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1日,是第29個世界無菸日。圍繞著我國即將出臺的《公共場所控制吸菸條例》,各方爭論日趨激烈,其中有屋頂的公共場所是否應留有禁菸「死角」成為各方爭論的焦點。
連日來,一直致力於倡導中國控煙的世界衛生組織、中國控制吸菸協會、新探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中國政法大學等機構,分別邀請了來自公共衛生領域、法學界等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了多次研討。同時,國家衛生計生委、北京市衛生計生委等相關部門也以北京市去年出臺實施的「史上最嚴控煙條例」取得的成效為典型案例,呼籲全國的公共場所禁菸應該不留任何「死角」。
「很遺憾,目前的《公共場所控制吸菸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存在一些嚴重漏洞。」世衛組織駐華代表施賀德博士在30日召開的《國際控煙和立法高峰論壇》上指出,草案允許一些諸如餐廳、酒吧和酒店等公共場所設有吸菸區,這會讓其他人面臨健康風險。他還表示,允許單人辦公室吸菸也是禁菸「死角」之一,這將形成一種特權文化。
早在2014年,國務院向社會公布了由國家衛生計生委起草的《公共場所控制吸菸條例(送審稿)》。在控煙倡導者看來,送審稿內容非常綜合全面,沒有留有禁菸「死角」。當時,世衛組織對此非常認可,他們認為,若能完整通過該條例,中國的控煙工作將往前邁一大步。
但是,控煙倡導者們表示,在國家菸草公司和一些菸草生產大省的幹預下,經修改的徵求意見稿與送審稿相比則遜色很多,相關建議條款已不符合世衛組織的《國際菸草控制框架公約》要求。
「送審稿中明確規定:公共場所和工作場所的室內全面禁菸,但是修改後的草案將其改成了可以設置吸菸區和非吸菸區。」中國控制吸菸協會原常務副會長、著名控煙專家許桂華強調,科學研究表明,部分禁菸或設置任何排風裝置都不能讓公眾免受菸草危害。「如果該草案通過審議,對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會造成無法避免的負面影響。畢竟中國早在2005年就已籤署了世衛組織的《菸草控制框架公約》。」
專家們認為,北京在科學立法、社會共治、宣傳普法和嚴格監督執法等方面為推動全國公共場所禁菸積累了寶貴經驗,呼籲國務院法制辦儘快出臺符合《國際菸草控制框架公約》要求的《公共場所控制吸菸條例》。
目前,我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菸草生產國、消費國和受害國,吸菸和菸草煙霧已給我國公民的健康帶來嚴重影響,成為我國公共衛生面臨的重大挑戰。
責編:賈雯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