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就要吃飯,一般吃飯就要一日三餐。
每頓飯人的飯量是一定的,並不能隨便放開了胡吃海塞,那樣會消化不良的,或者平添腸胃負擔,給身體帶來不好的影響。
既然每頓飯都是一定量的,那麼富貴還有什麼用呢?人要享受榮華富貴,就要儘可能多地享受,就要活得更長久,而每頓飯要是吃得很多,或者吃山珍海味就不利於養生,也就不能活得更為長久。相對於愛吃的人來說,即便有潑天富貴又能如何呢?還不是一日三餐,定量還要儘量少吃?可是也有例外,就是《紅樓夢》中描寫的賈家一天竟然能吃五頓飯,還要有喝茶的時間,那這一天當中最重要的時間全都被吃飯佔據了,而且吃飯還都是吃的好東西,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一盤風醃果子狸————怪不得賈府的人壽命短呢!
有人說,富人吃的喝的和窮人吃的喝的不是一個檔次的,也不是窮人們所能想像得了的。富人一頓飯能頂窮人半年的收成,此言不虛。古代如此,現代也是如此。那些吃無公害食品的富人們都享受特供,還要過著揮金如土的生活。但也僅限於一日三餐,吃多了就會消化不良。或者只是做做樣子,並不真的去吃。
清代皇帝吃滿漢全席,等幾百道菜端上來,也就撿自己喜歡吃的菜吃幾口,大部分菜都不動筷子。以至於後來廚師也就偷了懶,大部分菜都不做熟就端上來,反正皇帝也不吃,最後都得扔掉,還不如省點事呢!於是,皇帝的吃飯就成了一種禮儀模式,而不是真的吃飯。很多皇帝都有自己的小夥房,自己愛吃什麼就讓廚子給自己開小灶,而對於上的那些規格菜也就看看,象徵性地動動筷子就行了,並不真的去吃了。
聰明如皇帝者都知道照顧自己的脾胃,一日三餐儘量不多吃。而一些下層的平民百姓就不一樣了,賣力氣就要吃飽喝足,不然身體發虛,還怎麼掙錢?但這樣的生活照樣一日三餐,吃的也就是些家常便飯,喝的無非白水粗茶,倒也樂得天真。他們對於皇帝的幻想也就僅限於吃穿生活方面,猜測著皇帝吃什麼山珍海味,穿什麼綾羅綢緞,有多少嬪妃夜夜陪伴,有多少宮殿樓閣住著,其實還是不懂皇帝。皇帝也是人,也需要一日三餐定量。雖然吃的好,但也不能多吃。要是每天都吃山珍海味,是個人就受不了,長期這樣下去就會得病的。
上帝或許是公平的,給了一個人一日三餐的限制。於是先驗主義者認為一個人一生吃多少糧食是一定的,走多少路,能走多遠也是一定的,都是命中注定,不能強求。而這種註定也僅僅是事後諸葛亮式的判斷,並不能當真。是人就有限制,一日三餐可以制約一個人的能量補充。有人賣力氣,為了補充營養,一天多吃些東西,還要多運動;有人為了減肥,一天只吃兩頓飯或者只吃一段飯,算是「節能減排」了;還有人有了錢就胡亂吃東西,什麼都敢吃,也就弄得身體不好了,甚至有人喝王八血喝出人命的,也就嚇住了一部分人。
不管如何有本事,不管如何有錢有權,一日三餐似乎是一個限制。富人少吃,窮人多吃,或者富人多吃,窮人少吃都是一種自覺性行為,雖然形式一樣,但內容不一樣。宋代以前有一日兩餐的習慣,到了宋代,夜生活豐富,人們才開始吃晚飯,一直沿襲到現在。也就是說,是社會發展了,經濟騰飛了,人們生活水平好起來了,才會產生一日三餐的進餐習慣。
但這種進餐習慣並不一定適合所有人,有的人需要在飢餓的時候吃飯,不飢餓的時候即便到了用餐時間也不吃飯。有的人就需要按點吃飯,一日三餐,從不落下一頓,其實已經被體制所強化了,也被上帝所算計了。
上帝讓人要吃飯,並不是規定人一日三餐的,而是隨性就好,自我感覺好就是好,盲目的一日三餐其實並不一定就是好的。
從一日三餐似乎可以看到眾生平等、世法平等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