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的寶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當年曾是周朝先祖生活過的地方,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不過,寶雞在歷史上還有一個名字很有名,就是陳倉,「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成語典故,就源自這裡。寶雞是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獲得城市。寶雞市自古至今人才輩出,今天小編主要來帶大家介紹下寶雞市八大名人,希望能對要了解寶雞市的朋友有所幫助。
01姬昌
周文王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陝西岐山縣)人。周朝奠基者,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其父死後,繼承西伯侯之位,故稱西伯昌。在位四十二年後,正式稱王,史稱周文王。在位期間,克明德慎罰,勤於政事,重視農業生產。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拜姜尚為軍師,制定軍國大計,收服虞國和芮國,攻滅黎國(今山西長治市)、(今河南沁陽市)等國,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建都豐京(今陝西西安市),為武王伐紂滅商奠定基礎;演繹《周易》,得到後世儒家所推崇,孔子稱其為「三代之英」。
02白起
白起(?—公元前257年),秦國白氏,名起,郿邑(今陝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戰國時期名將,傑出的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熟知兵法,善於用兵,交好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關係很好。輔佐秦昭王,屢立戰功。伊闕之戰,大破魏韓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 伐楚之戰,攻陷楚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攻城70餘座,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封為武安君。功高震主,得罪應侯,接連貶官。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賜死於杜郵。作為中國歷史上繼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白起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並且被列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名列武廟十哲。
03張載
張載(1020年~1077年),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張載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有《正蒙》、《橫渠易說》等著述留世。世稱橫渠先生,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第38位。張載青年時喜論兵法,後求之於儒家「六經」,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等職。後辭歸,講學關中,故其學派稱為「關學」。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返家途中病逝於臨潼,年58歲。
04李淳風
李淳風(602-670年),道士,岐州雍縣人。唐代天文學家、數學家、易學家,精通天文、歷算、陰陽、道家之說。李淳風是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定級的人。他的名著《乙巳佔》,是世界氣象史上最早的專著。他和袁天罡還被傳說為《推背圖》的作者。鹹亨元年(670年),李淳風卒,唐高宗李治又頒「追復昭」,追復李淳風為「太史令」。隋仁壽二年(壬戌年)(602年),李淳風生於岐州雍,自幼聰慧好學,博覽群書,尤其精通天文、曆法、數學等。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淳風經推薦成為唐王李世民的記室參軍。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25歲的李淳風上書,對道士員外散騎郎傅仁均所著的《戊寅元歷》提出18條意見,太宗採納7條意見,李淳風將仕郎,入太史局供職,鞠躬盡瘁40年。
05王燾
王燾,唐代(今陝西省眉縣興鎮車圈村王家臺)人,生於公元670年 ,卒於公元755年。他是唐代的又一位著名醫家,其著作《外臺秘要》頗為後人稱讚。他不存個人偏見,博採眾家之長,在《外臺秘要》中,他引用以前的醫家醫籍達60部之多,差不多所有的醫家留下來的著作都是他論述的對象,可謂「上自神農,下及唐世,無不採摭」。
06黨崇雅
黨崇雅(1584年—1666年),字於姜,明末清初陝西省寶雞市蟠龍鎮人。明天啟5年(1625)進士。累觀官戶部侍郎,督餉天津。順治六年(1649),為刑部尚書、太子太保,順治八年(1651)改戶部,順治九年(1652)請老歸。順治十一年(1654)特旨起用授翰林國史院大學士加太保兼太子太傅,時人呼為黨閣老。順治十三年(1656)再乞休,獲準。被列入中國歷代名相錄,明清時期寶雞政治地位最高、歷史影響最大的文化名人。清順治元年(1644)在通州降大順,仍於戶部任職,同年6月降清,以原職赴京補用,9月改任刑部侍郎。以明律為基礎,草擬成《大清律集解附例》。順治元年(1644)秋,上奏將施死刑分為立決和監候,建議恢復朝審和秋審。
07李達
李達(1905年4月19日—1993年7月12日),原名李德三,陝西省眉縣人。早年參加愛國學生運動。後考入馮玉祥的西北軍第二軍官學校,畢業後任國民革命軍排長、連長。1931年12月參加寧都起義。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國工農紅軍連長、師參謀長、軍參謀處處長、軍團參謀長等職,參加湘贛蘇區反「圍剿」,參與創建湘鄂川黔蘇區和長徵。抗美援朝期間,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參謀長。1954年 11月,李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副部長,人民解放軍訓練總監部副部長兼計劃部、監察部部長。1972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1993年7月12日,李達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李達於1985年撰寫了《抗日戰爭中的八路軍一二九師》。此後,他還撰寫了《回顧淮海戰役中的中原野戰軍》《回憶百團大戰》等著作,為軍史界、黨史界等研究這段歷史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1942年6月,李達起草了《非戰鬥機關軍事化的問題》,下發部隊執行。鑑於八路軍總部被圍、左權副總參謀長犧牲的慘痛教訓,李達提出了四項措施,指導129師所屬部隊的統帥機關戰鬥化。這一建議,對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現代化條件下的統率機關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08史玉孝
史玉孝(1933-2005),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周原鎮人,上將軍銜。1980年畢業於解放軍政治學院。後歷任師政治委員、委員、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會委員,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南京軍區副政治委員、廣州軍區政治委員等職。2005年2月12日因病在廣州逝世,享年72歲。史玉孝在解放戰爭時期,任第一野戰軍1軍1師宣傳隊當宣傳員,參加了蘭州等戰役。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任團政治處、師政治部保衛助理員。
09寶雞歷史沿革
1949年7月14日寶雞解放,陝甘寧邊區政府寶雞分區機關進駐寶雞市。時領寶雞、鳳翔、岐山、扶風、千陽、隴縣、眉縣、鳳縣共8縣和寶雞市(縣級市)。1950年1月寶雞分區劃歸陝西省轄;5月2日,分區增領麟遊、武功等6縣,共領14縣1市。1950年10月11日改寶雞分區為專區。1953年1月30日,寶雞專區又增領興平、周至等5縣,並新設太白區,共領19縣1市1區。1956年10月1日,寶雞專區撤銷,原屬縣市直隸於省。1960年至1961年9月,寶雞市領鳳翔、隴縣、鳳縣(均為並縣以後)3縣。1961年,復設寶雞專區,領寶雞、鳳翔、岐山、扶風、麟遊、武功、眉縣、鳳縣、千陽、隴縣、太白共11縣和寶雞市(縣級市)。1966年,寶雞專區改領11縣,寶雞市為省轄。1969年專區改名寶雞地區,仍領11縣1市。1971年2月,地區撤銷。1971年3月至1979年3月,改為寶雞市(地級市)領11縣2區。1979年3月,復設寶雞地區,只領11縣;地市並存,寶雞市領金臺、渭濱2區。1980年8月,寶雞地區與寶雞市合併,以地級市領導縣、區代替地區領縣的體制,時領11縣2區。1982年12月,新設楊陵區,共領11縣3區。1983年11月,武功縣與楊陵區劃歸鹹陽市轄;寶雞市轄金臺、渭濱2區和寶雞、鳳翔、岐山、扶風、麟遊、隴縣、千陽、鳳縣、太白、眉縣10縣。2003年3月1日,國務院正式批准撤寶雞縣設陳倉區;2003年5月26日,寶雞縣召開撤縣成立陳倉區大會,寶雞市轄金臺、渭濱、陳倉3區和鳳翔、岐山、扶風、麟遊、隴縣、千陽、鳳縣、太白、眉縣9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