:林進嶼景區、江口灣景區、後蔡灣景區等大三景區和赤湖古森林遺址景點、佛曇魚鱗石坑景點、龍海市隆教鄉白塘村景區。其中,牛頭山古火山口噴發機制完整,火山口水平清晰,保存完好;林進嶼火山口世界罕見;南碇島玄武巖柱狀節理和魚鱗陸上石坑雄偉壯麗。南碇島約140萬巨石柱矗立在島上20-50米高的峭壁上,宛如一排雛菊環島墜入大海,美不勝收。公園內的旗沙灣、江口灣、後柴灣,以其乾淨、柔和的金色沙灘贏得了國內外眾多遊客的青睞,龍海畲族鄉白塘村東南約300米處,有孤峰面向臺灣海峽,海拔58.1米。古火山口位於牛頭山南側沿海潮間帶,它是一個直徑約50米的圓錐體,中心有一個槽,深度約3米,溝槽周圍有一個斜坡,中心有一個直徑30釐米的圓形「噴氣孔」。漲潮時,古火山口被波浪淹沒,落潮時呈黑褐色。
四、福建廈門周邊附近的南靖土樓旅遊景點
南靖土樓,主要位於永定縣附近的書洋、梅林兩個鄉,由於其發展較晚,民間習俗比永定湖坑周圍的民風簡單得多。此外,船場鎮和南坑鎮還有零星的土樓,福建土樓生於宋代,明清時期逐漸成熟,至今仍延續至今。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山地夯實土樓,它是一個獨立的系統,具有經濟性、堅固性和鵝卵石,它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規劃中的「風水」概念,適應了人們共同生活和防禦的需要,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窄的平地和當地的原土、木材、卵石等建築材料,高層建築造型具有較強的防禦性和審美性。福建土樓由粘土、糯米、紅糖、竹子和水組成,建成的土樓冬暖夏涼,具有較強的抗颱風和抗震能力。
田螺坑土樓群
田螺坑土樓組位于田螺坑村,距蜀陽鄉13公裡,南靖土樓是田螺坑最具代表性的土樓,這是參觀土樓的地方,它也是攝影師最喜歡的地方。田螺坑土樓群結構優美,它由5座1平方、1橢圓、3圓的土樓組成,類似梅花,俗稱「四菜一湯」。土樓是一本用之不竭的書,田螺坑土樓群是其中最重要的章節之一。遊覽土樓,住田螺坑,真正體驗土樓人的生活氛圍,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氣候、不同的光線下,從不同的角度欣賞田螺坑的美景!
伴侶樓
伴侶樓建築位於書洋鄉下版寮村,距田螺坑土樓集群裡,顧名思義,伴侶樓是兩棟建築,因為它們是緊密相連的,形狀是一樣的,就像一對夫婦。
裕昌樓
裕昌樓位於書洋鄉下版寮村尾,它有680多年的歷史。據說,工匠們故意製作不規則的楔子,以戲弄主人,導致整個建築的木結構傾斜。裕昌樓不同于田螺坑土樓,祖堂沒有在大門對面的土樓一層,而是在大天井的中央建造了一個單層的祖堂,裕昌樓祖堂有三扇門:正門是一扇快樂的門,喜事和祈求上帝進出;左門是一扇活門,祈求孩子的安全和成就,從而進出;右門是一扇死門,殯儀服務進出。在祠堂前,有一個很大的圓圈,上面鋪著鵝卵石,根據金、木、水、火、土的不同分為五個方形,形狀各異,造型美觀。
德遠堂
德遠堂位於塔下村張家廟,在寺廟廣場前,有19根「永遠珍愛父親的恩典」的石旗杆。明清以來,村民們建立了這一制度,以紀念官員、海外遊客和當地的壽星,這裡有兩座蜿蜒的山脈,從南到北,如巨臂抱著一條生機勃勃的峽谷,古樹參天,碧綠如黛;茂密的竹林,碧雲密布;森林幽深,空氣蔚藍浮動;輕霧繚繞,畫出幾道弧線,像海市蜃樓一樣伸出村莊的起落落之角。一條蜿蜒的山溪穿過峽谷,水流湍急清澈,純淨的空氣和醞釀的氣息,讓人聞到許多歲月的氣息,追尋歷史的痕跡。
河坑土樓群
河坑土樓組位於河坑村,在沿溪不到500米的山谷中,有8座大小相同的圓形土樓排成一行,與9座方形土樓混在一起,加上周圍的土樓,共27座。河坑土樓群被譽為仙山閣和北鬥七星,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建築風格和規劃理念,它是一座體現了明朝傳統建築風格的古建築,河坑土樓群以「法天象地」為規劃布局理念,一次規劃建設14棟廣場土樓,單棟土樓採用夯實土牆和穿桶結構,分兩層或多層建成封閉式住宅樓。建築群位於不到1平方公裡的山澗岸邊,是福建土樓最密集的建築群,河坑土樓群建成以來,除正常維護外,14座土樓的牆體、結構及內外空間均保持不變。
今天先寫到這,《福建廈門周邊附近的四大熱門旅遊景點(府文廟、南靖土樓…)遊記》原創不容易啊,每一個字都是辛苦的付出,大家的真心點讚是小編不斷前進的動力,轉載請標明原創出處來自百家號「土土土衣食住行」,衷心感謝大家的支持,祝大家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