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美股
文/新浪財經歐洲站站長 郝倩 http://weibo.com/haoqianlondon
35年歷史的申根同盟已在一個月前按下暫停鍵;一場抗疫義大利感覺被遺棄,荷蘭德國覺得被背鍋,歐元區和歐盟的大流行病危機演化為一場金融,政治和社會信任的多重危機。
————————
前兩日接到好友的電話,說起他們以公司名義向瑞士捐助的一批醫療物資,最難的不是籌集貨源,而是如何將貨品安全送到瑞士又不會被別國中途截走。
「最好避免經過德國或是法國,而是直接運到瑞士,可從上海直抵日內瓦或者蘇黎世的貨機每周數量有限,只能排隊。」好友說。他們的顧慮也不無道理,雖然歐盟內通常都相敬如賓暢通無阻,但一場疫情來臨運個口罩也要防賊一樣的防鄰國。所以,現在歐盟基本是誰的口罩誰自己想辦法直接拉回國,大家的醫療物資都不富裕。
瑞士地處西歐的心臟地位,並不是歐盟成員國,也不是歐元區,但瑞士與歐盟的聯繫十分緊密,不僅是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成員國,還加入了申根國,這意味著瑞士人可以與其他申根國共享人力的無邊境自由流動。除了農產品和食品之外,瑞士和歐盟各成員國之間的貿易也沒有任何限制。
但是疫情到來改變了很多既定的生態系統,讓歐盟有些措手不及。
首先,為了控制疫情,35年歷史的申根區就此按下了暫停鍵,尚不知何時才能恢復。三月初歐盟內部各國開始陸續關閉邊境,之後是申根區宣布對歐盟外關閉邊境30天,原應在4月16日解禁,或是再順延長兩個月。可按法國總統馬克龍的估計,申根各國繼續對持他國護照公民關閉邊境到9月份的可能性很大。雖然這一點並沒有最終確認,起碼現在申根區內,和申根對歐盟以外的邊境依然沒有放開,且何時放開還是個未知數。
在申根區內,國與國之間暢通無阻,坐飛機都不用過邊檢。同時,歐盟居民也可以跨境工作。如果沒有新冠肺炎之後在歐洲的大爆發,大家或許還可以一如既往地享受無邊境所帶來的優質生活。
可是疫情爆發,人力無邊境的流動就成了病毒跨國流動最為舒適的溫床。
舉了例子來說,2月中旬,一位英國遊客從新加坡飛到瑞士日內瓦,又從日內瓦機場轉道法國東部阿爾卑斯山滑雪度假村休假,感染了同住的近十個人,之後,他又飛回了英國。這就是我們所聽說的首位「超級感染者」。當時法國確診的新冠肺炎不過十來例,增長緩慢,法國人自然也並沒有太過在意。那也不過就是不到兩個月前的事情,而現在法國的新冠感染人數已經超過了13萬人,至今還沒有達到平臺期。
申根區直到在3月初內還沒有關閉邊境,暢通的邊境之後導致義大利疫區返回歐洲各國的遊客將病毒帶回了德法瑞。法國的重災區之一就是東部瑞法德邊境——義大利的病例輸入到鄰國,再通過無邊境的申根區繼續滲透延展。
3月中旬,歐盟正式對內對外都關閉了邊境。在法國宣布關閉與瑞士邊境的當天早上,我所在的瑞法邊境小鎮的海關門口排了三四公裡的長隊,整個鎮子裡都瀰漫著緊張的氣氛。雖然之後跨境工作的人員帶著公司開的證明依然可以過境,但邊境審查極為嚴格。這直接加大了跨境工作的難度,跨境工作者擔心公司若是裁員,通勤不暢的他們會成為首批犧牲者。他們的擔心有些已經成了現實。
其次,疫情開始威脅到歐盟內部的貿易自由,各國為了自救而採取應急舉措,不惜加重與鄰國的摩擦。當然,歐盟各國也在努力協調行動,以最大化歐盟整體對抗疫情效率,只是協同作業此時體現的並不明顯。
進入3月,義大利,西班牙的疫情開始爆發性增長,法國也在忐忑的等待疫情高潮的到來。但就在義大利為緊缺的醫療物資最為焦頭爛額的時候,德國出臺緊急政策,宣布禁止醫療防護物資出口。法國隨即做了同樣的決定,並迫使該國Valmy口罩廠強行取消了英國國民健康系統(NHS)的一筆幾百萬隻口罩的訂單——雖然疫情爆發之後Valmy的口罩產量已經增加了10倍,晝夜開工。德法的決定對瑞士的打擊尤其嚴重,因為瑞士幾乎所有醫療防護物資都依賴進口。
法德的決定還傷害了歐盟內的手足兄弟義大利。當時義大利正處疫情最為風聲鶴唳之時,歐盟各國卻未能及時提供醫療援助。但這也在情理之中,為了對抗疫情,法德西都已經自顧不暇,各國都在對外不計成本全球採購運輸;對內擴大醫療物資的生產。以法國為例,一個月內本土口罩總產量破天荒地翻了5倍,呼吸機多產出1萬臺,都是為了應對本國疫情。
只是疫情當前,沒有誰還有餘力顧及鄰國,此時各國能做的最為人道主義的舉動,也只能是伸把手騰出一些重症監護病床給鄰國重患使用。
第三,再談到最根本的債務問題。3月26日,法意西等9國領導人聯合致信歐洲理事會主席,呼籲發行「新冠疫情歐元債券」——一種歐盟內風險共擔的債券,以幫助歐盟疫情後經濟復甦,但至今也未能成行。
義大利民調顯示,民眾對歐盟的不滿情緒從疫情爆發前的47%增至67%。甚至從情緒上而言,義大利公眾認為中國,俄羅斯此次對於義大利抵抗疫情方面的支持都要多過來自歐盟內部的幫助。
4月3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義大利《共和國報》上發表公開信向義大利道歉,稱太多歐盟國家一開始只關心自己,並對歐盟沒有團結一致解決義大利的疫情而道歉。「他們沒有意識到,作為一個聯盟,我們只能一起戰勝這種大流行病。」
「當前疫情下,人與人之間保持距離可以帶來安全,但歐盟各成員國間的距離,只會使每個國家陷入危機。」馮德萊恩言辭懇切。
但這遲來的道歉並沒有撫慰義大利受打擊後的沮喪。在與疫情艱苦奮戰的同時。義大利總理孔特此時所期盼能夠趕緊落槌的就是「新冠債券」。這一提議主要是專注於疫情結束後的各國經濟重振。但德國和荷蘭對此倡議堅決反對,除了覺得不公平效率低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歐洲疫情並沒有被完全控制,很多國家仍在全國禁足,經濟活動縮水的泥潭中掙扎,此時所有的歐盟國家都捉襟見肘,債上加債無益雪上加霜,甚至可以將一些國家拽入無休止的赤字黑洞。
這一集有些似曾相識?是的,在歐債危機時,時任義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也與德國總理默克爾產生了摩擦,事實上,每一次的金融救助背後,都是幾十上百輪的談判和妥協,與期間不可避免的出言不遜。
現在法國仍在積極推進共同債券的發行,整個歐盟也希望可以緩解南北歐的緊張關係,避免一些意識形態上的辯論。這就又回到了一個終極的政治問題:疫情當前,大家是否該共克時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