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寫一篇優秀論文?看完受益匪淺!

2020-09-05 特鑄雜誌



我在念書的時候,有一位歐洲史、英國史的大師 Lawrence Stone ,他目前已經過世了,曾經有一本書訪問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學家,我記得他在訪問中說了一句非常吸引人注意的話,他說他英文文筆相當好,所以他一輩子沒有被退過稿。因此文筆清楚或是文筆好,對於將來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內容非常重要,有好的表達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但是這裡不是講究漂亮的 style ,而是論述清楚。

01

嘗試接受挑戰,勇於克服

研究生如何訓練自己?就是每天、每周或每個月給自己一個挑戰,要每隔一段時間就給自己一個挑戰挑戰一個你做不到的東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順利克服那個挑戰,但是要努力去嘗試。


我在我求學的生涯中,碰到太多聰明但卻一無所成的人,因為他們很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礙裡面,舉例來說,我在普林斯頓大學碰到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就是沒辦法克服他給自己的挑戰,他就總是東看西看,雖然我也有這個毛病,可是我會定期給我自己一個挑戰。


例如:我會告訴自己,在某一個期限內,無論如何一定要把這三行字改掉,或是這個禮拜一定要把這篇草稿寫完,雖然我仍然常常寫不完,但是有這個挑戰跟沒這個挑戰是不一樣的,因為我挑戰三次總會完成一次,完成一次就夠了,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己如果覺得每一個禮拜的挑戰,可行性太低,可以把時間延長為一個月的挑戰,去挑戰原來的你,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不過也要切記,碩士生是剛開始進入這一個領域的新手,如果一開始問題太小,或是問題大到不能控制,都會造成以後研究的困難。

02

不能苛求完成精典之作

各位要記得我以前的老師所說的一句話:「碩士跟博士是一個訓練的過程,碩士跟博士不是寫經典之作的過程」我看過很多人,包括我的親戚朋友們,他之所以沒有辦法好好的完成碩士論文,或是博士論文,就是因為他把它當成在寫經典之作的過程,雖然事實上,很多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因為之後的時間很難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時間,沉浸在一個主題裡反覆的耕耘。


當你做教授的時候,像我今天被行政纏身,你不再有充裕的時間好好探究一個問題,尤其做教授還要指導學生、上課,因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集中又精華的時間,當然就是他寫博士、或是碩士論文的時候,而那一本成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不一定要刻意強求,要有這是一個訓練過程的信念,應該清楚知道從哪裡開始,也要知道從哪裡放手,不要無限的追下去。當然我不是否認這個過程的重要性,只是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把論文的完成當成一個目標,不要成為是一種的心理障礙或是心理負擔。


圖源:colorhub.me
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了,我在普林斯頓大學念書的時候,那邊舊書攤有一位非常博學多文的舊書店老闆,我常常讚嘆的對他說:「你為什麼不要在大學做教授。」他說:「因為那篇博士論文沒有寫完。」原因在於他把那個博士論文當成要寫一本經典,那當然永遠寫不完。


如果真能寫成經典那是最好,就像《美麗新境界》那部電影的男主角 John Nash 一樣,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博士那二十幾頁的論文,不過切記不要把那個當作是目標,因為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應該要堅定的告訴自己,所要完成的是一份結構嚴謹、論述清楚與言之有物的論文,不要一開始就期待它是經典之作


如果你期待它是經典之作,你可能會變成我所看到的那位舊書攤的老闆,至於我為什麼知道他有那麼多學問,是因為那時候我在找一本書,但它並沒有在舊書店裡面,不過他告訴我:「還有很多本都跟他不相上下。」後來我對那個領域稍稍懂了之後,證明確實如他所建議的那般。一個舊書店的老闆精熟每一本書,可是他就是永遠無法完成,他夢幻般的學位論文,因為他不知道要在哪裡放手,這一切都只成為空談。

03

論文的正式寫作


學習有所取捨

到了寫論文的時候,要能取也要能舍因為現在信息爆炸,可以看的書太多,所以一定要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知識樹,首先,要有一棵自己的知識樹,才能在那棵樹掛相關的東西,但千萬不要不斷的掛不相關的東西,而且要慢慢的舍掉一些掛不上去的東西,再隨著你的問題跟關心的領域,讓這棵知識樹有主幹和枝葉。然而這棵知識樹要如何形成?第一步你必須對所關心的領域中,有用的書籍或是數據非常熟悉。


形成你的知識樹


我昨天還請教林毓生院士,他今年已經七十幾歲了,我告訴他我今天要來作演講,就問他:「你如果講這個題目你要怎麼講?」他說:「只有一點,就是那重要的五、六本書要讀好幾遍。


因為林毓生先生是海耶克,還有幾位近代思想大師在芝加哥大學的學生,他們受的訓練中很重要的一部是精讀原典。


這句話很有道理,雖然你不可能只讀那幾本重要的書,但是那五、六本書將逐漸形成你知識樹的主幹,此後的東西要掛在上面,都可以參照這一個架構,然後把不相干的東西暫放一邊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你不可能讀遍天下所有的好書,所以要學習取捨,了解自己無法看遍所有有興趣的書,而且一但看遍所有有興趣的書,很可能就會落得普林斯頓街上的那位舊書店的老闆一般,因為閱讀太多不是自己所關心的領域的知識,它對於你來說只是一地的散錢。


掌握工具

在這個階段一定要掌握語文與合適的工具要有一個外語可以非常流暢的閱讀,要有另外一個語文至少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標題,能學更多當然更好,但是至少要有一個語文,不管是英文、日文、法文…… 等,一定要有一個語文能夠非常流暢的閱讀相關書籍,這是起碼的前提。一旦這個工具沒有了,你的視野就會因此大受限制,因為語文就如同是一扇天窗,沒有這個天窗你這房間就封閉住了。


為什麼你要看得懂標題?因為這樣才不會有重要的文章而你不知道,如果你連標題都看不懂,你就不知道如何找人來幫你或是自己查相關的數據其它的工具,不管是統計或是其它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多掌握,因為你將來沒有時間再把這樣的工具學會。



突破學科間的界線

應該要把跨學科的學習當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跨學科涉及到的東西必須要對你這棵知識樹有幫助,要學會到別的領域稍微偷打幾槍,到別的領域去攝取一些概念,對於本身關心的問題產生另一種不同的啟發,可是不要泛濫無所歸。


為什麼要去偷打那幾槍?近幾十年來,人們發現不管是科學或人文,最有創新的部分是發生在學科交會的地方。為什麼會如此?因為我們現在的所有學科大部分都在西方十九世紀形成的,而中國再把它轉借過來。十九世紀形成這些知識學科的劃分的時候,很多都帶有那個時代的思想跟學術背景,比如說,中國臺灣「中研院」的李院長的專長就是物理化學,他之所以得諾貝爾獎就是他在物理和化學的交界處做工作。


像諾貝爾經濟獎,這二十年來所頒的獎,如果在傳統的經濟學獎來看就是旁門走道,古典經濟學豈會有這些東西,甚至心理學家也得諾貝爾經濟獎,連John Nash 這位數學家也得諾貝爾經濟獎,為什麼?因為他們都在學科的交界上,學科跟學科、平臺跟平臺的交界之處有所突破。在平臺本身、在學科原本最核心的地方已經 search 太多次了,因此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創新,所以為什麼跨領域學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圖源:colorhub.me常常一篇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最重要、最關鍵的,是那一個統攝性的重要概念而通常你在本學科裡面抓不到,是因為你已經泡在這個學科裡面太久了,你已經拿著手電筒在這個小倉庫裡面照來照去照太久了,而忘了還有別的東西可以更好解釋你這些材料的現象,不過這些東西可遇而不可求。
John Nash 這一位數學家為什麼會得諾貝爾數學獎?為什麼他在賽局理論的博士論文,會在數十年之後得諾貝爾經濟獎?因為他在大學時代上經濟學導論的課,所以他認為數學可以用在經濟方面來思考,而這個東西在一開始,他也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大的用處。他是在數學和經濟學的知識交界之處做突破。有時候在經濟學這一個部分沒有大關係,在數學的這一個部分也沒有大關係,不過兩個加在一起,火花就會蹦出來。


論文題目要有延展性對一個碩士生或博士生來說,如果選錯了題目,就是失敗,題目選對了,還有百分之七十勝利的機會這個問題值得研一、博一的學生好好思考。你的第一年其實就是要花在這上面,你要不斷的跟老師商量尋找一個有意義、有延展性的問題,而且不要太難。


我在中國臺灣「國科會」當過人文處長,當我離開的時候,每次就有七千件申請案,就有一萬四千個袋子,就要送給一萬四千個教授審查。我當然不可能看那麼多,可是我有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看申訴。有些申訴者認為:「我的研究計劃很好,我的著作很好,所以我來申訴。」申訴通過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那麼我的責任就是在百分之九十未通過的案子正式判決前,再拿來看一看。有幾個印象最深常常被拿出來討論的,就是這個題目不必再做了、這個題目本身沒有發展性,所以使我更加確認選對一個有意義、有延展性、可控制、可以經營的題目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學生常常選非常難的題目,我說你千萬不要這樣,因為沒有人會仔細去看你研究的困難度對於難的題目你要花更多的時間閱讀史料,才能得到一點點東西;要擠很多東西,才能篩選出一點點內容,所以你最好選擇一個難易適中的題目。


我寫過好幾本書,我認為我對每一本書的花的心力都是一樣,雖然我寫任何東西我都不滿意,但是在過程中我都絞盡腦汁希望把他寫好。目前為止很多人認為我最好的書,是我二十幾歲剛到中國臺灣「史語所」那一年所寫的那本書。我在那本書花的時間並不長,那本書的大部分的稿子,是我和許添明老師同時在當兵的軍營裡面寫的,而且還是用我以前舊的筆記寫的。國內這些年有許多出版社,反覆要求出版我以前的書,尤其是這一本,我說:「不行。」因為我用的是我以前的讀書筆記,我怕引文有錯字,因為在軍隊營區裡面隨時都要出操、隨時就要集合,手邊又沒有書,怎麼可能好好的去核對呢?而如果要我重新校正一遍,又因為引用太多書,實在沒有力氣校正。


為什麼舉這個例子呢?我後來想一想,那本書之所以比較好,可能是因為那個題目可延展性大,那個題目波瀾起伏的可能性大。很多人都認為,我最好的書應該是劍橋大學出的那一本,不過我認為我最好的書一定是用中文寫的,因為這個語文我能掌握,英文我沒辦法掌握得出神入化。讀、寫任何語文一定要練習到你能帶著三分隨意,那時候你才可以說對於這一個語文完全理解與精熟,如果你還無法達到三分的隨意,就表示你還在摸索。


回到我剛剛講的,其實每一本書、每一篇論文我都很想把它寫好。但是有些東西沒辦法寫好,為什麼?因為一開始選擇的題目不夠好因此唯有選定題目以後,你的所有訓練跟努力才有價值。我在這裡建議大家,選題的工作要儘早做,所選的題目所要處理的材料最好要集中,不要太分散,因為碩士生可能只有三年、博士生可能只有五年,如果你的材料太不集中,讀書或看數據可能就要花掉你大部分的時間,讓你沒有餘力思考。而且這個題目要適合你的性向,如果你不會統計學或討厭數字,但卻選了一個全都要靠統計的論文,那是不可能做得好。



養成遵照學術格式的寫作習慣

另一個最基本的訓練,就是平時不管你寫一萬字、三萬字、五萬字都要養成遵照學術規範的習慣,要讓他自然天成,就是說你論文的腳註、格式,在一開始進入研究生的階段就要培養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部分,如果這個習慣沒有養成,人家就會覺得這個論文不嚴謹,之後修改也要花很多時間,因為你的論文規模很大,可能幾百頁,如果一開始弄錯了,後來再重頭改到尾,一定很耗時費力,因此要在一開始就養成習慣,因為我們是在寫論文而不是在寫散文,哪一個逗點應該在哪裡、哪一個書名號該在哪裡、哪一個地方要用引號、哪一個要什麼標點符號,都有一定的規定,用中文寫還好,用英文有一大堆簡稱。


在 1960 年代中國臺灣知識還很封閉的時候,有一個人從美國回來就說:「美國有個不得了的情形,因為有一個人非常不得了。」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得了,他說:「因為這個人的作品到處被引用。」他的名字就叫 ibid 。所謂 ibid 就是同前作者,這個字是從拉丁文發展出來的,拉丁文有一大堆簡稱,像 et. al. 就是兩人共同編的。英文有一本 The Chicago Manualof Style 就是專門說明這一些寫作規範。各位要儘早學會中英文的寫作規範,慢慢練習,最後隨性下筆,就能寫出符合規範的文章。


善用圖書館

圖書館應該是研究生階段最重要的地方,不必讀每一本書,可是要知道有哪些書我記得我做學生時,新進的書都會放在圖書館的牆上,而身為學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書名看一看。在某些程度上知道書皮就夠了,但是這仍和打計算機是不一樣的,你要實際上熟悉一下那本書,摸一下,看一眼目錄。


我知道現在從計算機就可以查到書名,可是我還是非常珍惜這種定期去 browse 新到的書的感覺,或去看看相關領域的書長成什麼樣子。中國臺灣「中研院」有一位院士是哈佛大學信息教授,他告訴我他在創造力最高峰的時候,每個禮拜都到他們信息系圖書室裡,翻閱重要的信息期刊。所以圖書館應該是身為研究生的人們,最熟悉的地方。


不過切記不重要的不要花時間去看,你們生活在信息泛濫的時代,跟我生長在信息貧乏的時代是不同的,所以生長在這一個時代的你,要能有所取捨。我常常看我的學生引用一些三流的論文,卻引得津津有味,我都替他感到難過,因為我強調要讀有用、有價值的東西。



留下時間,精緻思考

還要記得給自己保留一些思考的時間一篇論文能不能出神入化、能不能引人入勝,很重要的是在現象之上作概念性的思考,但我不是說一定要走理論的路線,而是提醒大家要在一般的層次再提升兩三步, conceptualize 你所看到的東西。真切去了解,你所看到的東西是什麼?整體意義是什麼?整體的輪廓是什麼?千萬不要被枝節淹沒,雖然枝節是你最重要的開始,但是你一天總也要留一些時間好好思考、慢慢沉澱。


conceptualize 是一種非常難教的東西,我記得我念書時,有位老師信誓旦旦說要開一門課,教學生如何 conceptualize ,可是從來都沒開成,因為這非常難教。我要提醒的是,在被很多材料和枝節淹沒的時候,要適時跳出來想一想,所看到的東西有哪些意義?這個意義有沒有廣泛連結到更大層面的知識價值。


傅斯年先生來到中國臺灣以後,擔任中國臺灣大學的校長。中國臺灣大學有個傅鍾每小時鐘聲有二十一響、敲二十一次。有一個人,寫了一本書叫《鐘聲二十一響》,當時很轟動。不久前我發現臺大在每一個重要的古蹟下面豎一個銅牌,我仔細看看傅鐘下的解釋,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傅斯年當校長的時候,曾經說過一句話:「人一天只有二十一個小時,另外三小時是要思考的。」所以才叫二十一響。我覺得這句話大有道理,可是我覺得三小時可能太多,因為研究生是非常忙的,但至少每天要留個三十分鐘、一小時思考,想一想你看到了什麼?學習跳到比你所看到的東西更高一點的層次去思考。


找到學習的楷模

我剛到美國念書的時候,每次寫報告頭皮就重的不得了,因為我們的英文報告三、四十頁,一個學期有四門課的話就有一百六十頁,可是你連腳註都要從頭學習。後來我找到一個好辦法,就是我每次要寫的時候,把一篇我最喜歡的論文放在旁邊雖然他寫的題目跟我寫的都沒關係,不過我每次都看他如何寫,看看他的註腳、讀幾行,然後我就開始寫。就像最有名的男高音 Pavarotti 唱歌劇的時候都會捏著一條手帕,因為他說:「上舞臺就像下地獄,太緊張了。」他為了克服緊張,他有習慣性的動作,就是捏著白手帕。我想當年那一篇論文抽印本就像是我的白手帕一樣,能讓我開始好好寫這篇報告,我學習它裡面如何思考、如何構思、如何照顧全體、如何用英文作腳註。好好的把一位大師的作品讀完,開始模仿和學習他,是入門最好的方法,逐步的,你也開始寫出自己的東西。我也常常鼓勵我的學生,出國半年或是一年到國外看看。像現在中國臺灣「國科會」有各式各樣的機會,可以增長眼界,可以知道現在的餐館正在賣些什麼菜,回來後自己要做菜也才知道要如何著手。


最後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我們的人生是兩隻腳,我們不是靠一隻腳走路做研究生的時代,固然應該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學業上,探索你所要探索的那些問題,可是那只是你的一隻腳,另外還有一隻腳是要學習培養一、兩種興趣。很多人後來會發現他的右腳特別肥重(包括我自己在內),也就是因為忘了培養左腳。很多很有名的大學者最後都陷入極度的精神困擾之中,就是因為他只是培養他的右腳,他忘了培養他的左腳,他忘了人生用兩隻腳走路,他少了一個小小的興趣或嗜好,用來好好的調解或是排遣自己。


去年夏天,中國香港《亞洲周刊》要訪問我,我說:「我不想接受訪問,我不是重要的人。」可是後來他們還是把一個簡單的對話刊出來了,裡面我只記得講了一段話:做一個研究生或一個學者,有兩個感覺最重要 -- 責任感與罪惡感。你一定要有很大的責任感,去寫出好的東西,如果責任感還不夠強,還要有一個罪惡感,你會覺得如果今天沒有好好做幾個小時的工作的話,會有很大的罪惡感。除非是了不得的天才,不然即使愛因斯坦也是需要很努力的。


很多很了不得的人,他只是把所有的努力集中在一百頁裡面,他花了一千小時和另外一個人只花了十個小時,相對於來說,當然是那花一千個小時所寫出來的文章較好。


所以為什麼說要趕快選定題目?因為如果太晚選定一個題目,只有一年的時間可以好好耕耘那個題目,早點選定可以有二、三年耕耘那個題目,是三年做出的東西好,還是一年的東西好?如果我們的才智都一樣的話,將三年的努力與思考都灌在上面,當然比一年還要好。

04

營造卓越的大學,分享學術的氛圍

現在很多人都在討論,何謂卓越的大學?我認為一個好的大學,學校生活的一大部分,以及校園的許多活動,直接或間接都與學問有關,同學在咖啡廳裡面談論的,直接或間接也都會是學術相關的議題教授們在餐廳裡面吃飯,談的是「有沒有新的發現」?或是哪個人那天演講到底講了什麼重要的想法?一定是沉浸在這種氛圍中的大學,才有可能成為卓越大學。


那種交換思想學識、那種互相教育的氣氛不是花錢就有辦法獲得的。我知道錢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東西。一個卓越的大學、一個好的大學、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表示裡面有一個共同關心的焦點,如果沒有的話,這個學校就不可能成為好的大學。


文章來源:機械工程學報



END


相關焦點

  • 科研方法 | 怎樣寫一篇優秀論文?看完受益匪淺!
    ,當然就是他寫博士、或是碩士論文的時候,而那一本成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很多人都認為,我最好的書應該是劍橋大學出的那一本,不過我認為我最好的書一定是用中文寫的,因為這個語文我能掌握,英文我沒辦法掌握得出神入化。讀、寫任何語文一定要練習到你能帶著三分隨意,那時候你才可以說對於這一個語文完全理解與精熟,如果你還無法達到三分的隨意,就表示你還在摸索。回到我剛剛講的,其實每一本書、每一篇論文我都很想把它寫好。但是有些東西沒辦法寫好,為什麼?
  • 怎樣寫一篇SCI論文
    大多數作者在論文開始寫作時都不知所措。事實上,寫論文有一定的規律性。如果你掌握了創作的進度和節奏,你就能成功地寫出一篇優秀的論文。 1.樹立主題思想,體現在標題中 不管寫什麼文章,都只有一個主題。 當人們寫論文時,他們必須從複雜的數據和信息中提取抽象的基本原理。整個過程必須記錄許多獨立的創新。這整個過程很容易分散,所以更關鍵的是關注單一的信息內容。
  • 王汎森院士:怎樣寫一篇優秀論文
    我看過很多人,包括我的親戚朋友們,他之所以沒有辦法好好的完成碩士論文,或是博士論文,就是因為他把它當成在寫經典之作的過程,雖然事實上,很多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因為之後的時間很難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時間,沉浸在一個主題裡反覆的耕耘,當你做教授的時候,像我今天被行政纏身,你不再有充裕的時間好好探究一個問題,尤其做教授還要指導學生、上課,因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集中又精華的時間,當然就是他寫博士
  • 如何寫一篇高質量的論文?
    導師讀過無數篇論文,同學們想要寫一篇高質量的論文來受到導師的青睞,其實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如果任何一位學生的論文都受到導師專家的好評,並且內容獨特,創新,詳實,那絕對是優秀的論文。寫一篇論文,首先除了要用到你平時積累的知識,其次還要通過論文查重系統的檢測。
  • 一篇畢業論文,怎樣寫更加出色完成呢?
    網上每年公布的國家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科學院的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等,都是些典範(儘管也有些被指出有一些缺點,總體看應該是沒有大問題的)。有些海歸回來的教授們的論文自然也是優秀的。樣板處處有。作為交流吧,我還是想從一個導師的角度,針對我接觸到的國內的學位論文情況,談點粗淺的看法,希望對我自己的學生和其他感興趣的研究生有些益處。就以流水帳形式寫吧。
  • 【北大國發院EMBA專訪】一篇優秀畢業論文是如何煉成的?
    來自EMBA不同班級的優秀論文或以自身企業的案例為主,或注重不同企業類型的比較研究;或重實戰,或試圖在理論上有所建樹,風格各異,見解不同,但都獲得了學術委員會的高度認可。兩年的系統學習,使得國發院的EMBA畢業生視野不斷擴大,格局日益開闊,事業擴展的同時也在寫論文中不斷反思理論與實踐。
  • 一篇合格的畢業論文長成什麼樣?畢業論文怎樣寫
    ­  而作者本人要個人進行創作的哦­  寫論文這事兒,只能靠自己!­  現在寒假已經接近尾聲­  開學,你親愛的導師問你論文進度咋回答­  馬上就是求職的「金三銀四」­  論文過不了,找工作都不踏實­  現在就從格式開始,來為你科普下,一篇合格的本科畢業論文該長什麼樣吧­  大一、大二、大三的學生們,你們別覺得這和自己沒關係­  老師課後要你交個「小論文」咋辦
  • 怎樣寫好一篇碩博研究生論文
    但是相對於本科畢業論文,碩博研究生的畢業論文的觀點更難明確,尤其是在論文寫作方面會顯得尤為困難,那麼具體如何寫好一篇碩博研究生論文呢?還是需要大家掌握下面的事項。第一,明確寫作的思路論文寫作中一定要掌握自己的論文題目,這往往是最難確立的,畢竟大學本科生的論文題目只要貼近自己的專業性質便可,而對於碩博研究生來說,他們必須有自己研究的題目,而且要根據文獻資料以及自己研究的成果來充分的論述主題,因此為了保證論文的順利,一定要明確自己的寫作思路。
  • 怎樣寫好一篇大學論文
    大學同學即將面臨畢業季,很大一個問題就在畢業論文的寫作上。很多同學會愁選題啊,寫作啊,格式啊,很多方面,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畢業論文的一些情況。第一是選題,要結合自己專業來考慮題目。選題的好壞決定了你這篇論文的價值,也決定了你這篇論文能達到的水平。寫論文最常見的一個選題的問題就是過大過空,選題大空,你到時候寫起來也很麻煩,8000多字根本就講述不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另一個就是在選題的時候要注意,不要選擇重複率很高的題目。畢竟就算你再寫,你也很難有一個新的突破。第二是格式。
  • 教你如何寫好一篇畢業論文
    但當寫完之後再回來總結一下畢業論文的套路,會覺得以畢業為目的的論文真的非常簡單,差不多可以理解為和四六級作文萬能模板一樣。現在如果讓我重新再來一遍,可以說我可以花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寫完一篇合格的碩士畢業論文,兩個月的時間就絕對能寫一篇出色的畢業論文。(在我的學科範疇)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自己走過一遍以後,就會總結出哪些步驟走彎了,哪些部分不必要白花過多精力,哪些部分先寫哪些後寫。
  • 大學生如何寫好一篇畢業論文
    現在很多的專業都是需要進行論文的撰寫,的那麼對於現在的當代大學生我們越來越多,多的論文撰寫都是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出發,再進行一些實時性和專業型的評價。所以現在大學生應該怎樣寫好一篇畢業論文呢?畢業論文的好壞決定著你畢業成績如何,當然其中的專業知識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再進行寫論文的時候,我們進行的第一點是查查自己的專業知識,這樣就可以在進行撰寫了之後,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加入到其中。
  • 如何寫好一篇論文的結尾?
    如何寫好一篇論文的結尾?目前很多小夥伴們對論文寫作中,通常前面寫的非常得好,但一篇優秀的論文是善始善終的,論文的結尾也很重要,論文的結尾寫好了,尤其是論文的結論等。論文的結尾是論文論點的總結,論文畫龍點睛離不開好的結尾,論文結尾也反映出作者對該課題未來研究的發展趨勢的思維延展。因而,論文結尾一定要氣勢磅礴,論文的整體品質可以通過論文結尾得到凸顯。
  • 三招教你寫一篇優秀的高考議論文
    一、議論文的結構合體  寫文章要遵循一定的思維規律。這種思維規律反映在文章的外部形態上,就是具有一定體式的文章的結構。怎樣寫議論文才算「合體」呢?  一是根據議論問題的一般思維模式,應當是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或曰「引論」、「本論」、「結論」)三大塊構成,也就是議論文的開頭、正文、結尾三部分。
  • 如何寫好一篇畢業論文?經典總結
    本文由 查重降重中心 sp8080.com 整理分享收好《論文速成大法》哪裡不會看哪裡soeasy!第一步定主題定題目,也就是確定研究對象,是寫論文最重要的一步。比如《日本近代文學中的女性形象書寫——以xxx的xx作品為例》,這樣既讓老師覺得靠譜,你自己寫起來也更容易。還有每年都會出現的老掉牙或爛遍街的題目也讓老師很無奈。比如我每年都能看到關於「日本中小學的霸凌問題」的論文,感覺好像日本學生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似的。大家要知道一個詞叫先行研究,在你確定題目前,先去看看別人都寫過些什麼,至少瞟一眼學長學姐的論文題目好吧!
  • 一篇優秀畢業論文的誕生!
    好的畢業論文需要的就是你自己的努力。一篇優秀的畢業論文的出現,與你日常一點一滴的泡實驗室、查資料是分不開的。畢業論文有三大難關,寫作難、降重難、答辯難。寫論文的時候思路一定要清晰,需要用什麼樣的參考文獻,需要通過參考文獻來說明自己的哪些觀點,本篇論文核心是什麼。
  • 如何才能寫一篇具有說服力的論文?
    每位童鞋都會很重視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是我們給整個大學學習畫上的句點。整個大學都沒有接觸過論文,突然在離開的時候要寫一篇幾萬字的論文,對於論文小白的大家來說,著實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畢業論文也是讓很多童鞋的痛苦折磨。 那麼,怎麼去寫出一篇具有說服力的論文呢?小畢幫大家分析一下。
  • 研究方法 | 怎樣寫好一篇學術論文?
    從攻讀碩士學位、博士學位到作為研究人員,幾乎很少有人真正研究過如何寫好一篇學術論文的問題。
  • 小學生怎樣才能寫好議論文
    要寫好議論文首先應該知道,什麼是議論文。議論文又叫說理文,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寫作的人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舉例子等方法來闡述自己的觀點。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1、論點論點是一篇文章的核心靈魂,任何一篇議論文只能有一個總論點,可有多個分論點(分論點是用來闡述總論點的)。論點必須是一個完整的判斷句,不可模稜兩可。
  • 在職金融研究生怎樣寫論文?
    2.如何查閱文獻資料,怎樣寫文獻綜述 文獻查閱應該圍繞所選論文題目進行,可以通過相關專業的期刊、專業報紙、圖書查閱收集資料。也可以利用網絡查閱相關資料。文獻綜述實際上是對相關研究成果的簡要介紹,包括作者、發表時間、論文或者書籍題目、主要的方法與觀點等。詳見會計學專業論文撰寫方法輔導課件。
  • 「怎麼寫好一篇法學論文?」
    「怎麼寫好一篇法學論文?把所有東西都填充進一個大段裡,就可能會遺漏一些重要的東西;其次,讀者可能看不出來這兩處是相關聯的,這就像是一個拼圖,只有把相鄰的拼圖正確拼在一起,才能讓人看出上面的圖案,而相互分離的拼圖,就算能夠拼到一起,看起來也是不知其所以然;再次,如果能夠使用更好的語言組織方式,會使你的答案看起來會更專業,這也會最終決定你的成績,這和寫論文也是同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