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晨,男,1939年8月生,河南省新野縣人,研究員。1964年大學畢業後主要從事作物遺傳育種研究工作,先後育成水稻新品種(系)30個。曾任信陽農林學院水稻研究所所長,兼任河南省生物工程學會理事,中國特種稻研究與開發協會理事。該同志曾榮獲「河南省先進科技工作者」、「河南省農業勞動模範」和河南省高校「科技開發推廣先進工作者」、「科技活動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8月的驕陽似火,曬得人睜不開眼睛,記者來到信陽農林學院水稻研究所老址。這是1997年建立,位於信陽農林學院老校區最北邊的一排小平房。由於離家屬院比較近,為了方便進行水稻雜交和觀察,王景晨在院中闢出一塊小小的試驗田,種了33個水稻育種材料。
小院試驗田
初見王景晨老師,只見他乾瘦、黝黑、發白平頭,正在給院裡小試驗田裡選育的水稻澆水。他腿腳靈活,精神抖擻,思維敏捷,完全不像82歲的老爺爺。說起60年來他與水稻育種結緣的故事,還要從他大學畢業談起。
農民需要啥,我就研究啥
1964年,王景晨從南陽農專植物科學系畢業,1976年來到息縣五七農學院(信陽農林學院前身),大學就有紮實理論基礎的他,畢業論文研究的是《農業地下害蟲研究》,在老師吳毅的指導下,他的論文被推薦為優秀論文,刊發在國家一級雜誌《昆蟲研究》上。第一次看見自己的研究成果發表在重點學刊上讓王景晨從事科研、致力於農業農村的初心更加堅定。
1977年,在一次農村實踐活動中,王景晨在農戶的大豆田裡發現了大豆突變株,經過5年時間的苦心選育,培育出了息豆一號,得到省農業廳的認可。次年,息豆一號便在沿淮兩岸推廣種植。潛心研究出成果的王景晨,內心歡愉,備受鼓舞,繼而開始轉向豫南地區主要糧食作物水稻育種研究。
息豆一號
「農民需要啥,我就研究啥。信陽作為水稻主產區,農民不僅要吃飽還要吃好,現在我們正在研究彩色稻米和超級特種水稻。」說到研究方向的轉變,王景晨覺得做科研就要從實際出發,從農民的需求出發,要真正的把科研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完成科研成果的轉化,這才是做科研的意義。
1982年,較真的王景晨開啟了研究水稻育種的不凡之路,這期間他先後育成水稻新品種(系)30個,包括引試成功的香糯新品種馬壩香糯、高產優質香米新品種香寶3號、超高產水稻新品種豫秈5號(原名信03)、豫秈7號、豫秈8號等,這些水稻品種均通過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在信陽累計推廣種植1400餘萬畝,增產稻穀6億多公斤。
培育的特種稻材料
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高產優質的「馬壩香糯」和「米中珍品」的香寶3號。「馬壩香糯」具有產量高、米質優、糯性好、香味純正等優點,王景晨採用邊試驗、示範,邊推廣及良種良法相結合,在1987-1991年累計推廣45.2萬畝,總產1.9億公斤,增產1881.5萬公斤,新增產值5157.4萬元,年增收金額1120.4萬元的喜人局勢。1995年,王景晨成功研製出的水稻品種香寶3號,將香米從古代皇帝餐桌上的貢品變成了普通農民碗裡的糧,使得信陽老百姓吃上了香氣四溢的大白米。
什麼時候爬不動了,什麼時候就不搞了
2001年,本到了退休年限的王景晨,經省裡同意又被續聘了7年。2008年正式退休後,王景晨依然「退而不休」,繼續「搗鼓」他的水稻育種研究。從研究水稻育種到現在,王景晨共搜集培育保存了3500多份育種材料,滿滿當當裝了5個大冰箱,他寶貝一樣供著。對外人而言這一個個育種材料像一串冷冰冰的數字,但對於育種家來說卻是多年的心血,更是一輩子的研究成果。
水稻人工授粉
今年5月底因為幾株秧苗死了,王老哭了好幾回,80多歲的老人說到這裡,不免眼眶微紅,像個弄丟了東西的小孩一樣黯然神傷。「這是我花了三四年功夫,從300多份雜交組合中選出來的珍貴品種,我白天夜裡的來這裡搞,配組合、選單株,就是想研究一種具有降血壓、降血脂、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功效優質紅米新品種,現在——都沒了。」
「那您還會繼續研究嗎?」
「當然還要研究,我要從頭再來,除非什麼時候爬不動了,什麼時候才不搞了。」說到這,王老一改剛剛回憶時的黯然,眼神變得堅定起來。
團隊成員整地
「今年暑假如果不是王老腿部受傷需要臥床休養,這個時間他肯定像往年一樣在水稻田裡帶著我們給水稻授粉呢。別看王老耄耋之年,比我們年輕人還要拼呢。」農學院季新老師介紹說。
6月底因院子旁邊的構樹遮陰,影響水稻生長,王老鋸樹的時候不小心割傷了右腿,導致小腿神經壞死。說到腿傷,王老擺擺手,絲毫不放在心上。愛人簡單包紮了一下傷口後,王老第二天還帶著季新整理了一下午的材料,直到細心的季新發現王老走路異樣才送到中心醫院治療。
田間指導
「王老整天想的就只有育種,其他的都是小事。有時候想想,他一不圖錢,二不圖名,這麼多年就是純粹的熱愛,默默奉獻地堅持了這麼多年,真是太不容易了。」農學院周強說。
「王老的敬業精神,不僅表現在長年累月風雨無阻下地做研究,還表現在任何事情他都親力親為,毫不含糊。」說著,農學院王付娟找出一張王老的工作照。只見:烈日炎炎,王景晨頭戴草帽,嘴裡叼著一段紅繩,正彎著腰用特製的剪刀將稻殼剪開,用鑷子小心翼翼地夾除雄蕊(去雄)。
挑選材料
「水稻開花期正是水稻雜交授粉的黃金期,通常也是陽光照射最強氣溫最高的時候。為了不誤水稻開花授粉的最佳時機,我們常常是10點到1點左右,守在稻田裡,與烈日為伴,進行水稻的授粉工作。水稻有6枚雄蕊,需要在不傷及雌蕊柱頭的基礎上,將這6枚雄蕊去除,這功夫堪比繡花,是一個精細的手工活。」王付娟補充到。
水稻育種不同其他,不僅是門高度嚴謹的科學,而且是一項爭分奪秒的工程。在信陽育種,只能一年一熟,而在海南,由於光熱充足,則可一年多熟,更便於育種加代。基於此,王景晨每年11月份就會轉戰海南繼續研究,這一住就是七八年,逢年過節也不回,一心守著自己的育種事業。
我剩下的時間就是培養我的接班人
已入耄耋之年的王老,雖然精神矍鑠,但畢竟歲月不饒人,近些年,他思考最多的就是要培養年輕人,讓自己的研究後繼有人,為豫南地區繼續培育有利於地方的自育品種。
「在2018年以前,我沒有固定的研究團隊,也曾想過建立一支自己的團隊,但學生們忍受不了科研的辛苦,都沒堅持下去,所以只能『孤軍奮戰』了,這也是我感到最遺憾的事。」提到團隊建設,王老不免有些遺憾,但看到眼前的年輕人又倍感欣慰。
指導青年教師和學生
「現在好了,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我在咱農學院挑選了幾名優秀的年輕人重組水稻研究所,有3個還是博士。我的挑選條件也很簡單,只要能耐得住寂寞,熱愛水稻研究,不怕苦不怕累就行。」
作為水稻研究所團隊裡一位堅持下田的女老師,王付娟聽說自己被王老選中為水稻研究所的負責人時,意外的驚喜。
「真是不敢想像,王老選我加入團隊。一面感到榮幸的同時,我也感到了責任和壓力。」2008年,從河南農業大學研究生畢業入職信陽農林學院農學院,王付娟就聽說過王景晨的大名。「工作期間跟王老也有接觸,但從沒想過自己有幸當王老的學生。」
指導水稻團隊老師授粉
團隊成立一年來,大家爭分奪秒地整理王老的研究材料,進行細緻的分類、歸檔、存檔等,開發、利用再研究。
今年暑假,對於團隊成員來說是最繁忙的一次,每天中午10點至下午1點要下地作業。44度的炙烤,大家帶著草帽,穿著藍色工作服,裝著剪刀、鉛筆、牌子、紅繩、區別針、雜交袋等10多樣工具,光著腳踩在水田裡作業。
王付娟挽著褲腿、光著腳,麻利地在水田間行走,全然不像個女孩子。「我是女漢子中的女漢子,怕曬黑怕累就不能搞我們這一行。」
每天下田,是王老對他們的硬性要求。「做科研的,不下田,腳不沾泥,怎麼做研究?」
「王老,是我們農學院的寶。退休20多年了還下地搞科研,跟我們小輩一起,不怕苦不怕累,真是活到老學到老忙到老的典範,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農學院衛雲飛提到王老充滿了敬佩之情。
講授水稻知識
說到未來,王老依然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我剩下的時間就是培養我的接班人,我把這一生研究的心血都交給他們,帶他們一起研究新品種,爭取做出新成績。目前我們已篩選、選育出有推廣審定前景的香型優質秈稻豫香51、優質高產直播秈稻直優151、香型優質巨胚稻巨胚粳5185、黑香粳糯品種黑香糯193、秈型紅米咽哈紅。」王景晨信心滿滿地規劃著未來,水稻育種的接力棒傳遞出去了,他的育種事業將有年輕的一代跑出新徵程。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王景晨一生摯愛水稻育種工作,他把對科學事業的追求當成快樂的事情去做,以泥土為伴,幾十年如一日,紮根田園,潛心研究水稻育種,深入試驗田,深入育種基地,事無巨細,親力親為,不斷探索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獨到的水稻育種技術路線和方法,大大地縮短了育種年限,提高了育種效率。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王景晨,初心不改,始終如一,帶領著一群和他一樣有夢想的年輕人共同在水稻育種的創新路上守望稻田。我們相信這位中原水稻育種的傳奇人物,必將帶領他的團隊書寫新的傳奇。來源:信農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