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是在過什麼?
重陽節,早在戰國已然形成,直到唐代走入民間,是固定在農曆九月初九的一個傳統佳節。
根據《周易》的理論,「六」為陰數,「九」為陽數,所以九月九,就是九又重九、陽數相重的日子,這才有了「重陽節」的名稱由來,也稱「重九節」。
(一)祭祖節
重陽節幾乎是處在年尾時段最後一個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它與除夕、清明、中元,並稱為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由此也可看出重陽節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中國古代屬於農耕社會,農業文明,是極其重視祖先經驗的一種文明形態,因為必須要依靠前人總結的教訓、祖先遺留的智慧來耕織種植,由此,就形成了一種祖先崇拜的文化心理。中國古人,對於先祖的無限敬重、對於祭祀的高度重視,都由此文明根源而來。既然祭祖是如此重要,那麼,重陽節能被列入「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就可見這個節日的地位之高、分量之重。
因此,重陽節的第一個節日主題,就是「祭祖節」,這是一個遊子風塵歸來、全族祭奠先人的節日。
從而我們才看到有關重陽節最著名的那首唐詩,詩行裡傳達的是這樣一種情感基調: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初九,宗族親人都在故鄉從事著重陽節的風俗活動,唯有王維一人獨在異鄉、獨自寂寥,他才分外懷念故土鄉親,懷念手足兄弟。
(二)登高節
這首詩中,同時還提及到了重陽節的第二個節日主題,就是「登高節」。
在古代,每逢九月初九,都要舉家登高望遠。
望遠,當然是為了觀賞美景,觀賞漫長的寒冬到來之前、最後的一瞬絢麗秋景;
而登高,傳說是為了避災,因為有民間故事講到,古時曾有一家人在九月九佩戴茱萸登山,回來後發現家中牲畜皆亡,唯有登高遠走的家人無恙,——雖然這是個遙遠的故事,但是流傳到風俗習慣裡,上至帝後、下至民間,都會在重陽節這一天登高望遠。
如今遊覽北京故宮,還能在御花園裡看見一座太湖石造成的人工假山「堆秀山」,山上建有一座「御景亭」,是整個御花園的制高點。這處所在,就是每年重陽節皇帝率領后妃登高遠眺的地方,雖然不能輕易出宮,但是宮廷也要與民間保持同步的節日禮俗。
與王維那首家喻戶曉的唐詩意思完全一致的,還有盧照鄰的一首: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
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
萬裡同悲鴻雁天。
九九重陽登山遠眺,望穿秋水歸鄉不得,只好獨在他鄉飲一杯菊花酒,天空划過秋雁悲鳴,似在啼唱兩地不能同聚的傷懷。
詩中嚮往的登山場景、悲嘆的遺憾感受,與王維詩是一模一樣的,然而此詩更為雅致的對仗詩句「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卻不如更為口語化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傳唱更廣,這就體現了文化在大眾傳播層面的通俗化需求。由此看來,作詩時候最講究語言通俗易懂、要讓目不識丁的老嫗都能聽懂詩句的白居易,一定是最懂得傳播學的人。
重陽節登高望遠的風俗,要舉家出遊、傾室而出,就如同農曆三月初三的上巳節,也是要全家出遊,外出踏春。
如果說,三月三的春遊,是在蟄伏了漫長一冬之後,於天清地朗的暮春之日,舒活筋骨,迎春「踏青」;
那麼,九月九的秋遊,就是在進入一季冬藏之前,於秋高氣爽的暮秋之時,健身祛病,登山「辭青」。
全家人要同在春天迎來新一年的希望、釋放活力,全族人也要都在秋季送走這一年的病邪、告別青翠。
這也是詩人苦悶不能歸家與族親共同完成這一節日使命的心理原因。
其實,重陽節的登高望遠,既是一種文體活動,也有一種哲學意味。
在一年秋暮之時登高望遠,看似是將金色秋季的豐收景色盡收眼底,實則是將一年拼搏即將行至尾聲的得失之間盡收眼底。
在四季中第三個季節裡的最後一個月份、在一年裡奮鬥前進路上的最後一站停歇,回望來時路是收穫多還是遺憾多、遠眺未來路是要堅持還是要改進,這是年度奮進的最後一次調整機會、是生命裡程的重要一次回眸停頓、是如同攀登路上的最後一座山亭駐足,來路有起有伏、前路再接再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