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Nadav Kander)
編譯 | 林悅
原文來源 | 企鵝蘭登英國官網
自上世紀60年代起的近60年間,每隔十年,約翰·勒卡雷的名字必定會出現在全球各大暢銷書榜之列。作為一名人道主義者、一名文學巨匠,他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讚譽,並於2020年被授予奧洛夫·帕爾梅獎(Olof Palme Prize)。
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原名大衛·康威爾(David Cornwell),於當地時間12月12日晚因肺炎去世,享年89歲。上周六,這位英國間諜小說巨匠永遠告別了相濡以沫48年的愛妻簡,他的4個兒子,14位孫輩以及3位曾孫,溘然長逝。
作家約翰·勒卡雷,1989年3月
(圖源:Lord Snowdon/National Potrait Gallery)
約翰·勒卡雷是當代著名作家與時代記錄者。他於上世紀60年代開始投身寫作,在其58年的寫作生涯中曾多次問鼎全球暢銷書榜首。這六個十年間,勒卡雷製造了一個又一個出版奇蹟。雖然他最初是以諜戰作家的身份步入文壇,其作品卻遠遠超越了傳統間諜小說的範圍。作為一名人道主義者、一位文學巨匠,勒卡雷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讚譽。就在離世不久前,他被授予2020年奧洛夫·帕爾梅獎(Olof Palme Prize),用以表彰其「用文學形式就個體自由和人類基本問題提出了振奮人心的人道主義意見」。勒卡雷的著作曾多次搬上舞臺,從1965年的電影《柏林諜影》(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到近期拍攝的電視劇《夜班經理》(The Night Manager),都是他作品銀幕化的成功嘗試。
大衛·約翰·摩爾·康威爾(David John Moore Cornwell)1931年10月19日出生於英國多塞特郡的海邊小鎮普爾,其父是羅納德·託馬斯·阿奇博爾德(羅尼)·康威爾(Ronald Thomas Archibald (Ronnie) Cornwell),其母是奧莉芙·(蓋斯)·康威爾(Olive Glassy Cornwell)。勒卡雷自小與父親相處不睦,他在自傳《鴿子隧道》(The Pigeon Tunnel,2016年)中稱父親為「騙子、幻想家、時常鋃鐺入獄的囚犯」。這段不完美的父子關係最終成為他最具自傳性的小說《完美的間諜》(A Perfect Spy,1986年)背後的靈感來源。
「對於我很小時候的事情,(我)則沒有什麼印象。我記得在我們成長過程中的偽裝掩飾,迫切需要為自己拼湊起一個新的身份,為此而從我的同事和上司那裡竊取他們的行為舉止和生活方式,甚至到了需要偽裝自己父母雙全、擁有飼養了小馬駒的安定家庭的程度。」(《鴿子隧道》,文澤爾譯本)
大衛·康威爾(左)與哥哥託尼·康威爾
(右,Anthony Ewart Frank Cornwell)的合影,
1938年(圖源:Daily Mail)
康威爾的教育始於伯克郡的聖安德魯預科學校,隨後升入舍伯恩私立學校學習。1948年,17歲的他從該校 「逃離」,遠赴瑞士伯恩大學攻讀外國文學。
「現如今,我突然發現,我人生中後來發生的各種事情,都是源於一個青春期時的衝動決定:一心想著以最快也最可行的路線逃離英國,這才得以擁抱德國這個靈感來源,將它作為我的代理母親。」(《鴿子隧道》,文澤爾譯本)
1950年,康威爾加入了駐奧地利的英軍情報團,擔任德語審訊員,負責對跨過鐵幕進入西方陣營的外來人員進行審問。1952年,他重返英國,進入牛津大學林肯學院深造,並暗中供職於英國軍情五處,監視極左翼團體的間諜活動,以期獲取潛在蘇聯特工的信息。
1954年,康威爾與艾莉森·安·維羅妮卡·夏普(Alison Ann Veronica Sharp,人稱安)成婚,他們共育有三個兒子:西蒙,史蒂芬和提莫西。同年,其父羅尼宣布破產,他不得不帶著安離開牛津大學,輾轉到一所男童預科學校任教。然而就在一年後,康威爾又重新回到牛津,並於1956年順利畢業,獲得(一等榮譽)文學士學位。畢業後他在伊頓學院教了兩年法語和德語(在2018年的一次採訪中,當談及伊頓人時,他作出了如下評價:「這絕對是世上的詛咒,才讓那所學校充滿了特權思想和對矯揉造作充當文化人的過度教育」)。1958年,他正式成為軍情五處的一名官員。
勒卡雷與第一任妻子安以及三個兒子
在希臘斯佩察島度假時的照片,1964年10月
(圖源:Paris Match/Getty Image)
克蘭莫裡斯男爵七世(Baron Clanmorris)是康威爾寫作上的伯樂。除了是一名活躍的軍情五處官員,克蘭莫裡斯還身兼作家一職,他以約翰·賓漢(John Bingham)的筆名著有多本犯罪小說。在他的鼓勵下,康威爾開始著手創作他的處女作《召喚死者》 (Call for the Dead,1961年)。克蘭莫裡斯男爵七世是目前唯二經作者認證的「史邁利」人物原型。史邁利是英國秘密情報局「圓場」(the Circus)的局長「老總」(Control),一位間諜大師。他的另一原型來自於牛津大學林肯學院院長維維安·休伯特·霍華德·格林(Vivian Hubert Howard Green)。康威爾在學生時期結識格林,後者當年是謝爾伯恩學校的一名普通牧師和助理教師。在格林轉至林肯學院後,也一直悉心輔導康威爾的學業,兩人因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維維安·休伯特·霍華德·格林(Vivian Hubert Howard Green),「史邁利」人物的原型之一。
格林尤其在外貌特徵上給予了他學生大量的創作靈感,
1984年
(圖源:Deborah Elliott/National Potrait Gallery)
1960年,康威爾被調至軍情六處,以 「二等秘書 」的身份作為掩護在英國駐波恩大使館工作;後來他被調到漢堡擔任政治領事。在漢堡任職時,他以 "約翰·勒卡雷"的筆名創作了小說《優質殺手》(A Murder of Quality,1962年)和《柏林諜影》(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1963年)。康威爾沒有選擇用真名發表作品,而是採用化名,是因為英國外交部禁止官員使用本名公開發表文章。正如他在《柏林諜影》五十周年紀念版的後記中寫道的那樣:
「三十歲時,我在極度隱秘的狀態下寫出了《柏林諜影》,我當時身處於一種強烈的個人重壓之下,沒有人可以分擔我的苦痛。自我的小說出版之日起,我就意識到,現在和將來我都將被打上由間諜變為作家的烙印,而不是像其他同類作家一樣,在秘密世界裡幹過一段日子,再把它寫出來。那麼,這部小說的優點——或者說它的缺點,怎麼評價它取決於你的立場——並不在於它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而在於這一真實事件是完全可信的。」
1965年由勒卡雷小說改編的電影《柏林諜影》
(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
(圖源:Paramount British Pictures)
《柏林諜影》的出版永遠改變了勒卡雷的寫作生涯——這不僅使他能夠以全職作家的身份生活,還為他提供了一個明確的寫作方向,那裡有著豐富的寫作素材等待他去挖掘。此後,他寫出了冷戰時期最偉大的諜戰小說,包括《鍋匠,裁縫, 士兵,間諜》(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1974年)和《史邁利的人馬》(Smiley's People,1979年)。兩部作品相繼被BBC改編為電視劇,由亞歷克·吉尼斯(Alec Guinness)飾演喬治·史邁利(George Smiley)的角色。吉尼斯所塑造的史邁利形象深入人心,以至於後世人們想起「老總」這一人物時,腦中不由迴響起他腔調十足的獨特嗓音。
亞歷克·吉尼斯(Alec Guinness)在電視劇
《史邁利的人馬》(Smiley's People)中飾演喬治·史邁利(George Smiley),1982年
(圖源:BBC)
冷戰的結束並沒有使勒卡雷目光鈍澀,亦沒能鉗制他的寫作潛能。他將繼續探索,向更為廣闊的領域掘進。作品《永恆的園丁》(The Constant Gardener, 2001年)聚焦於大製藥公司中的小人物;《頭號罪犯》(A Most Wanted Man, 2008年)和《微妙的真相》(A Delicate Truth,2013年)探討了反恐戰爭;《夜班經理》( The Night Manager,1993年)則深入毒品和軍火交易問題,該作於2016由BBC改編為電視劇,取得巨大成功。
1972年,康威爾與第一任妻子安離婚後,與霍德與斯託頓 (Hodder & Stoughton)的圖書編輯瓦萊麗·簡·尤斯塔斯(Valérie Jane Eustace,人稱簡)結婚,兩人共育有一子,取名為尼古拉斯。尼古拉斯是一名小說家,以尼克·哈卡威 (Nick Harkaway)的筆名寫作。四十多年來,他們一直住在康沃爾郡聖布裡安懸崖邊的一所房子裡,或是在此處和他們倫敦漢普斯特德的住宅間輾轉。妻子對於大衛·康威爾的工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她身為編輯所具有的獨到眼光和智慧,在勒卡雷愈漸成功的寫作道路上變得彌足珍貴。
勒卡雷在康沃爾郡的家中,1983年2月
(圖源:Gamma-Rapho/Getty Image)
勒卡雷的許多作品都會被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其中部分改編,如由馬丁·裡特(Martin Ritt)執導,理察·伯頓(Richard Burton)、克萊爾·布魯姆(Claire Bloom)主演的電影《柏林諜影》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其他影視改編在勒卡雷本人看來,則略顯小眾。眼尖的觀眾可以近期這一類型的影視改編中發現作家友情客串的身影。
上:勒卡雷(左三)在2016年BBC翻拍的迷你劇
《夜班經理》(The Night Manager)中友情客串
下:勒卡雷在2018年樸贊鬱指導的電視劇
《女鼓手》(The Little Drummer Girl)中客串
(圖源:BBC)
2016年,勒卡雷首次出版了一本非虛構類書籍,即他的回憶錄《鴿子隧道》。該書的書名本可作為他又一部精彩諜戰小說的標題,但他卻做了保留。用作自己回憶錄的標題,是為了讓人們難得一窺他寫作之外的靈感來源。
2017年,他出版一部非凡作品———《間諜的遺產》(A Legacy of Spies,2017年)。勒卡雷冷戰時期創作的許多經典人物都在這部作品裡得以回歸,他們對於往事的苦痛與經驗進行了追溯和反思。該作讓勒卡雷一舉榮登美國和英國的暢銷書榜首。
2018年9月,約翰·勒卡雷的作品作為「企鵝現代經典」的一部分進行再版。這是企鵝現代經典系列中,單個作家作品收錄最多的書系之一。同年,他的小說《女鼓手》(The Little Drummer Girl,1983年)由Ink Factory製片公司改編為電視劇,在BBC和AMC平臺放送。
上:企鵝現代經典系列(Penguin Modern Classics)
中涵蓋的勒卡雷再版書系
下:企鵝蘭登旗下出版的其他勒卡雷作品
『以上書目各大圖書平臺目前均有在售,歡迎讀者選購』
約翰·勒卡雷生前的最後一部小說名為《田野中奔跑的特工》(Agent Running in the Field,2019年)。如作家所言,這部小說誕生於一場「政治熱潮」。它反映了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後,新一代年輕男女的迷惘狀態。他們對國家現狀感到恐懼憂慮,卻沒有政治運動可以讓他們有所依附,似乎做什麼努力都難以為繼。2019年10月小說出版並獲得全球好評,勒卡雷的最後一部小說對我們當下分裂的世界極具前瞻性,正如他早期的小說對冷戰的預見一樣精準。
2020年,勒卡雷被授予「2019年度奧洛夫·帕爾梅獎」。該獎旨在鼓勵國際交流和國際間的相互諒解,促進人類的和平和共同安全。評委們授予他該殊榮,以表彰其作品涉及「個人自由和人類的基本問題」。
勒卡雷赴瑞典斯德哥爾摩領取2019年度奧洛夫·帕爾梅獎」,
2020年1月(圖源:AFP/Getty Image)
在其一生非凡的寫作生涯中,勒卡雷自我證明了他是我們這個時代偉大的記錄者。在平日裡,他亦是一個極佳的生活夥伴:他是一個幽默十足又求知慾旺盛的人,總是對人類的弱點保持警惕。他也是一個出色的模仿者———可以前一秒模仿他的父親,後一秒就變成了「史邁利」轉世。他最具魔力的才能之一是他能夠快速抓住每一個人性格中的核心特點。也許,正是利用這種技巧,勒卡雷筆下才生出這麼多有血有肉的人物。也正是這種清晰的思想,使他能夠精準把握我們的社會,並在他的作品中反映這些社會現狀。勒卡雷的文字正如英國《金融時報》所言,「像狄更斯或奧斯汀一樣具有辨識性」。然而,儘管康威爾平時可以成為一個非常活潑的生活伴侶,他最快樂的時刻還是坐在他聖布裡安的書房裡,為他的下一本書做準備。
作為企鵝蘭登的編輯,瑪麗·蒙特(Mary Mount)在勒卡雷生命的最後十年裡一直與他共事,她表示:「約翰·勒卡雷的逝世是我們企鵝蘭登所有喜愛和欽佩他的人的巨大損失,也是這個國家文化和政治景觀的巨大損失。約翰·勒卡雷像愛自己的作品一樣深愛著他的祖國。在過去的十年裡,能與他共事是我的幸運與榮幸。他從沒有江郎才盡的時候,一生筆耕不輟,創作了相當體量的著作,令人豔羨。他孜孜矻矻的職業精神讓人敬佩。他還經常逗我笑,我每次笑得都很開心,他能讓我感受到真正的快樂。」
勒卡雷時常可以變得很逗趣,
上:與第一任妻子安在捉迷藏,下:同孩子們一起畫畫
(圖源:Getty Image)
企鵝蘭登英國公司執行長湯姆·韋爾登(Tom Weldon)表示:「能夠成為約翰·勒卡雷先生的出版商,是我們企鵝蘭登所有人的莫大榮幸。他對這個國家的貢獻是不言而喻的,我們都欠了他巨大的恩情。他的作品將被我們的後世子孫閱讀和喜愛。」
柯蒂斯·布朗集團(Curtis Brown Group)的執行長、勒卡雷先生的經紀人喬尼·蓋勒(Jonny Geller)表示,「約翰·勒卡雷是英國文學界無可爭議的文學巨匠。他定義了冷戰時代,並在隨後的幾十年中不懼強權、勇於說出真相。六十年來,他的作品在世界範圍內得到廣泛閱讀並獲得全球讀者的喜愛。1963年,他的第三部小說《柏林諜影》使他成為世界最著名的間諜作家。他筆下最偉大的人物———喬治·史邁利出現在多部小說中,包括《鍋匠,裁縫, 士兵,間諜》和《史邁利的人馬》。我代表大衛·康威爾已經工作了近15年。我失去了一位導師,一位繆斯,最重要的是,一位摯友。我們不會再遇見像他一樣的人了。」
以下是企鵝蘭登代表其家屬所作的簡短聲明,他們要求在此期間個人隱私得到保護。
「我們懷著沉痛的心情向大家宣布,大衛·康威爾——作家約翰·勒卡雷在與疾病作了短暫的鬥爭後,於周六晚因肺炎去世。作為大衛的妻子簡和他的兒子尼古拉斯、提摩西、史蒂芬和西蒙,我們與他相伴生活了50年。我們為他的離世深感悲痛。在這裡我們需要感謝特魯羅康沃爾皇家醫院出色的國家醫療團隊,感謝他們在大衛住院期間對他病情的深深同情與悉心照顧。我們知道他們對他的離世與我們一樣悲傷。」
謹以此文緬懷約翰·勒卡雷先生
原標題:《再見,約翰·勒卡雷;再見,我們時代偉大的記錄者》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