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第一次看到這張圖時,我有些震驚,這家幼兒園到底是有多厲害,都已經把國際分部開到非洲了嗎,而我竟然沒聽過?
不僅是幼兒園,還有中學,蚌埠市示範中學、成都七中......無論你聽過沒聽過,他們的校服全都穿在了黑人小哥哥的身上。
而他們長大後,將成為「社會主義接班人」。
"改革春風吹滿地,中國人民真爭氣~「
身穿喜迎十八大的喜慶紅T恤,嗯,瞬間有內味兒了。
而「中國」兩個大字,也詮釋著他的拳拳「愛國之心」。
再一不留神,你會恍惚間覺得,到非洲也能下單「餓了麼」;
也有人並不想送外賣,只想做個安靜的美男子......
而這些,都還只是鳳毛麟角。
事實上,當你走進非洲街頭,不論肯亞、奈及利亞還是坦尚尼亞,都能隨處可見中國的二手T恤。
這些衣服,可能來自於你家樓下的舊衣回收箱,可能是你2塊錢一件賣給走街串巷小販的舊衣服。
就在大約二三十年前,非洲人民還只能硬著頭皮,用為數不多的錢,買當地生產的「昂貴」衣服。
直到中國花字的出現,當一串串神秘的中文印記踏上非洲這片熱土,從此非洲人民開始走上了時尚之路。把中國花字視作潮流代表,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穿上中國衣服的非洲小夥,分分鐘「帥呆了,酷斃了,簡直無法比喻了。」
為什麼非洲人這麼熱衷這些舊衣服?
三個詞可以概括:便宜、方便、耐穿。
這裡給大家科普一下,其實在非洲的54個國家中,有46個國家的獨立歷史未超過60年。所以對於他們來說,經濟和社會文化,直到現在也還不算完全成熟。
他們的傳統服飾是這樣的:
這種服裝類型,一個是過於繁冗,穿上工作不方便,另一個是太貴了。
比如上面這些衣服,它的製作方式是這樣的,普通人有幾個穿得起?
因此,聰明的非洲人民急需找到更便於勞作,且更加便宜時尚的新型服飾。
誒,你可千萬別小瞧非洲人民對時尚的熱衷程度。
在剛果農村,有一批被叫做「薩普」的人,他們從事貧民窟中最普通的工作,一個月不過兩千塊薪水,每天省吃儉用地生活。
但有意思的是,他們即使什麼都不買,也心甘情願花上一個半月的工資,去買一件心儀的時尚服飾。
人手一副墨鏡、鋥亮的皮鞋、色彩鮮豔的西服套裝、大佬手杖......而他們的這種行為,也帶動了很多非洲國家人們對於時尚的嚮往。
當然,在大多數人眼裡,「薩普」未免有些失去理智。畢竟,非洲大部分國家的人均GDP不到5000美元,每個人每天創造的產出還不到15美元,要想花大價錢買新衣服是不太現實的。
所以,他們不得不想出一個既能省錢、又能買「新」衣服的方式——去二手市場淘貨。
非洲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二手市場,東非最大的二手服裝市場在肯亞,叫吉康巴。
市場的火爆程度就像下面這樣,每一個攤子前都被圍的水洩不通。
在肯亞,幾乎所有城市與鄉鎮,都有專門用來交易二手服裝的專業市場。
據統計,這個國家每年進口的二手服裝、鞋子和配飾,達到了驚人的10萬噸。
不僅如此,在衣索比亞與肯亞的邊境地帶,也存在些二手走私市場。
奈及利亞的「kafa ulaya」
位於非洲東南部的國家馬維拉,是一個人口不到2000萬、被聯合國定為「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的國家,因為貧窮,這裡的人民也不得不依靠購買二手衣物來節約花銷。
而另一些非洲國家,比如烏幹達和坦尚尼亞,過去20年的二手服裝進口量增長率已經達到了233%和1100%!
從這些國家的現狀,就足以看出舊衣二手市場在整個非洲的火爆程度。
馬維拉
二手服裝市場在非洲為何會如此火爆?當然是因為便宜。
據《經濟學人》顯示,一件二手襯衫的價格為5000盧安達法郎,折合成人民幣才37塊錢。價格幾乎是他們自己本土生產的普通襯衫的十分之一。
更狠的還有6塊錢的褲子、4塊的T恤(均折合成人民幣)。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花這麼少的價錢,就能換來一件更時尚、質量也更好的衣服,這便宜誰不想佔?
不光窮人,就連非洲的中產階級,後來也成為了二手市場的常客,直接導致非洲二手市場越來越受大家歡迎。甚至去二手市場淘貨已經成為了常規操作,就像每天吃飯一樣日常。
且因市場旁大,不少非洲商販也藉機來把暴利。一雙鞋、一包幾十公斤的衣服,翻倍賣下來,有些商販一天就能賺個1000美元。
但這根本不算啥,他們賺的只是這杯羹中的九牛一毛,真正賺錢的其實都在上遊產業鏈。
那麼我們就要探究一下,這些衣服究竟是怎麼跋山涉水出現在非洲土地的。
這些二手市場的衣服,一些是從全球各個國家的快時尚店鋪裡「淘汰」下來的。
就拿中國來說,國內的衣服更新換代很快,從設計到上市,可能只需要半個月時間。而一到換季,還未賣出的衣服就不得不被當做過氣服裝處理。
但不得不說,我們眼中的「過氣」服裝,在非洲,卻依然是款式新穎的品牌貨。
已經幾塊、幾十塊一件了,還要啥自行車?
不過,可能還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你家樓下的舊衣回收箱。
目前,國內舊衣回收的主要方式有兩種:京東、閒魚等平臺的線上回收,以及小區等場所以舊衣回收箱形式的線下回收。
通常回收流程是這樣的:這些舊衣回收的企業把衣服收到工廠之後,會根據衣服質量和地區先定好價。
之後再轉手給分揀工廠,按照冬裝、夏裝、毛衣、羽絨等進行分揀,最後流向各個出口廠家進行再利用。
而且一件反常識的事情是,夏裝的收購價會遠遠高於棉服。
因為非洲氣候常年炎熱,對夏裝的需求更大。
為了舊衣物能順利出口非洲,衣服從二手商販出來後,需經過回收站/中轉站、回收公司、批發市場、零售市場等一系列流轉道路。而這其間的每個過程,都需有專業人員專門負責,自然也都在賺著相應的差價。
舉個例子,比如公司按照1500元/噸收購舊衣物,以5000元/噸賣給出口公司,出口公司最終以7000元/噸賣到非洲,以此賺取差價,且中國大部分出口的衣服最終都流向了非洲港口。
對!就連那些打著「捐助」旗號的舊衣回收,70%也以交易的方式通往了非洲。
因為,在今天的中國,很多貧困地區的舊衣服已經堆積如山,根本沒人穿了。
不過要說中國舊衣物出口非洲,絕不是最近幾年才開始的。
早在29年前,廣東就有了這種苗頭。只不過那時候只有一兩家企業,直到2012年才初見規模。
據統計,中國每年從廣州銷往非洲的二手衣超過億件,年規模至少達到幾十億。
到了2015年,一位知乎用戶發表了一篇關於舊衣回收產業鏈的文章,直接爆火。雖然現在已經找不到了,但我大概能猜到這個人一定是靠舊衣回收賺了不少,導致後來很多網友因此注意到這條產業鏈背後的發財機會,準備去舊衣市場淘金(據說馬雲的飛螞蟻也是這樣來的)。
並且隨著越來越多國人的關注,近幾年國內從事舊衣行業的企業數量也開始直線增加,從2016年的262家,到2019年的830家,直接翻了幾倍。
更有不少非洲老鐵直接飛來中國,達成長期合作,在中國商場裡一包一包地拿貨來賣。
而且不光國內,全球有1/3的舊衣都銷往了非洲。美國、英國、德國、韓國都比中國進場早,且比中國擁有更大規模。
早在2010年,肯亞、加納和坦尚尼亞,就從歐美進口了30萬噸的二手衣物,總價值高達1.32億美元。
而到了2016年,全球二手服裝跨境貿易達到了40億美元,其中70%都來自歐美,這些衣服大部分也都流向了非洲。
如今,擁有全球近六分之一人口的非洲,早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二手成衣進口地。但時間長了總會出現問題,終於,非洲國家政府開始覺得不對勁了。
「我們總買別人的舊東西,難道我們自己不行?」
就像襁褓中的嬰兒,習慣了別人的給予,便不想再自己費力。
非洲如今特別依賴用進口二手服飾的方式,來滿足自己日常的生活需求。
但之前我們說過,非洲有46個國家的獨立歷史還未超過60年,若想真正做到經濟獨立,必須得建立起自己本土的工業體系才可以。
但現實是,非洲長期進口便宜的二手服飾,導致了本國昂貴的衣服少有人買,「非洲製造」越來越少,他們自己的本土紡織業也越來越走下坡路。
1980年以前,肯亞共有50萬紡織工,但現在僅剩不到2萬人。從100多間大型服裝廠,到如今只剩下十幾間。
其他非洲工廠也同樣,上世紀的工廠工人,反倒比現在還多一倍。
而本土紡織業的下滑,必然導致他們的服裝生產成本提高,售賣的價格也會隨之上漲。一上漲就得繼續依靠二手市場,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只會惡性循環,更別說提升非洲經濟了。
於是不少非洲國家決定採取措施,2016年,針對進口二手服裝加徵了1250%的關稅。之後2017年,東非共同體國家(盧安達、肯亞、坦尚尼亞、烏幹達、蒲隆地等)又心生一計,想要徹底禁止進口二手衣服。
只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跟骨感。
你想想,這麼多年下來,二手服裝生意早已成為非洲國家重要的經濟組成部分。
肯亞全國至少有100萬勞動人口,從事與二手服裝相關的工作。也就是說,一旦全面禁止二手服裝進口非洲,就算一部分人跑到紡織工廠幹活,也還有那麼多人會下崗,非洲也將面臨嚴重的失業潮。
沒錢,就更沒辦法去消費。
要想徹底禁掉二手衣服,非洲就必須要提升普通人的收入水平,要降低新衣服的價格。
而唯一的解決辦法便是——發展自己的紡織業。
於是,非洲迎來了自己的「改革開放」。
近幾年,非洲各國已經通過各種積極方式及獎勵政策,吸引了一些像H&M、Tesco、Primark等外資服裝企業入駐。
位於盧安達的中國C&H服裝廠,更是手把手地教非洲人如何使用縫紉機,到去年已經有了21條生產線和1500+名工廠工人。並且通過非洲本地獲取紡織原料的優勢,以及廉價的勞動力,在發展本土服裝產業方面初見成效。
2019年,在中國紡織業「一帶一路」大會上,馬達加斯加更是表達了想與中國企業合作的強烈願望。
中國作為產業大國,因為服裝產能高、庫存量大,近些年對於勞動力價格上漲和原材料價格的問題也確實有些頭疼,轉移非洲是一條出路。
而對於非洲來說,紡織業的產業鏈在一點點建立,隨著產業鏈的成熟和規模的擴大,衣服的價格必然會降下來。
而熟練工人在一點點被培養,得到工作機會的他們收入也必然會提高,也就能消費起自己做出來的新衣服。
如此,便會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而上一個這麼做,並且成功的是中國。
其實仔細回想,新中國的建立也不過才70年,我們一步步摸索,通過改革開放,一點點努力,成為了全世界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甚至很多產業還走在了世界前列。
我們摸著石頭過河,成了世界上最強的工業國之一;而越南摸著我們過河,成為了東南亞地區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
事實證明,這條路是可行的。
如今,非洲人穿著我們生產的二手衣服,而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穿上非洲人民生產的新衣服。
幫助非洲完成工業化,我們才能將我們的中低端產業轉移出去,騰出手去發展我們的高端產業,比如晶片和屏幕;我們才能完成產業升級,讓全世界用上「中國智造」。
參考文獻
一本黑,《舊衣回收,公益還是生意?》
ELLEMEN睿士雜誌,《非洲老鐵最時髦的衣服,是你扔掉的二手貨》
正解局,《中國的二手校服,成了非洲人民的搶手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