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隔核

2021-03-05 心理學小詞典

說起柯南,一個耳熟能詳的的破案高手,一件件案情在他縝密的邏輯推理和觀察引導中發掘真相,不過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他這般厲害,心理學家是怎麼去研究真相,識別謊言呢?日本京都大學阿部教授研究發現,可以通過檢測大腦的特定活動區域判斷出一個人是否在說謊。

他們對30名年齡在20歲到39歲之間的學生進行了兩項實驗,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來檢測他們的大腦活動。這些被試者不知道實驗的目的是研究與說謊有關的大腦機制。

第一個實驗是「預期獎勵的大腦活動」,當一個正方形圖像閃現時,被試者會順利地按下一個按鈕獲得一份獎勵。結果那些渴望得到獎勵的人,在圖像顯示出來之前,大腦中的伏隔核非常活躍。這表明伏隔核在大腦處理獎勵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第二個實驗是猜測硬幣的正反兩面。如果猜對了,會得到一筆獎金。如果猜錯了,就得扣錢。實驗在兩個條件下進行。第一個是測試者必須提前預測結果,沒有機會說謊。第二個是他們只被要求在自己的頭腦中預測,並在結果出來後報告他們是否已經猜到。在第二種情況下,如果準確率極高,則可以認為有人為了獎金而撒謊。

研究人員發現,在第一個實驗中伏隔核越活躍,他們在第二個實驗中說謊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就是說,對獎勵越期待的人越有可能說謊。不過也有在第一個實驗中伏隔核是活躍的,但在第二個實驗中沒有說謊的測試者。研究人員發現,這些人的背外側前額葉區也非常活躍。背外側前額葉區被認為是控制理性判斷和行為的區域。研究人員認為,這表明,要抵制金錢的誘惑而不是說謊,該區域起著重要作用。

阿部教授認為「這個研究顯示大腦對報酬的反應,也就是『伏隔核』活動的個人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是否老實。」

伏隔核(accumbens nucleus)也稱為伏核,是基底前腦的一個較大的核團,是一組波紋體中的神經元。位於基底核與邊緣系統交界處,隔區的外下方,尾殼核的內下方,前方與嗅前核相連,後續終於紋床核,腹側為腹側蒼白球和嗅結節。伏隔核在大腦中的快樂、獎勵、成癮、恐懼等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

伏隔核的基本細胞類型是中型多棘神經元。它是伏隔核的主要輸出神經元,會產生一種主要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γ-氨基丁酸 (GABA)神經遞質。

伏隔核的輸出神經元發出的軸突投射路徑:腹側蒼白球(VP)-背內側核-前額皮質和紋狀體,伏隔核其它輸出路徑還有投射到黑質與橋腦網狀結構。 

伏隔核的主要輸入包括前額皮質相關神經元,杏仁體基底外側核,以及通過中腦邊緣通道聯繫的腹側被蓋區(VTA)的多巴胺神經元。因此,伏隔核經常被描述為皮質-紋狀體-丘腦-皮質迴路的一部分。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