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封建社會,自己選擇愛上某個人被視為禁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最常見的婚戀形式。但是愛情始終是兩個人由心而生,自由戀愛的萌芽勢必會萌發。民國,成為中國歷史上追求自由戀愛的特殊時期。在戰火紛飛的時代,愛的表達方式單純而單一,多數只能通過書信傳遞——緩緩書寫下我對你的情意,字裡行間流淌著渴求與思慕。
《兩地書》:魯迅與許廣平的愛情書信
在民國,很多名人也在試圖打破愛情的「禁忌之門」,魯迅就是其中之一。
戰火還未平息,昨日的轟炸聲還在耳畔。魯迅手裡拿著一封信,站在街角的綠色郵筒前。他在猶豫,這封信要寄出嗎?寄出後會有什麼結果?
這封手寫的小楷書信,魯迅寫了三天,難倒了這位文學家的是永恆的主題——「愛情」。這封信是寫給學生許廣平的。魯迅還記得那天,自己大二的學生許廣平來詢問題目,俊秀的臉龐、求知若渴的神態和那充滿崇敬與愛慕的眼神,44歲的魯迅明白那眼神的含義。經歷過包辦婚姻的魯迅,內心是掙扎的,他知道追求自由的愛情並沒有錯,但真正跨出這一步,卻實實在在需要有勇氣。
今天,是否寄出這封信是魯迅最後的抉擇。當信封悶聲落盡郵筒底部,魯迅的一顆心落下。「我先前偶一想到愛,總立刻自己慚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愛某一個人,但看清了他們的言行思想的內幕,便使我自信我決不是必須自己貶抑到那麼樣的人了,我可以愛!」那一刻,魯迅決定「愛上」許廣平,呈上自己熾熱的心。
由此,魯迅和許廣平之間的「書信愛情」便一發不可收拾。一生剛直不阿的人,心底一絲柔情全部揉碎寫進1925年到1929年之間的往來書信。
可以看出,對於學生許廣平的這份愛,魯迅很被動,從「不敢愛」到「可以愛」,魯迅的內心像是終於衝破了一扇禁忌之門。在民國傳統禮教與自由激烈衝撞的背景下,這份從不敢到敢的突破,意義非凡。他們的書信最後收編成了《兩地書》,為後人敬仰,更為後人豔羨。魯迅和許廣平,這種氤氳著溫度,緩慢而充滿期待的自由戀愛,是時代的產物,更是對愛情的致敬。
民國四情書:勇於衝破封建愛情的勇者
其實,除了魯迅和許廣平,勇於衝破愛情「禁忌之門」還有我們耳熟能詳的徐志摩陸小曼、沈從文張兆和、朱湘劉霓君等等。他們致敬自由的愛情,紛紛通過書信書寫下了自己與摯愛的心緒,分別出版了愛情書信:《愛眉小札》、《湘行書簡》和《海外寄霓君》,與魯迅的《兩地書》並稱為「民國四情書」。
魯迅 許廣平
」我寄你的信,總要送往郵局,不喜歡放在街邊的綠色郵筒中,我總疑心那裡會慢一點。「
——《兩地書》
徐志摩 陸小曼
「我愛你樸素,不愛你奢華。你穿上一件藍布袍,你的眉目間就有一種特異的光彩,我看了心裡就覺著不可名狀的歡喜。」
——《愛眉小札》
沈從文 張兆和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湘行書簡》
朱湘 劉霓君
「在發芽的春天,我想繡一身衣送憐,上面要挑紅豆,還要挑比翼的雙鴛。」
——《海外寄霓君》
他們大膽的表達著愛,頂著社會的輿論與傳統的壓力,為內心真實的想法而拼搏。在自由戀愛和封建傳統的泥潭裡掙扎,一顆顆孤獨的心鮮血淋淋。民國的他們,經過婚姻自主觀念薰陶,又接受了西方愛情的浸染,不甘於接受包辦婚姻,有了自由戀愛的衝動與欲求。但是,民國時期的客觀與主觀環境,成為男女自由邂逅的敏感防線,衝破這層「不能愛」的枷鎖是文人志士的志向。
愛情的力量是偉大的,就像那支撬動封建文化的長矛,毛尖直擊傳統媒妁的裂縫,一點點,一絲絲的發力,前赴後繼的人在自由戀愛的戰場上浴血奮戰,終將固若金湯的石門撬碎。衝出羈絆,他們作為「民國自由戀愛」的典範,為後世戀人鋪就出一條奠基路,終實現了對唯一所愛的執著與堅守。
致敬民國愛情:伊對給予人們更多選擇
致敬民國愛情,致敬愛情的矢志不渝,愛需要更多「表達方式」,書信只是自由戀愛的表現形式之一,在當代愛情中,我們有更多方法去尋找愛、澆灌愛。尤其是5G的到來,線上流量代替了泛黃的信紙,相親交友直播成為邂逅的新窗口。以伊對App為例,抓住流量與直播的藍海,率先推出了視頻相親直播,開闢了相親交友的新賽道。
從數據上看,伊對作為當前飛速成長的戀愛社交平臺,當前活躍紅娘40000+,每月撮合近1000萬場相親,其中直播促成的相親數量正在成倍數增長。
尋尋覓覓,期待遇良人。伊對App團隊的初心,其一就是希望給渴望幸福的人創造機會。伊對3人直播,以相親交友為前提,既保留了相親的高度溝通優勢,又營造了追逐競爭的相親氛圍,激發了人類最原始的「求偶欲望」。直播中,冥冥相遇,看看對方的樣子,聽聽對方的聲音,聊一聊傾心之語,一段情愫慢慢產生。
俗話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伊對以建設「和諧友好的交友氛圍」為原則,提供7人連麥直播。自主選擇交友直播間,完全將自主權放到用戶手中,幫大家實現「我想和誰交朋友就和誰交朋友」的期待。雖然7個人來自天南海北,但跨越山的距離,跨越海的寬廣,能在直播中相遇,就可以以最純粹最直接的方式暢談。
書寫愛情,民國的他們很「慢」,書寫很慢,郵寄很慢,愛情的生根發芽需要更多時間;直面愛情,現代的我們很「快」,直播很快,互動很快,情愫的養成無需那些「煎熬」的等待。
在愛情這條又長又緩的道路上,無論「快」還是「慢」,只要我們踽踽前行不停歇,最終都會抵達終點。從一字字的書寫民國愛情到直播連線交友戀愛,時代給予人們希望和選擇,但愛情的熾熱繾綣的內核,在任何時代都不會改變。我們要做的就是做出對的選擇,堅定的走下去。
責任編輯:韓璐(EN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