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梁君今年53歲,是杭州市公安局拱墅分局的一名民警。他的左手肘窩處有一塊長約兩釐米的橢圓形印記,顏色比周圍的皮膚略深,由上百個針眼留下的痕跡所組成。仔細一看,有一兩個針眼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紅色,明顯是新出現的。
為什麼他的身上會有這樣奇怪的印記?得從20年前說起。
病友手術中大出血離世
暗下決定參與無償獻血
1999年初,在某次抓捕嫌疑人的過程中,章梁君受了傷,需住院治療一段時間。那時,他與同一病房的病友結識,兩個人相處得特別融洽。
「當時我住的是個雙人病房,住進去的時候他已經在裡面了。病房裡面兩張床鋪並排擺在一起,我們兩個每天一起聊天、一起吃飯、一起散步,性格非常合得來,關係一下就變得特別好。」章梁君說。
幾天後,是病友動手術的日子。章梁君在病房內來回踱步,不敢走遠,就怕不能第一時間迎接手術歸來的病友,可一直等到深夜也不見人。
第二天一大早,他問護士,同病房的病友去哪兒了?怎麼不回來?護士告訴他,這位病友在手術過程中大出血,由於當時條件有限,醫院沒有足夠的搶救用血,搶救失敗去世了。章梁君登時愣在了原地,張了張嘴卻說不出話,半晌,默默轉身返回病房。
「前一天還活生生的人,跟你說說笑笑,突然說沒就沒了。」章梁君頓了頓,「看著空掉的病床,心裡真的太難受了。」
這件事給他很大的觸動,思緒平靜下來後,章梁君決定,等身體完全恢復,一定要參加無償獻血。
第一次獻血,是在2002年。
那天,章梁君帶著妻子和女兒從當時的杭州百貨大樓購物出來準備回家,望見不遠處武林廣場上停著一輛大巴車,周邊圍著十幾個人,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出於民警的職業敏感性,他交待妻子管好女兒,在原地不要走動,等他過去看看情況。
走近一看,原來是獻血車,不少人正彎著腰在桌子上填表,旁邊站著幾個穿白大褂的醫生,向人們解釋著獻血的注意事項和流程。
注意到張望著的章梁君,醫生走上前說,如果身體好,能不能幫我們獻一點血?
章梁君瞬間想起去世的病友,清楚地了解血液對於病人的重要性,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捐獻了400毫升全血。
從此以後,章梁君每隔半年捐獻一次全血。兩年後,聽說白血病人需要成分血,而成分血的捐獻間隔期比全血短,章梁君便開始改捐成分血。
「醫生說成分血捐贈是把血液抽出來,經過分離採集機分離出需要的成分之後,再把剩餘的血輸回給捐獻者。」章梁君捐獻的成分血都是血小板,每次採集大約一個半小時。最開始,成分血的捐獻間隔期是28天,後來縮短為14天,他往血液中心跑得更頻繁了。
「世界上從此多了一個妹妹」
某一年六一兒童節前夕,章梁君和幾位熱衷無償獻血的愛心人士受浙江省血液中心的邀請,一同去省兒保,進入白血病小病人的病區慰問。
章梁君垂下眼,低聲說他一輩子都忘不了當時的場景。整一幢樓,全部都是得了白血病的孩子,病房住不下,就在樓道裡加床。這些孩子沒有頭髮,身上瘦得可怕,由於血小板過少,臉上遍布出血點。
「稍微大一點的孩子比較安靜,躺在病床上睜著眼睛也不說話,還有一些孩子還在牙牙學語的階段,幾乎對世界上的任何東西都不懂,可是已經患上白血病,每天承受病痛的折磨,我們幾個人看了都掉淚。」
章梁君問小朋友,有沒有想要的禮物,小朋友轉頭看看站在一邊的爸媽,搖了搖頭。
這時,站在病床邊上的年輕夫妻示意章梁君走到病房外,小心翼翼地拉著他的胳膊,用刻意壓低卻帶著哭腔的聲音說,今天來的都是獻血愛心人士,作為父母除了感激說不出別的話,他們什麼都不需要,只是懇請章梁君他們不要放棄這些孩子,多獻一次血小板,孩子就多了一份活下去的希望,說著就要跪下來,章梁君趕緊扶住。
「這麼小的孩子,來到世界才沒多久就要離開,父母怎麼捨得?我也是個父親,同樣也不捨得。」
2005年,章梁君登記加入中華造血幹細胞庫,等待能有機會與白血病病人配對成功,捐獻出自己的造血幹細胞。
轉眼幾年過去,一直沒有配對成功的消息,眼看著離捐獻造血幹細胞規定的上限年齡45周歲越來越近,章梁君以為心願無法實現了。就在2011年11月,他接到浙江省紅十字會的電話,他的造血幹細胞與內蒙古一位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女性患者初配成功了!
「非常高興,醫生說配對成功的機率只有萬分之三,這輩子居然能通過捐獻造血幹細胞幫到別人,當時的心情像中了大獎。」
可高興過後,章梁君開始犯了難,別說是打算捐獻造血幹細胞,就連定期獻血都是瞞著家人的。第一次獻血過後,妻子陳海青因為擔心會對他的身體產生影響,當場要求他別再獻血。每次帶回家的無償獻血證書,章梁君都偷偷摸摸地藏在陽臺書桌的抽屜裡,上面拿別的資料蓋得嚴嚴實實。
思來想去,某天下班回家,他假意拜託妻子查查造血幹細胞捐獻是怎麼回事,目的就在於讓妻子知道,捐獻並不會對身體產生任何影響。
2012年2月得到高配成功的消息後,章梁君終於把這個消息告訴妻子。「現在等著我捐獻的病人已經進入無菌艙,經歷過清髓,身體裡所有的幹細胞都被殺死,如果我不捐,她就幾乎只能等死。」
妻子沉默良久,嘴上說著「你這個人怎麼回事?捐血不夠,連骨髓也要捐」,轉頭卻拿出旅行袋開始為章梁君整理起換洗衣物和日用品。
2月13日,章梁君住進浙江省中醫院,每天早晚各一支動員劑,讓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大量釋放到血液中去。「打動員劑,人是比較難受的,身體酸痛、疲勞,身上不停出汗,說不出的感覺,不過一停就能馬上感覺好很多。」
章梁君正式捐獻造血幹細胞當天,妻子陳海青帶著婆婆和女兒一起來到病房。看著兒子躺在床上一動不能動,兩條手臂上插著粗粗的針,管子裡流淌著殷紅的鮮血,章梁君的母親立刻抹起了眼淚。在當時還在上小學的女兒眼裡,此刻為挽救生命而努力著的爸爸儼然是一位大英雄。一邊是流淚的母親,一邊是不斷說著爸爸好偉大的女兒,章梁君哭笑不得。
2月17日、18日,在連續接受兩天共計8小時的血液採集後,章梁君順利完成造血幹細胞的捐獻流程,成為浙江省第97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挽救了一名36歲內蒙古女性白血病患者的生命。對此,他稱「世界上從此多了一個妹妹」。
圖自視覺中國
「他以為藏得很好,
其實我早就知道他一直在獻血」
在章梁君的認知裡,妻子知道自己定期獻血是在捐獻造血幹細胞前。可實際上,早在2012年前,陳海青偶然整理書桌時就發現了抽屜裡的「玄機」。
「說到底就是擔心獻血會對他的健康造成影響,既然身體沒出問題,那我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再說,勸他別去,他也從來沒聽過。」
捐獻完造血幹細胞後在家休養的一星期,雖然醫生交待過正常飲食就可以,紅棗、花生、紅豆、豬肝、鴨血……只要是帶紅色的東西,陳海青統統都往餐桌上擺。
她說,章梁君不愛吃肉,燉了雞湯或者鴨湯,經常幾次三番催促才動幾口,有時候甚至不吃,常常惹她生氣。
陳海青坦言,想到丈夫挽救了一條生命,不是不自豪,可作為妻子,更擔心這是他拿自己的健康換來的,直到確認獻血、捐獻造血幹細胞不會對人體產生傷害之後,才慢慢放下心來。
捐獻完造血幹細胞後半年,章梁君繼續定期捐獻成分血。截至目前,17年時間,他無償獻血237次,總捐獻血量達到116600毫升,是他自身血液含量的將近20倍,是杭州捐血最多的人。
獻血會感染傳染病?
經常獻血會上癮?
浙江省血液中心權威闢謠
每年的6月14日是世界獻血者日。據浙江省血液中心統計,2018年,杭州市區無償獻血總人次178336人,其中捐獻全血152344人,捐獻成分血25992人,杭州市區全血採集量3800萬毫升,血小板採集量760萬毫升,同比分別上升3.6%和13.2%。
關於獻血,經常有人來問下面幾個問題,浙江省血液中心工作人員也給出了專業的解釋。
問:經常獻血會「上癮」?
答:不少人誤以為,獻血10次、20次,甚至更多次的人,是因為已經獻血上癮,一不獻血就難過。實際上,獻血在生理上不會「上癮」,獻血後機體也不會以異常速度再生血液,更不會因血液產生過多迫使獻血者不停獻血。
問:獻血會引起貧血?
答:人體的血液具有再生功能,獻血者按國家法定的間隔日期獻血,不會引起貧血。參加無償獻血前,血站工作人員會對每一位市民進行血紅蛋白標準的測定,達到標準才可允許參加獻血。
正常人獻血後,儲備在肝脾等臟器內的血液就會進入血液循環,使循環血量保持平衡,同時人體的造血功能系統會迅速啟動,補充丟失的血液成分。成年健康人一次獻血200-400毫升所失去的水分和無機鹽只要1-2小時就可以得到補充;血漿蛋白1-2天內就可完全補足;白細胞、血小板約3天可恢復;恢復較慢的是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大約在7-10天內即可恢復。
問:無償獻血會感染疾病?
答:血液採集由經專業訓練的醫護人員負責,目前採供血機構使用的採血針頭、血袋和耗材都是經過國家質量檢疫合格的,是經過嚴格滅菌消毒、無菌的一次性合格產品,嚴格執行「一人一針」,同時根據醫療廢棄物管理要求,耗材集中做無害化處理。所以在正規血站獻血是安全的,絕對不會感染疾病。
(原標題《致敬!杭州無償獻血最多的人是一名警察,17年獻血11.66萬毫升,是自身血液含量的近20倍》,記者 張慧麗 通訊員 嚴儼。編輯: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