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咳嗽原因眾多,非獨肺也。但一般來說,不外寒熱虛實。寒指風寒,熱指風熱、痰熱、溼熱、肺熱,虛指肺虛、脾虛、陰虛、腎虛,實指外感實邪。臨床以風熱、肺熱、痰熱者最為常見。因與小兒純陽之體有關,故治療多以疏風清熱化痰、宣肺止咳為主,桑菊飲用之最廣,麻杏石甘湯次之,止嗽散再次之。
桑菊飲以疏風解表、宣肺止咳為宗旨:
取桑葉疏風解表,輕清宣透,經霜桑葉能開肺氣之鬱閉,且稟金水之氣,可助肺金之清肅,堪稱利咽之最。咽痛、咽癢、咳嗽者用之皆宜。
杏仁為潤性之物,故起潤肺止咳之功,舌紅少苔或舌紅苔薄者用之,舌紅苔膩而厚者慎用,用之應配川樸、半夏、佩蘭、薏米等,萬不可見咳即用,以防膩胃礙邪,閉門留寇。
薄荷解表疏風之力甚大,其味芳香性涼,又有開竅闢穢之功,凡解表之藥為它最宜。
菊花善於發散而走上,貫清頭目之風,搜肝經之邪,其性亦升亦散,凡外感風熱頭痛、頭暈者用之皆獲良效。
甘草乃方中之佐,調和諸藥為其特長,又有解毒調中之效,故外能達表,內能補虛,可起雙向調節作用。
蘆根津多味甘甜,乃生津止渴佳藥;又有陽發之性,升洩之功,透發之力,凡疹出不暢,外邪不解之病,皆可用之;熱病傷陰,口乾作渴亦用之。
桑菊飲加減靈活多變,但不失原意。如咳嗽咽痛,喉核腫大者可加僵蠶、射幹,起鹹寒軟堅作用,但本藥為疏風解痙之劑,其宗旨應用在肝氣較盛或熱盛傷風時最好。如只為消腫,則加玄參,既能鹹寒軟堅,又能氣陰兩補,且補而不礙邪,滋而不膩胃,但舌苔厚膩或黃膩、脈滑者慎用,因舌苔厚膩、脈滑,一是內有食積,二是有溼盛,二者不去,補而無助,反得其害。
摘自《中醫臨床家馬新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