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山水畫,均出自古代山水畫的模式中,雖然都想跳躍出來,但何其難,皆因古代山水大家們都已經把該突破的似乎都突破了,但這不影響我們超越古人,只要在傳承的基礎上繼承和發揚著,必將會走出走出的模樣來的。在許吉爾的《泰岱朝暉》中,我們所看到的是對泰山日出的描繪,歷朝歷代都有繪泰山日出的,這不奇怪,作為五嶽之首的泰山,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喜愛的地方,留下的詩書畫不計其數,這就給後來人增加了難度,但如何能從其中跳出來,贏得掌聲,也是難事。《泰岱朝暉》是在描繪熟悉的泰山,但他又以松樹為主題,來昭示著泰岱雄風的新視野。
五嶽靠山國畫 許吉爾最新創作山水畫《泰岱朝暉》
雖然說許吉爾想跳離出來,從另一個角度來抒發對泰山的情懷,但他卻沒有丟棄傳統,而是在傳統的基礎上融入進時代的印痕,這樣看來,對於泰山的描述,就不會顯得死板。因為古人的本領大的很,能夠有效地學習和借鑑他們的能量,為己所用,也不失為上策,本就傳承的事物,幹嘛不用呢。就拿古代的馬遠來說,這位就是山水畫的高人。
馬遠,擅長山水,取法李唐,且自出新意。在他的山水畫中,多做邊角構圖,取捨大膽,構圖簡潔,往往留出大幅面的空白以突出主景。他的斧劈皴剛勁,簡潔、明快而又從容有力,並用烘染手法逐漸淡化為朦朧的遠樹水腳、雨霧煙嵐,追求悠遠的詩意。其代表作《踏歌行》,以挺拔概括的筆墨表現峻峭奇異的高峰和煙霧迷濛的樹林,清曠高遠,造型於方硬中見秀拔。圖中層巒疊嶂,遠山虛渺,中部景物皆隱現於霧靄雲煙之間,畫面右側繪有聳立的高峰,左側也有高峰與之相對,坐下部畫有巨大的山巖,青竹,疏柳,梅樹,形態各異。顯示了所描繪的是初春的景色。圖中的最下方是一條山徑,有溪水穿行其間,幾個農民踏歌而行,體現出馬遠利用邊角之景獨創意象所產生的無窮魅力,特別是其中大片空白或霧靄雲煙的處理,更是給人無限遐想,產生深遠而幽深之意境。
《泰岱朝暉》也正是有馬遠這樣的格局,才能出來如此的效果,裡面所折射出深遠法,雲煙霧靄的高度概括,都是在學前人如馬遠中所領悟到的。畫跡不可能離開生養的土地,只有在這片土地上紮根下去,汲取學養,才能有機會突破。我們在了解馬遠的同時,能感受到許吉爾對傳統的虔誠,這是正確的發展方向,也是根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