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爾湖風景如畫
緊緊圍繞「爭當三個排頭兵,爭創全市經濟副中心」的發展戰略,南部縣大力實施「推進綠色發展,建設親水南部」戰略,推進工業強、城市美、農村興「三場大會戰」,全力構建「一核四極多支點」城鄉發展空間格局,各項事業亮點紛呈: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入列全省鄉村振興規劃試點縣、中國西部百強縣、「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2018年,南部滿載榮譽、碩果纍纍,群眾收穫實實在在、真真切切。
脫貧攻堅再戰再勝
5年減貧10.2萬人、退出198個貧困村。脫貧攻堅轉入「遏制新貧、防止返貧、決戰全面小康」的新階段。
隆冬時節,雨雪霏霏。儘管戶外溫度已降至零下,但永紅鄉三合村的扶貧工作隊隊長郭小進卻沒有停下幫扶的腳步,「近段時間持續低溫,我得到每家每戶看看。」郭小進走進村民何子發家,看糧食衣服,查產業情況,談困難問題。隨身攜帶的本子上,記得密密麻麻。
何子發早把郭小進當成了自己家裡的一員。「村裡有這麼好的書記,群眾何愁不增收。全縣有這樣多幫扶幹部,貧困戶何愁路不寬。」何子發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郭小進用真情和行動贏得了群眾認可。2018年10月,南部縣獲得「2018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榮譽的背後,是黨和國家對南部的肯定。
為實現「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的誓言,南部縣始終按照「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民生、最大的機遇」要求,把脫貧攻堅作為天大的事,使出天大的力,盡到天大的責,創新推出「掛圖作戰」指揮機制、「現場驗靶」推進機制、「五方聯盟」連結機制、「三議五會」自治機制、內生動力引導機制、黨建扶貧引領機制,實現了5年減貧10.2萬人、198個貧困村整體退出。截至2018年10月,南部縣結存貧困人口僅3戶、9人。脫貧攻堅轉入「遏制新貧、防止返貧、決戰全面小康」的新階段。
「堅持繼續攻堅與防止返貧兩手抓,堅持鞏固成效與減少新貧齊用力,堅持消除深貧與全面小康同推進,堅持亮點建設與帶貧機制相融合,堅持經驗應用與深入實踐互促進,堅持政策激勵與教育引導雙驅動。」如今的南部,將繼續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聚焦「精準」、聚焦「穩定」,持續鞏固10.2萬已脫貧人口的穩定脫貧,堅決保障未脫貧的3戶9人如期脫貧,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認同感和幸福感,確保2020年全面同步小康。
鄉村振興先試先行
圍繞「三個融合」,推進產業振興;圍繞「三個培養」,推進人才振興;圍繞「三個傳承」,推進文化振興;圍繞「三個家園」,推進生態振興;圍繞「三個工程」,推進組織振興。
雪壓枝低,景醉遊人。行走在八爾湖畔純陽山村,白雪作幕,湖水為伴,三三兩兩的農房枕河而建,或白牆灰瓦,或竹籬環繞,房前屋後果木成林,遊步便道相擁湖灣,構成一幅迷人的水墨畫卷。
「按照『古村有神韻、田園盡花香、塘中魚戲蓮、青山白鷺傍、農家飯菜香、湖灣清波蕩』的目標,打造了水生態溼地公園、純陽花海、遊湖棧道等多個生態休閒場所,實現了村子大變樣。」八爾湖鎮純陽山村黨支部書記塗正林說,2018年9月,南部縣成為四川省鄉村振興規劃試點縣,純陽山村藉機發展,依託八爾湖的生態山水資源優勢,深度挖掘地方文化,深度開發鄉村旅遊,深度推進特色產業升級,成功打造八爾湖親水田園綜合體。
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在南部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近年來,南部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堅守鄉村「自然、生態、親水」準則,持續在農村開展「產業、生態、文化、組織、人才」等方面的探索,通過培育特色農業產業提升附加值,開發親水資源發展特色鄉村旅遊,挖掘八爾湖「八仙文化」、升鍾湖「伏羲文化」、滿福壩「大禹文化」的人文價值等,打好「生態牌」,做實「水文章」,探索出一條鄉村振興的特色路子。
今後,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南部縣將堅持圍繞「三個融合」,推進產業振興;圍繞「三個培養」,推進人才振興;圍繞「三個傳承」,推進文化振興;圍繞「三個家園」,推進生態振興;圍繞「三個工程」,推進組織振興,全力以赴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著力建設實力、美麗、文明、和諧、幸福「五大鄉村」,實現鄉村振興「提檔增速」。
縣域經濟跨越趕超
堅定「食品醫藥、電子信息、絲紡服裝、機械製造」四大主導產業發展方向,實施「工業強縣」戰略;抓好特色農業、專合組織和項目建設,推進農業農村發展。
穿過廠房林立、機械轟鳴的工業集中區,記者來到中小企業孵化園旁邊的金泰紡織集團生產車間,只見生產線上工人正在現代化紡紗設備前忙碌,車間內寬敞、明亮、整潔。
「實體經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撐和根本。」該縣經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南部縣堅持產業興縣、創新驅動為路徑,堅定「食品醫藥、電子信息、絲紡服裝、機械製造」四大主導產業發展方向,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不斷做強實體經濟,規上工業企業戶數達到118戶,年銷售收入452億元,並成功創建為省級經濟開發區、四川省(第二批)工業強縣示範縣。
此外,南部還著力農村經濟發展,抓好特色農業、專合組織和項目建設,推進農業農村發展,推廣農村實用科技,創新管理經營機制,已建立特色水果產業基地鄉鎮32個,集中規模發展柑橘產業15.5萬畝,成片種植白芨、黃精、瓜蔞等中藥材6萬畝,登記註冊農民合作社1290個、家庭農場1219家、專業大戶1842個。2018年全縣糧油總產量61萬噸、水果6.7萬噸、水產品2.1萬噸,出欄生豬110萬頭、家禽1500萬隻、肉牛7萬頭,完成農業增加值61.6億元。
2018年11月,《2018中國西部縣域經濟百強白皮書》發布,南部縣上榜,入列中國西部百強縣。下一步,該縣將繼續堅持「產業興縣、工業強縣」,堅持招大引強、招強引優,堅持推動旅遊與文化、體育、農業、工業等融合發展,並始終保持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的戰略定力,堅定不移抓好實體經濟發展,確保縣域經濟穩步快速發展。
東西扶貧開闢新路徑
半年多籤訂扶貧協作協議19份,實施扶貧協作項目5個,到位支援資金3000萬元。
數九寒天,萬年鎮天波村村民王維君的心卻十分火熱。眼下進入農閒,他卻沒閒著,經常跑到地裡看看,因為地裡種著能讓他家脫貧增收的「寶貝」。2018年4月,在洞頭區的對口幫扶下,天波村完成土地流轉,實施土地整理調型,推廣種植晚熟柑橘1700餘畝。王維君家的6畝多地,全部栽上了柑橘樹。
按照國家東西部扶貧協作戰略決策部署,溫州市洞頭區與南部縣建立結對幫扶關係。半年多來,兩地不斷在人才交流、產業協作、勞務合作、扶貧幫扶等方面探索創新、務實合作,籤訂扶貧協作協議19份,完成「細胞」結對19對,互派掛職人員31人,實施扶貧協作項目5個,到位支援資金3000萬元,交出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抓住產業扶貧的根本,創新長效增收的機制,切斷能力不足的源頭。」洞頭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實施東西部協作的對口幫扶中,洞頭區創新資金股權量化模式實施產業扶貧,選定晚熟柑橘、生豬養殖、名貴中藥材3個產業項目,保障群眾的長期收益。協助建立「東西部扶貧產業園」,新引入企業16家,計劃總投資12億元,已完成投資5.09億元,吸納貧困人口就業150人。實施了「千人培訓計劃」,重點培訓黨政幹部、第一書記、致富能人、貧困人員等「四類人員」,採取洞南兩地合作辦班、知名專家集中授課、援南人才現場教學等多種形式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
洞頭與南部情深,攜手同奔小康。今後,兩地還將進一步加強溝通交流、拓展合作領域、延伸協作內容,堅持「輸血」與「造血」並重,在產業園區、智力幫扶、優勢資源開發等方面,不斷拓寬幫扶思路、創新幫扶方式,凝聚起共同推進幫扶協作工作的更大合力。
農田水利創新經驗
四水共建、一體推進,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記者來到位於東壩鎮柑橘產業園的水肥一體化管理站看到,工作人員正熟練地在電腦上操作兩高一優滴灌水肥一體化智控系統。通過幾個簡單步驟,監控屏幕上顯示滴灌設備已經啟動,開始對農田進行灌溉。
「以生活、生產、生態、觀光『四水共建』為抓手,走出一條『四水共建、一體推進,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路子,更收穫了縣級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績效考核先進單位的榮譽。」該縣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南部把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作為脫貧攻堅和助推鄉村振興的基礎性工程,全力推進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實現了由單一為農業生產服務向為農業和農村生產、生活和環境建設綜合服務的轉變。
據介紹,南部縣通過供排一體化建設「生活水」,建成「三源九廠九線+N」全域供水體系,實施城鄉生活汙水處理「三年推進計劃」,構建起「20分鐘供水服務圈」。通過水肥一體化建設「生產水」,全域推行「滴灌+噴灌+管灌」的灌溉模式,高標準建成高效節水灌溉示範園5個、面積3.6萬畝。通過管護一體化建設「生態水」,實現河湖管護由運動式向常態化、河長制向群眾治、人工抓向智能管「三大轉變」。通過文旅一體化建設「觀光水」,建成了八尓湖全省鄉村振興戰略示範區和旅遊精品線,打造了紅巖子湖的南部城市建設嶄新品牌和升鍾湖國際運動康養目的地。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是群眾脫貧致富的關鍵。南部將珍惜榮譽,認真貫徹落實全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現場會精神,通過節水減排和汙水處理回用等措施,依託高效節水系統和數據兼容雲處理技術為核心的智慧中樞平臺, 實現全縣重要河流及重點工程水利範圍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實現以農建為支撐的現代農業託起群眾穩定增收的「錢袋子」,實現農業生產向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的轉變。
農村公路引領示範
形成「村村覆蓋、組組相通、線線相連、四通八達」的公路路網體系。
記者駕車行駛在改建一新的肖(家)石(群龍)公路上,一條寬約8米的鄉道猶如玉帶,串聯起沿途村莊。「曾經,大家為出行難而發愁。如今,路加寬了,行車更安全了。」周邊群眾紛紛感慨道,路修進來了,農產品能運出去了,一條路圓了村民幾輩人的夢想。
「2018年9月,南部被命名為新一批『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這是對全縣農村公路建設的最大肯定。」縣交通局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南部縣圍繞建、管、養、運「四好」目標,堅持「城鄉統籌、以城帶鄉、城鄉一體、客貨並舉、運郵結合」的總體思路,以及「暢、安、舒、美」農村交通環境和「精、準、細、嚴」農村公路管理要求,全域規劃建設農村公路網,形成了「村村覆蓋、組組相通、線線相連、四通八達」的公路路網體系。
據了解,南部縣堅持交通先行,截至目前,全縣農村公路通車總裡程達5600公裡,100%的鄉鎮、村和75%的組修通了水泥路或瀝青混凝土路,構建起「以縣為樞紐、10個中心鎮為支點,延伸至各鄉鎮、村」的農村客運體系。農村公路安保工程也實現了「全覆蓋」。圍繞脫貧產業基地和脫貧奔康產業園,配套建設了1900餘公裡產業路,凸顯出「修建一條公路、帶富一方百姓」的效應。
路不僅解決了出行,更能致富連心。圍繞產業發展、鄉村旅遊、村居建設等,南部縣還將持續推進「大交通」建設,推進縣、鄉、村公路提擋升級,確保2020年前100%的組通水泥路或瀝青混凝土路。同時,加快實施繞城公路、南部嘉陵江三橋等重點項目,打通農村地區與嘉陵江南部段航道的快捷通道,鞏固提升鐵路、高速、國省幹線、水運+農村公路的綜合交通體系。(張櫪 李果 曹伯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