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是一種創造性的內向思維開拓方法;總結起來不外乎「觀想」與「觀照」兩種形式,縱觀古今中外,所有流傳下來的帶著神話或傳奇色彩的各種派別方法,其作用原理與機制都是一樣的。以下就「觀想」的內涵和意義作一些剖析。
「觀想」需要一種豐富的想像力;缺乏想像力的民族是惰性的,沒有凝聚力;缺乏想像力的人生又是平淡的,失去五彩繽紛;想像力就是創造力,充分的想像讓我們激情噴發,擁有源源不斷的能量動力。
那麼,想像力從哪裡來?來自於我們思維的再創造機制。如果沒有這一點,人就捨棄了自己本有的主觀能動性,最終不思進取或者陷入悲觀,似乎一切都是註定的,冥冥之中早已安排;如果一切囿於「定數」,那麼,所有的努力將有什麼意義?所以,突破思維局限的想像,就是突破思想認識上最大的障礙和禁錮。
最近網絡很流行一句:「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之前又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到底是誰在限制自己的想像力,「心」又在哪裡?記得很早的時候聽人說了一個故事,問一個祖祖輩輩家在貧窮山區放羊的男孩:你將來幹什麼?放羊!放羊幹什麼?娶個媳婦生孩子!生孩子幹什麼?放羊!似乎是思維永遠走不出一個循環「怪圈」。
有時候,真正限制我們成長因素的不是出生環境,不是遺傳基因,而是我們思維中所得到和儲存的信息,缺乏主動的想像,就等於放棄了夢想和機會;因為出身和遺傳不是我們所能左右的,但思維中潛藏的想像力和再創造能力,卻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可以把握和利用的,如果說有上帝,上帝給了你人生,思維的潛力就是「上帝」給我們開啟人生留下的「一扇窗」。
思維的想像力來源於信息,同時,它又能創造信息。這就是思維的特性,「心」的特性:它能藉助信息能量的素材,重新組合信息;我們知道,物質和能量都是信息的載體,而超微觀的信息它是依附在能量的波動裡,只有思維波在接觸中能與之「溝通」,這就是先賢們曾經指給我們的,由「後天」返「先天」的路徑,藉此以提升,並重構我們出生後的成長曆程,所以說,如果想改變自我,這是一條不可多得的捷徑。
為什麼都在說現在的小孩變聰明了,什麼都懂,複雜的智慧型手機拿在手上就會擺弄,而很多上了年紀的人卻還「蒙圈」?沒辦法,這註定是他們的時代,社會發展到當下的信息密碼同步複製在他們的思維裡,隨時可以提取;這個信息不光是他們五官所看到的,所接觸到的信息量變多了,更多的是能量附載及潛移默化中得到的信息;信息量交流爆發是好事,但信息有正反兩面的雙向效應,如果沒有選擇性,如何利用這些信息,這就更需要我們發揮思維中的主觀能動性,合理取捨,完美創造。
「觀想」是思維活動高級中樞的一種活動形式,它通過大腦功能區域的轉換被自我認知,虛擬情境或場景活動就是「想像」,也可以稱之為「構想」,它最終是通過改變個體的行為觀念或行動能力來影響現實,同時,也發散能量信息波來影響周圍空間(這個有待於研究);所以說,「想像中」的開汽車和現實中的開汽車同樣有助於提高技能;想像中的美食和現實中的吃食物,同樣也可以促進我們的內分泌;而「觀想」的價值在於我們懂了這個機制,可以選擇性的為了理想而創造,在不斷的提取信息,不斷的分析修正行為和改變行動方法的過程中,我們改變了自身氣質以及與周圍互動共生的能量信息關係,最終成就美麗人生。
因此,會「觀想」的人一定內心充實,對自己的行為充滿更多的預見,因為,他(她)多利用一個渠道和方法來把握自己。
就「觀想」的層次,分為「淺表思維的觀想」和「潛意識思維的觀想」,這個內容很多,不妨分篇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