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中國氣象局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今年春季全國氣候狀況。(央廣網記者 孫冰潔 攝)
央廣網北京6月4日消息(記者孫冰潔)隨著全國大部地區相繼入夏,春天正式「退場」。中國氣象局發布的數據顯示,與往年相比,2019年春季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1.1℃,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四高;平均降水量也較常年同期(143.7毫米)偏多3.5%,為148.7毫米。
數據顯示,2019年春季,全國平均氣溫11.5℃,較常年同期(10.4℃)偏高1.1℃,其中東北、華北大部、黃淮、江淮、江漢北部、江南東北部及新疆、甘肅、寧夏、雲南、海南等地偏高1~2℃,局地偏高2℃以上。海南平均氣溫為1961年以來最高,雲南為次高。
春季,全國各地氣溫起伏相差較大,華北、江南、江漢及吉林、陝西、甘肅等地共75站日降溫達到極端事件標準,其中河南雞公山(18.2℃,4月9日)等5站日降溫突破歷史極值;而雲南、廣西、四川、山東、吉林、遼寧等地共140站則發生極端高溫事件,其中雲南景洪(41.3℃,5月19日)等29站日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
值得注意的是,5月22-25日,華北、黃淮和東北出現持續高溫天氣過程。其中,5月23日高溫範圍廣,京津冀晉魯豫皖蘇內吉遼11省(區、市)35℃以上高溫覆蓋面積達64.1萬平方公裡,其中38℃以上高溫覆蓋面積達13.8萬平方公裡。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首席周兵認為,以上極端高溫一方面跟厄爾尼諾事件有關,另一方面也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在氣候變暖的情況下,會加劇高溫發生的頻次。」周兵說。
從降水量來看,2019年春季,全國平均降水量也較常年同期偏多。東北大部、西北地區中東部、華南東部及新疆中西部、內蒙古西部和東部、陝西西部、四川北部和東部等地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2成至2倍,局地偏多2倍以上,廣東降水量為1961年以來次多;黃淮、江淮、江漢北部及雲南、四川南部、西藏中西部等地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2~8成,局地偏少8成以上,雲南降水量為1961年以來最少,上海為次少。貴州、廣西等地共20站還發生極端日降水事件,其中廣西靖西(276.2毫米,5月27日)等3站日降水量突破歷史極值。
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也給一些地區的春耕帶來利好,如東北地區。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張祖強介紹說,5月東北地區大部出現3次較強降水過程,土壤墒情明顯改善,旱情緩解;目前東北大部土壤墒情適宜,利於春播作物生長。
據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截至5月30日,全國冬小麥已收穫近2成。其中西南地區冬小麥收穫接近尾聲,湖北冬小麥收穫過7成,河南冬小麥已收穫22.8%……目前全國夏收進展順利。西南地區、江漢、江南東部等地已開始夏種,其中上海水稻播種進度為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