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為什麼要勸?
如果你勸別人去捐款,別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什麼?
要不然就是「嚯!這小夥兒家裡開捐款機構的!」要麼就是「肯定是這小夥兒跟別人合夥來騙錢的」
就是這樣,這個世界非常的真實。
之前有人提問,說如果有機會,讓你在疫情開始之前犧牲自己的生命來阻止這次疫情的發生,你願意嗎?
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我願意」
但是這個時候提問者如果接一句,「哇,你好高尚啊,那你現在掏100塊資助一下醫院吧!」
你感受一下這個問題
世界就是這麼真實,用嘴說說誰都會,但是要是真的落到自己頭上,都是躲著跑了的
好比說那個電影《天氣之子》,你作為男主,你願意讓自己的女友獻出自己的生命來換得世界的晴天嗎,設身處地地想像,真的很艱難(當然,這部電影不應該這麼解讀,其實這個電影說的是另一回事,我只是借過來解釋一下這種感覺)
捐款是什麼,捐款是捐款人真的非常同情某個事情,發自心底的希望能通過自己手裡的錢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時,掏出來的錢,這是自願的,這叫捐款
不是自願的,那叫集資,而且很容易被判成非法集資的
之所以現在人們的捐款並不像過去那樣主動,那樣多了,我認為並不是人們變得自私了,變得只顧自己了
而是因為現在的捐出來的錢,的確很難知道都被用在什麼地方了,你那顆善良的心,不知道會被什麼人給利用了
想想過去捐款,我還記得上幼兒園的時候,幼兒園的老師家裡孩子得了很重的病,全幼兒園的小朋友全都伸出援手,大家都哭得稀裡譁啦的
並不是因為我小不記事兒啊,是真的,沒有人會討論這個病是不是假的,是不是在騙錢,大家就是很擔心老師的孩子,於是獻出了自己的愛心
不過時代變了,有很多東西就變質了
我一直覺得,當某種需要情感來決定的東西一旦變得正規化了,變得需要用白紙黑字的條例來約束時,反而是在倒退,因為太容易鑽空子了
捐款就是如此
有的時候捐款的人費盡心思省吃儉用,為了能獻出一己之力,結果最後這錢卻去了別人的口袋,需要這筆救命錢的人也拿不到錢
不過雖然勸人捐款看起來好像不能起什麼作用,甚至還會影響和朋友之間的友誼,不過我覺得,勸人捐款的確是一種行善的行為
因為在勸的過程中,的確傳播了愛,傳播了溫暖,讓需要幫助的人多了一份希望
那麼看回來,如果要勸的話,該怎麼勸
你要很真實,很客觀的描述被捐款人的事件,注意,要很客觀,不要加入主觀的情感,讓別人自己決定是否要捐
如果你一直在強調「他真的很可憐,快捐吧」這樣說有沒有覺得很耳熟?
「這個項目很好的,快買吧「
所以主觀情感太多很容易被當成來坑錢的,跟誰都一樣,不要以為朋友就不會覺得你不是來騙錢的,再近的關係在錢的面前都是一無是處的
再來就是要告訴他這個捐款的過程是很透明的,不會出現任何其他的問題
剩下的基本就沒什麼了,看對方的造化吧
不過說實在的,你看看勸的這套路子,如果有人對你說,是不是還是會覺得他就是來坑錢的?
所以我覺得,在這個時代勸別人捐款真的為時尚早
不過還是願天下需要幫助的人都能得到幫助,度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