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紅柱,這個本與牛皮沒一點關係的人,如今於無聲處,靜悄悄地做起手工皮具。
在皮具匠人的手裡,牛皮真不是吹的,而是一裁一剪,一針一線做的,它被縫製成各類皮具,供人們生活所需。
學包裝設計出身的70後甘紅柱(老甘),在長沙從事設計工作,並在這期間接觸到了很多關於手工製作的知識,9年前,看到一部有關皮具製作的紀錄片,進而萌生了自己製作皮具的念頭,於是成立了工作室,利用閒暇時間開始了手工皮具的製作生產,並收穫了一些客戶的認可。
圖\文 石冰
老甘穿上工作圍裙,準備開工。
老甘的皮具工作室,位於長沙市開福區三角塘的老巷子裡。這是一幢老式的宿舍,推開作室的門,卻看不到任何皮具生產場景,裡面很規矩地放著各類書籍、陶器、木製餐具等,這裡可以是一個品茶、喝咖啡的空間。而老甘真正的工作室在隔壁,一個十來平方米的房子,裡面架著一張大桌子,背景牆上掛了一牆的工具,另一面牆邊卻掛著許多老甘製作的成品包,男式的女式的時尚的懷舊的都有。
走訪當天,老甘正在做個小錢包,用刀在皮子上劃彎曲的線條,裁割下來,然後打毛刺、沾膠、縫線、釘扣,不一會兒就嫻熟的完成了製作。
描線,將皮包的紙樣描到皮革上。
描線後進行裁割。
俗話說,慢工出細活。這句話用在手工皮匠身上恰如其分。幹這個活不僅要手巧心細,還要耐得住寂寞。手工皮具藝術作為傳統手工藝的一種,一直以來都不太為人所熟知。製作的各種皮具,除了原材料全部採用正宗牛皮外,每一件都傾注著自己誠摯的感情,賦予它「溫度」。
打毛刺。
開膠。
玲琅滿目的工具。
曾經,老甘還愛上了攝影,上攝影班,到處拍片。可是自從愛上皮具後,他便放棄了攝影的愛好,開始不斷地上網搜索皮具方面的信息、查閱相關資料、閱讀相關書籍,並從淘寶上買回皮具製作工具和皮子,正式做起手工皮具來。
他先從小件做起,白天上班,晚上悶在家裡做卡包、錢包、小挎包,然後,把它們分別拍下來掛到QQ空間上去展示。有一天,他忽然看到一條留言,有位深圳的客人希望購買他的皮具製品。經過協商,這位客人以200元的價格,購買了老甘製作的一個小錢包。
打斬,即用工具在皮革上打出線孔。
縫線。
皮具是有歲月感的東西。牛皮製作的手工皮具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出不同的光澤和質感,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或許在別人眼裡,這是一項極其枯燥的活,但老甘自己卻十分享受這樣的狀態。
釘扣。
萌萌的手工錢包。
老甘的手藝並不只在一個小小的錢包上,做皮包才是他的主要產品,男包女包,流行的、古典的、休閒的,不一而足。老甘最得意的作品是一款剛被客戶訂購的休閒雙肩包,黑灰色調,有種內斂不張的特質,花了一周時間才做出來。
老甘製作的各類皮包,每一款的做工都極其精緻。
老甘的業餘時間全都耗在了這間鬥室裡。
作為手工匠人,每件作品都需要澆築耐心和細心,選料、劃線、裁剪、縫線、打磨……一裁一剪、一針一線,都凝聚著創作者的心思。在日漸浮躁的社會裡,打磨的不僅是一件皮具,也是自己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