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鰲寺。記者 崔力 攝
重慶日報消息,「山容留禹鑿,峽意仿夔門……」這是清代著名詩人張問陶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路過大渡口時所作的詩歌《貓兒峽》。
「貓兒峽,就在大渡口跳蹬鎮境內。」順著大渡口區文管所所長李國洪所指的方向,貓兒峽奇特的景觀映入記者眼帘:石壁高聳入天,猶如半個夔門。貓兒峽也徵服了張問陶,他感嘆這仿佛是大禹留下的鬼斧之作。
事實上,在清代道光、光緒年間,就有士紳在大渡口捐設義渡口,擺渡來往人眾,渡口規模為沿江數十裡之首,大渡口由此得名。新中國成立後,重鋼更是讓大渡口聲名在外。
在這片土地上,曾留下哪些文人騷客的足跡?又有哪些詩歌留存下來?
楊慎為大渡口寫下第一首詩
早在先秦時期,大渡口就是巴郡的治所區域之一,後轄墊江縣、巴縣等。
據清代《巴縣誌》記載:「大渡口,縣西四十裡,為智裡二甲米口。」這是大渡口見於官方文獻之始。
那麼,誰為大渡口寫下了第一首詩?
「這個人就是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楊慎。」李國洪說。
明嘉靖三年(1524年),楊慎因「大禮議」案被謫於雲南永昌(今雲南保山),投荒30餘年,終老於戍所。其間他曾在春天乘舟沿長江而行,題詠一首《銅罐驛》描述途中所見——金劍山頭寒雨歇,銅罐驛前朝望通。天轉山移回合異,春添江色淺深同。
「詩中的銅罐驛位於現在的九龍坡,金劍山則在大渡口。」李國洪說,楊慎在詩中描寫道:寒雨乍歇,放眼望去,金劍山如一把長劍直插雲霄,即將到來的春天為江水平添了幾分色彩。寥寥幾句表達出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
至於在楊慎之前還有沒有詩人為大渡口題詠,沒人能確定。
「古時的大渡口就是一個小村莊,又處於巴縣腹地,很難獲得詩人們的青睞。」李國洪說,直到清代,這一情況才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這是為何?
「因為這個時候的大渡口已成為沿江數十裡鄉民和過往客商販運米糧的重要渡口。」李國洪說,據民國《巴縣誌》記載:「大渡口河渡,清道光時馬王鄉士紳捐田業一股,年租二十餘石,置船二艘,僱人推渡。」「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3月12日,巴縣正堂張判將所剩財物,購船一隻,僱船夫一人,以食米一鬥五、工資錢六十文,正式義渡。」
隨著義渡的繁盛,各地移民不斷流入,大渡口逐漸繁榮,詩歌也才逐漸湧現。
經過梳理,辛亥革命前,大渡口僅存詩歌20餘首,時間多集中在清代。李國洪說,為了發掘大渡口文化,該區擬組織專家廣泛搜集歷代大渡口留存詩稿,並出版成冊,打造文化大渡口。
金鰲寺引文人騷客競相題詠
提到大渡口,繞不開金鰲寺。
沿金鰲山蜿蜒的山路向上,10多分鐘後,就能看到掩映在翠柏之間的金鰲寺。陽光雖然刺眼,寺廟卻顯得幽深和肅穆。
相傳,金鰲寺始建於公元100至400年間,宋朝時得以大規模擴建,當時以放生池為中心,面積千餘畝。
據民國《巴縣誌》記載:「又右五同崖南行至江邊,曰金鰲山,盤鬱蹲聳,若鰲矯首,絕頂,松徑雲盤,寺藏山垇,建始無考。」
「雖然金鰲寺具體建於哪一年已無法考證,但我們還是可以根據記載想像它當年的盛況。」李國洪說,其絕美的風光吸引了大批文人騷客,讓他們趨之若鶩的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當地流傳的一句諺語:「十載金鰲九進士。」
傳說寺內有一口用鐵板蓋著的井,用井水磨墨寫字就可以中狀元。所以方圓十裡凡是要考舉人、秀才的,都要來此小住一段時間,用功讀書。
曾有哪些文人騷客來過金鰲寺呢?最有名的要算明末清初巴縣舉人劉道開。
劉道開是九龍坡人和場人,他的家距離金鰲寺只有10裡路。他曾為寺廟賦詩:「古寺藏山凹,到門方始知。」在他看來,金鰲寺環境清幽,正適合讀書。這似乎應和了「十載金鰲九進士」的傳說。
細數之下,描寫金鰲寺的詩歌還有不少。清代武官程遠在《金鰲寺》中寫道:「削成太華千尋矗,繞出長江一帶澄。」描述了從金鰲寺望出去的壯闊景象。
「躡步尋幽徑,金鰲最上層。石樑橫跨澗,老樹倒垂藤。」清代貢生苗濟所賦的《金鰲寺》一詩,讓人感到了幽幽的禪意。
清康熙舉人周開豐的《晚宿金鰲寺》更是有趣,詩歌全部摘集唐代詩仙李白的千古名句,竟句句應情應景,生動地描寫了他在金鰲寺的所見所感——
明月看欲墜,流光滅遠山。
眾鳥各已歸,孤雲自去閒。
移花坐石忽已暝,使我不得開心顏。
琴松風兮寂萬壑,別有天地非人間。
如今的金鰲寺雖不復當年的輝煌,但香火依然旺盛,是大渡口重點打造的景點之一。按照《大渡口轉型發展規劃》,將以生態旅遊、文化休閒為主題,利用金鰲山豐富的地形地貌、森林植被和金鰲寺歷史人文景觀資源,將這裡建成旅遊休閒勝地。
石林二十景惹人醉
很多重慶人都知道華巖寺,卻不知道在大渡口有一座與華巖寺堪稱兄弟寺廟的石林寺,且歷史更加久遠。
石林寺,位於大渡口跳蹬鎮石林村,因四周怪石如林而得名,它為何能與川東十大名剎之一的華巖寺相提並論?
「因為這兩座寺廟的住持都是聖可大師。」大渡口文化學者馮堯安說,石林寺建於明代嘉慶三十九年(1560年),清代時聖可大師在此修行,後成為該寺住持並對寺廟進行擴建,一時間,香火興旺。
傳說,有一天,聖可大師在後山發現一金雞朝著華巖洞飛去,他在追趕間,竟從這巖上跳下,從此華巖洞就留下聖可大師的一雙大足印。聖可大師看中了這個金雞巢窩之處,決意在此開山建寺,華巖寺至此得名,他也成為該寺的首任方丈。
在石林寺門口,記者看到,這裡仍殘存半座聖可大師的衣冠冢塔,寺廟內古樸幽靜,透著幾分冷清。
據馮堯安考證,在此處,曾有金仙洞、護法石、獅子峰等石林二十景,包括聖可大師在內的眾多僧俗文士曾作詩題詠。
其中,聖可大師在修行時就留下《石林邀友》一詩:「肉髻蒼松翠可看,白雲新茗香於荃。」在他看來,石林寺松柏蒼翠,白雲悠悠,泡一杯新茶在此品茗,足矣。
清代舉人鄧迪也為石林寺所迷醉,賦詩《石筍峰》:「獨峙萬松中,屹立撐空際,下有靈雞聲,上接雲霄氣。」
清人李光正則留下一首《千尺井》:「透雪心腸徹底空,曹溪一派任流通。」描寫了寺中井水清澈、香火旺盛的盛景。
遺憾的是,大部分題詠石林寺的詩都佚失了。如今,石林二十景亦多不存在,唯有松柏常綠,伴著一聲聲悠遠的鐘聲,迴蕩在山間。
重慶日報記者 李珩 實習生 王昭熙
原標題:貓兒峽風光似夔門 石林二十景惹人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