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想在國外學醫,卻發現出國留學只是「看上去很美好」。讀到大三時不顧父母反對回國,重新讀高三參加高考。昨天,在湖北工業大學2016級本科生報到現場,記者見到了23歲的「海歸」小夥劉超(化名),即將就讀該校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
對此,湖北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葉顯發提醒,國外大學教育「寬進嚴出」,尤其是部分特別難拿到學位的學科,家長和考生都應慎重選擇,認清自己的路在何方,切忌盲目跟風。
父母送他去加拿大名校
出國留學
戴著眼鏡、身高1米8的劉超,講起自己的經歷時,顯得比同齡人更成熟、踏實。這既是因他走過的路,也與家庭有關。劉超來自北京一個高知教師家庭,母親是名外語教師,父親是北京一知名大學的博士生導師。
高中時,劉超就想要念醫科,希望幫助有需要的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但父母希望他到國外上學,認為那裡的生活和學習環境要好。2011年初,他如父母願收到加拿大曼尼託巴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攻讀護理專業。這所大學是加拿大頂級大學之一,常年位列加拿大醫博類大學前15。
上大學的費用,一年要花10多萬,為了讓他有更好的學習環境,父母還專門為他在加拿大安排了校外住房。2011年5月,劉超開始了獨自在異國求學的生活。
屢次受挫
被國外課程「虐」得吃不消
一進學校,劉超就發現這裡的學生很「拼」,整晚熬夜的人不在少數。每天的課程都安排得很滿,有時要從早上8點多上到晚上9點。他念的是高級護理專業,大二又轉到營養學。
「每天都是全新的知識」,儘管英語成績很好,但醫學類的專業術語對他來說就像天書,只有攢到課下再去查每個單詞的意思,才能知道老師講的是什麼。考試成績最好時,也只得到B+(相當於國內80~85分),而同班同學都是A以上。
到了後來的專業課,劉超已感到「啃不動」,這讓他有很大挫敗感。同時,他感到國外的人際關係很淡漠,讀了幾年,和班上同學大多沒說過話,他所在的班上沒中國學生,也嘗試過和其他國家留學生交朋友,但感覺融不進那個「圈子」。
出國後,才感到和他想像中有差距,他萌生棄學的念頭。
棄學回國
重讀高三考上理想專業
2015年3月,劉超偷偷回國,並聯繫家人表明退學的想法,父親電話裡說:「你先回來,我們再一起商量」。「回來後,又沒學歷、又沒經驗,不知道未來的路在哪裡」,父親劉先生說,看著兒子「栽了跟頭」,走了彎路,心裡很不好受,但尊重孩子的決定。
劉超和家人商量決定參加高考。除了在北京二十二中當插班生外,其餘時間他都在清華大學自習室「刷題」。剛開始,數學只能考30分,後來是50分,直到高考前兩周,穩定在100分以上了。準備高考的10個月,劉超每天都複習到11點半,儘管心理壓力比較大,但還是挺過來了。
今年高考,劉超以510分的成績被湖北工業大學錄取,他說,當年想讀醫學專業,並沒深入了解,讀到後面才發現不適合他,浪費了幾年時間。現在第二次念大學,他比其他新生大5歲左右,考慮得更實際,報考的專業今後實用性強,既能走學術,又能往其他方向發展,所以對大學生活很期待。
昨天,父親陪著兒子來學校報到。拿到湖北工業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父親懸著的心才稍微放下來一些。
專家提醒
不要盲目跟風往外送
父親說,現在回頭看當時送孩子出國的決定,多少有些後悔,本來想送他出國留學得到更好的受教育環境,沒想到孩子並不適應,棄學的事也讓他們做家長的陷入反思。
湖北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葉顯發談到,國外大學不管是教育體制還是環境,都和國內很不一樣。國外的大學多是「寬進嚴出」,尤其是醫學類的專業很難讀下來。
「家長想送孩子出國,一是認為受教育環境好,二是鍛鍊孩子更全面的綜合素質」,葉顯發說,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出國留學,除了語言文化的差異,中國學生到了國外還有個適應期,加上課業壓力大、人際交往上的問題,很多學生都「吃不消」。
他建議,打算送孩子出國留學的家長,一定要為孩子做長遠的人生規劃,綜合權衡自己的各方面實力,以及孩子的自身條件,再決定是否出國,切忌盲目跟風。
記者朱佳琦 通訊員陳凌 張應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