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和服務成為黑莓的亮點(圖片來自Franchise Herald)
黑莓預計,2017財年全年的軟體和服務營收將增長30%,按照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每股收益在-5美分至0美分,好於此前預計的-15美分。
沒有了硬體業務拖累,黑莓可以將更多精力投入到軟體研發和專利技術,看看愛立信和諾基亞,似乎過得還算不錯,至少沒有那麼矛盾了。放眼軟體和服務市場,屬於黑莓的機會還有很多,安全、BBM、QNX、物聯網,以及各種專利組合,重研發,做輕資產的專利技術授權,沒什麼不好,而且這本來就是黑莓的立身之本。
此外,截至2016年8月31日,黑莓還持有的現金、現金等價物、短期和長期投資總額約為25億美元。資金鍊的充裕為潛在收購提供了保障,而且短期來看在研發投入方面也沒有壓力。其實早在2014年,黑莓就踏上了「買買買」之路。
4振興路漫漫 企業級市場的機遇與挑戰
振興之路的機遇與挑戰
回顧黑莓的收購案,基本都是圍繞主營業務,包括網絡安全廠商AtHoc、移動軟體提供商Good Technology、移動安全公司Secusmart、虛擬SIM卡廠商Movirtu、數據安全公司WatchDox等,技術之間有著較強的互補性,可以快速補齊黑莓的短板,完善為政企客戶提供的信息安全服務。
同時,標的公司業務的營收助力和成長性,也是程守宗的關注重點。例如,Good Technology能帶來1.6億美元的年收益,而WatchDox則身處於百億美元規模的企業級文件安全市場。這些思路與Sybase時期不無關聯,既能加快推進戰略轉型,為客戶提供順應趨勢的企業解決方案,也能確保公司在穩固現有業務的前提下,拓展新興市場。
與之前的嘗試相比,黑莓的一系列收購較為成功,這也表明,程守宗內心深處一直明白黑莓的主要用戶群是哪些人,而放棄手機業務的決定也更加堅定了他的決心。不過,隨著科技趨勢的變化,黑莓要想重拾企業級市場的優勢,也沒那麼容易。BYOD概念的流行讓蘋果、三星這些消費級的霸主打入了企業圈,更重要的是,他們還與企業客戶聯手研發專業應用,生生截住了黑莓的客源。例如,蘋果就與IBM、SAP等籤署協議,在iOS上開發商業應用,直接服務於企業員工。這樣一來,選擇黑莓似乎就沒有什麼必要了,畢竟服務商的支持更為便捷。論安全性,iOS也不錯。
有意思的是,就在黑莓宣布放棄手機業務的同一天,蘋果就宣布了與德勤的合作,後者將專門成立一個超過5000人的顧問團隊,幫助旗下企業客戶使用蘋果產品提供諮詢服務。同時,還會推出名為「EnterpriseNext」的新服務。對於黑莓的境遇,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表示,一段時間以來,黑莓手機的銷量都很低,「我們非常重視這一機遇,這個市場規模龐大。」看得出,庫克對蘋果在企業級市場的發展信心十足。
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圖左)與德勤CEO Punit Renjen(圖右)(圖片來自Apple)
消費級市場的增幅放緩,讓更多的科技巨頭將目光瞄向企業級業務,雲計算的興起也加速了這一趨勢。當蘋果、谷歌、三星這些公司紛紛拉攏企業客戶的時候,黑莓這才堅定信念,思路沒錯,但話語權已經不在自己手中。長遠來看,甩掉硬體支出後,黑莓要加大研發力度,堅持核心技術才是真正生產力,還要積極申請專利,把授權業務做起來。此外,還要積極布局新興市場,QNX有望成為智能汽車發展的基礎平臺,而在物聯網時代,數以億計的設備將產生大量的數據傳輸,安全性不容忽視,而這些,才是黑莓最擅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