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誦讀
----------▽▽▽▽▽▽▽▽-----------
古詩解析
注釋
1、春日:春天。
2、勝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3、尋芳:遊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東省。
5、濱:水邊,河邊。
6、光景:風光風景。
7、等閒:平常、輕易。「等閒識得」是容易識別的意思。
8、東風:春風。
譯文
風和日麗遊春在泗水之濱,無邊無際的風光煥然一新。誰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風吹得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致。
----------▽▽▽▽▽▽▽▽-----------
古詩賞析
創作背景
人們一般都認為這首詩是作者春天郊遊時所創作的遊春觀感,而根據作者生活的年代可知這首詩創作之時泗水之地早被金人侵佔,作者也未曾北上到達泗水之地。
賞析
人們一般都認為這是一首詠春詩。從詩中所寫的景物來看,也很像是這樣。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指晴日,點明天氣。「泗水濱」點明地點。「尋芳」,即是尋覓美好的春景,點明了主題。下面三句都是寫「尋芳」所見所得。次句「無邊光景一時新」,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一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一新,也寫出了作者郊遊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第三句「等閒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等閒識得」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徵是很容易辨認的。「東風面」借指春天。第四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這就具體解答了為什麼能「等閒識得東風面」。而此句的「萬紫千紅」又照應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時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語言具體寫出光景之新,尋芳所得。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遊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佔。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遊春吟賞。其實詩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聖人之道。「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聖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燃萬物的春風。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於形象之中的哲理詩。
首句點明出遊的時令、地點,下三句寫「尋芳」的所見所識。春回大地,詩人耳目一新。正是這新鮮的感受,使詩人認識了東風。仿佛是一夜東風,吹開了萬紫千紅的鮮花;而百花爭豔的景象,不正是生機勃勃的春光嗎?詩人由「尋」而「識」,步步深化,統率全詩的則是一個「新」字。但泗水在山東,孔子曾在泗水之濱講學傳道;而南宋時那地方早已淪陷於金國,朱熹怎能去遊春呢?原來這是一首哲理詩。
詩中的「泗水」暗喻孔門,「尋芳」暗喻求聖人之道,「東風」暗喻教化,不露說理的痕跡。這是朱熹的高明之處。
----------▽▽▽▽▽▽▽▽-----------
作者介紹
朱熹(農曆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
古詩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