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8月18日電(通訊員 許加鑫)晚上七點,隨著霓虹燈逐個亮起,熱氣騰騰的烤串、外酥裡嫩的臭豆腐、琳琅滿目的小首飾……大街小巷慢慢出現了緊密相鄰的小地攤。一塊大木板,兩張長板凳,人往椅子上一坐,那便是一家移動店鋪了。
隨著疫情逐步好轉,全國各地陸續出臺的「地攤經濟」政策,讓消失已久的路邊小攤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各地的大學生也走進街頭巷尾的地攤中,在支起架子搭起篷子幫助攤主銷售商品的同時,調研地攤經濟發展,助力城鎮經濟復甦。
圖為福州大學至誠學院實踐團在福建參與地攤經濟現場圖。受訪者供圖
7月14日,福州大學至誠學院經濟管理系「聚焦地攤經濟,決勝戰『貧』戰『疫』」實踐隊成員分赴福建漳州、廈門等地對地攤經濟展開實踐調研,通過發放問卷、訪談攤主、實踐銷售等不同的線上線下的方式對地攤文化進行體驗與深度挖掘。據統計,團隊共回收有效問卷452份,幫助攤主銷售商品共計4995元。
福建廈門、龍海、漳州和建甌四市的地攤主要分早市和夜市兩種,早市在早七點至十一點左右,夜市大多在晚五點至十二點。地攤商品從沙茶麵、土筍凍、四果湯等當地特色小吃到玩具服飾日用品一應俱全。隊員陳君茹告訴記者:「這些小攤每月收入2000至5000元不等,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主要就依靠擺攤維持基本生活。我們幫助當地農民在一邊線下擺攤,一邊利用網絡在線上宣傳農產品。」她表示,等柚子成熟以後還會考慮繼續在線上幫助當地農民銷售。
8天裡,實踐團隊總共幫助當地農民擺攤銷售出荔枝54箱,桂圓乾54袋,以及其他若干商品。「充滿人間煙火氣的夜市讓整個城市漸漸有了生機。同時參與地攤經濟更讓我們個人通過『毛細血管』的脈搏感受到了整體經濟恢復的狀態。」隊員李夢婷說到。
圖為重慶科技學院實踐團在重慶南岸區調研地攤經濟。受訪者供圖
徐傳洲是重慶科學院的學生,疫情期間連續在家中呆了6個月,在地攤經濟政策實施後他和同學通過網絡「雲」組隊的方式,組織「智能志願」社會實踐團就近前往重慶南岸區走訪並協助攤主擺攤銷售,並通過調查問卷和訪談等方式調研當地的地攤經濟現狀及問題。
針對當地地攤經濟的發展,徐傳洲以第五號步行街重慶映像為例告訴記者,當地為了更好地鼓勵創新創業,釋放地攤經濟的活力,重慶映像拿出了1萬平方米黃金商業面積提供給低收入者或青年創業者「擺攤」,並在3個月內不收取任何水電及物業管理費。他認為這對很多大學生來講是一個賺「第一桶金」的機會,「我們了解到的很多擺攤人員都是疫情待業人員,白天一般會做一些兼職比如外賣、滴滴司機等,晚上就出來擺攤。」
「隨後我們將椰奶西米露、冰粉涼蝦、缽仔糕等商品擺攤銷售。這些夏日飲品銷量很好,一個晚上就可以有兩百多元的收入。」團隊成員鄭巧表示,雖然就調研的情況看地攤經濟的銷售很好,大多數商人每月擺攤能有四五千的收入。
圖為湖北大學文學院實踐隊來到洪湖、赤峰兩市進行調研。受訪者供圖
隨著湖北按下重啟鍵,經濟也逐漸得到了恢復。7月20到8月11號,湖北大學文學院暑期實踐隊便前赴洪湖、赤峰兩市,通過多種形式實地考察疫情後的地攤經濟發展。並針對赤峰市是少數民族聚居地的特殊情況,確定了對赤峰市側重地攤經濟與其特有文化的繼承與融合,對洪湖市側重地攤經濟緩解居民收入就業壓力的不同研究方向。
據了解,洪湖和赤峰兩市都先後出臺有關規定,劃分地攤經濟的專門區域,規範地攤商品的種類和銷售時間。洪湖市甚至還實行&34;,要求做到垃圾不落地、日產日清,並預留足夠的行人通行空間,確保道路通暢。儘管如此,隊員周芯宇仍然觀察到地攤市場存在環境交通等問題:「實際上地攤區域會吸引大量的顧客,仍然會導致交通不便,並且地攤餐飲食品油煙非常大,除了健康外對環境也有一定影響。」
調研結束後,周芯宇說道:「所謂『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正是地攤經濟最原始的文化底色。」她表示,正是這次珍貴的體驗,讓他們能夠更加全面地認識地攤經濟與地攤文化,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深刻認識到地攤惠及民生、助力經濟。「我們後續會根據手中調研到的相關數據,深入研究地攤經濟與城市建設的融合。」
來源: 中國青年網
責任編輯: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