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重新定義的千克單位:這些統一的度量衡體系都是怎麼來的?

2020-12-11 前瞻網

現實中可能沒多少人想看一塊鐵塊,但是這塊名為Le Grand K的鐵塊是一個多世紀以來質量測量的官方權威,更正式的名稱是「國際千克」(International Prototype kg,簡稱IPK),保存於巴黎市中心西南約6英裡的塞夫勒郊區的國際度量局(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簡稱BIPM)中,IPK是一個小型金屬圓柱體,被鎖在一個恆溫保險庫裡,要打開這個保險庫的話需要三條分別由三個不同官員持有的鑰匙。

康乃狄克州出生的物理學家理察·戴維斯(Richard Davis)在最近帶我參觀了國際度量局,但他對保險庫的實際位置閉口不言:「我不會說它在哪個房間,但我可以告訴你它就在這棟樓裡。」我們查看了國際度量局的許多其他國際千克的複製品,但IPK無疑不在此列。儘管如此,戴維斯還是很樂意向我描述它:它是由一種合金製成的,這種合金的鉑含量為十分之九,銥含量為十分之一;它有著圓柱形的外表,高度略低於4釐米(略高於1.5英寸),直徑也差不多。

至於它的重量,當然是1千克了,它的重量的定義就是1千克,當我們說一包糖重1千克時,我們的意思是它的重量和這個巴黎圓柱體一樣。但是IPK的日子現在是屈指可數了。去年11月在凡爾賽舉行的第26屆重量與測量大會上,來自57個國家的科學家投票決定改變千克的定義。新的定義將基於一個被稱為普朗克常數的自然基本常數的值,而當它在5月份生效時,IPK將面臨像冥王星一樣的降級。

雖然重新定義不會對普通消費者產生明顯的影響,但它將會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影響未來所有重量的確定,畢竟你當地的超市秤必須根據一組金屬砝碼來進行校準,而這一組金屬砝碼又是根據其他砝碼來進行校準的,而其他砝碼最終又會回到IPK。所有這些最終都會令人非常頭疼。更糟糕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IPK可能會增加或減少少量重量——這反過來又會使人們對所有其他重量測量方法產生懷疑。

而在新系統的情況下,只要使用合適的設備,重量校準在各地就能獨自完成,免去了我們到巴黎的長途跋涉。與IPK不同,基於普朗克常數的千克永遠不會發生變化,雖然國際千克的微小變化對超市裡香蕉的重量不會有太大影響,但在某些領域,比如藥品生產或監測工業汙染物,精確度是至關重要的(毫克甚至微克都很重要)。

國際公制最初是在法國大革命之後發展起來的,其目的是使度量衡制儘可能不受任意定義的影響;理想情況下,這套國際單位應該來自我們居住的星球。

因此,「米」被宣布是赤道沿著子午線穿過巴黎到達北極的距離的千萬分之一。然而這還不夠,我們仍然需要一個物理原型:一個長度與此相當的鉑銥棒被切割了出來,成為了官方的」米」,這個米的副本被分發到世界各地。與此同時,「秒」則被定義為平太陽日(地球相對於太陽完成一次自轉的平均時間)的86400分之一。

但是1千克又應該有多重呢?顯而易見的解決辦法是把它和米連接起來:千克最初的定義是在4攝氏度的溫度下,一立方分米的水的重量。「4攝氏度」這個要求是必要的,因為隨著溫度的變化,水會膨脹和收縮,但很不幸這個條件使得這個定義有點笨拙。因此,在1779年,法國政府將千克定義為一個鉑圓柱體的質量,這個鉑圓柱體的質量儘可能地等於此前千克基於水的理想定義。

1889年,在巴黎舉行的度量衡大會的代表決定使用另一個物理原型:這個物理原型的質量將會被定義為是1千克,在製造的時候這個物理原型被精心製造成1799年的千克重量。一克,自然就是這個重量的千分之一了,一毫克則是一克的千分之一,或者一千克的百萬分之一,所有重量無論大小,都來自這個1千克原型。

一直到今天,IPK都被放在巴黎附近的保險庫裡。為了安全起見,當時製作IPK的時候人們還製作了兩個相同的圓柱體,被稱為temoins,或備份(後來備份增加到六個,另外還製作了幾十個相同的圓柱體分發到各個國家)。這時一些問題開始出現了: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千克備份的管理員注意到這些備份的重量變得略高於IPK,而且沒有人知道究竟的IPK輕了(物理退化或損傷的結果)還是備份變得越來越重(通過汙染物的累積),或這兩個可能都同時發生。戴維斯談到IPK時說:「這是人工製品,我們不能保證它會保持穩定。」

物理原型的問題在於如果它「感冒」了,它所產生的一切都會跟著「打噴嚏」。「你在上面留個拇指印也沒關係;它仍然是1千克,而世界其他地方的標準都會跟隨它變得更輕或更重,」巴裡·伍德說,巴裡是渥太華國家研究委員會的物理學家,加拿大的官方千克就處於渥太華。(渥太華標準千克的材料與IPK相同,並且每隔幾年就會被運往BIPM重新校準。)

隨著科學家們逐漸認識到物理原型的缺點、以及開發出更精確的測量方法,秒和米的定義都發生了變化。1960年,米被重新定義為氪某一同位素髮射的輻射波長的長度。後來,物理學家們又意識到原子的振動相比於地球的自轉來說更好借鑑,於是在1967年物理學家們將秒重新定義為銫的某一特定同位素振動9192631770次所需的時間長度。當秒被確定下來之後,重新定義米又變得有意義了,1983年,米被設定為光在299792458之一秒的內傳播的距離。(重新定義米之後,光速被固定為每秒299,792,458米。)

那質量的等效技巧是什麼?在這裡,物理學家轉向另一個自然常數,普朗克常數。講到普朗克常數,似乎沒有人比喬恩·普拉特更有資格來解釋它了,他的前臂上紋著普朗克常數的精確值。(從他酷似大衛·伯恩的外表,我猜測他是兼職音樂家,事實證明我也猜對了)。

直到去年年底,普拉特還是馬裡蘭州蓋瑟斯堡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量子測量部門的負責人。他解釋說,普朗克常數出現在量子力學的公式中,並且用符號h表示。根據2017年NIST科學家們的測量顯示,它等於(這時候我向普拉特的胳膊靠近仔細看了看) 6.626069934(89)x 10-34 J s。括號的最後兩位數字表明,物理學家對它們不太確定(不過,九位小數已經算是不錯了),「J s」是指焦耳-秒(joule-seconds,1焦耳-秒等於1焦耳乘以1秒,焦耳是一個能量單位)。

幸運的是,1焦耳也等於1千克乘以米的平方再除以秒的平方,這意味著我們可以說普朗克常數中本來就含有千克。因此,人們一直希望,如果物理學家能夠以足夠的精度確定普朗克常數的話,他們就可以把它定義為一個固定的量(就像他們對光速所做的那樣),從而為重新定義千克做好準備。

「實際上這是很複雜,但從概念上說這很簡單。」普拉特引用了兩個等式——一個是我們熟悉的E=mc2,另一個是我們比較少知道的E=hv。第一個方程通過光速把能量和質量聯繫起來;第二個通過普朗克常數(h)將光子(光的粒子)的能量和頻率(v)聯繫起來。普拉特說,有了這兩個方程,「我得到了可以從中導出質量的一個關係。」

之後就是一種被稱為「基布爾秤」的神奇裝置粉墨登場的時候了。在基布爾秤中,一個物體的重量是由一個電磁力來平衡的,這個電磁力可以通過調節流經導線的電流來實行精確控制。一旦力達到平衡,再做一些額外的測量,你就可以用物體的質量來計算普朗克常數的值。一旦你確信你已經儘可能精確地測量到了普朗克常數,你就可以「固定」它的值,並利用基布爾秤來給出一個物體的質量。

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從這個春天開始,普朗克常數將被固定為一個固定值,就像1983年光速被固定成一個固定值一樣。官方的數值將是6.62607015 x 10-34 J s,這個數值是普拉特手臂紋身數值的改進版本,使得NIST的結果與一項使用完全不同方法的國際合作的結果相一致。

但這個數字並不是普拉特的紋身中最有趣的部分,數值紋身上面那個自由女神那樣的女士也不是(紋身中的女人一隻手拿著一根米尺,另一隻手拿著1千克),紋身的關鍵信息是這個女人上方的一個句子:「A tous les temps, a tous les peuples」(「為所有時代,為所有人」)——這是馬奎斯·孔多塞的一句座右銘,他是法國的一個哲學家和數學家,主張我們現在所稱的公制(以及種族和性別平等)。

普拉特說,隨著我們朝著完全基於自然界普遍屬性的度量衡體系邁進,我們正在使得稱重和計量更加民主,而開發一個我們都一致同意的系統把人們團結在了一起,這是一種團結的力量。

普拉特說:「我們希望分享我們的經驗,而我們分享經驗的方式就是就我們對世界的觀察達成一致。」只要不同的民族和國家使用不同的衡量體系,爭吵就會變得不可避免。他說:「如果我們能夠在測量的共同基礎上達成一致的話,那人類將會走的更遠。」

事實上,僅僅著手建立這些共同的措施就已經產生了團結的效果。普拉特以皮埃爾·梅尚(Pierre Mechain)為例,這位法國科學家在18世紀90年代負責測量從敦刻爾克到巴塞隆納的巴黎子午線,以確定經線的長度。這項任務要求他在西班牙的領土上進行測量,但考慮到法國和西班牙當時正處於戰爭狀態,這就變得很尷尬了。但西班牙當局認為梅尚的工作是為了全體人類的利益,所以允許他在巴塞隆納做必要的三角測量工作,甚至在兩軍相互廝殺的時候給他提供補給。「我認為對人類的能力而言這是一個非常積極和有力的例子,」普拉特說。

人們經常錯誤地說美國與賴比瑞亞和緬甸一樣,是少數幾個尚未正式採用公制的國家之一。然而,美國科學家和研究人員長期以來都在他們的工作中使用公制單位——公制只是還沒有滲透到日常使用中,正如普拉特指出,「我們已經習慣了伴隨我們成長的計量單位。」

雖然修正後的千克數可能對人類有好處,但對Le Grand K來說卻不是什麼好兆頭,正如冥王星現在變成了矮行星一員一樣,IPK很快就會變成另一個平平無奇的一千克重圓柱體——就像作者西蒙·溫徹斯特(Simon Winchester)最近說的那樣,這是一種「恥辱的降級」。然而,與我交談過的物理學家中,似乎很少有人懷念它的逝去,只有普拉特在NIST的同事、物理學家派屈克·阿博特(Patrick Abbott)似乎對這件事有點傷感。

他說:「儘管它有很多缺點,也很少為人所用,但在130多年來,它仍然做得非常非常出色,如果就這樣讓這段歷史結束的話那將會是一種悲哀,但是時候了,長江後浪推前浪,是時候了。」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光速和度量衡單位,誰定義誰?答案藏在度量單位的發展史中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 系列徵文在測定出光速之前,英裡和米的定義就已經存在了,因為這個原因,這些數字沒法精準確切。最開始,一英裡粗略表示為羅馬軍隊進軍一千步的距離。(「milia」在拉丁語中表示「千」)英國人在中世紀後期發展了一套度量標準體系,確定了幾種度量單位例如大麥長度,英寸,手長,腳長,英尋,杆長,費隆,英裡等之間的換算關係。所有的度量單位都被定在單獨的一個標準碼內,一根按照此標準製作的長棍被存放在倫敦塔內。
  • 最難的實驗重新定義最基本的單位:1千克有多重?
    自1889年以來,全世界的千克定義基準都是保存在巴黎秘密地下室內的一個鉑-銥合金圓柱體。這是最後一個仍依賴於物理實體的測量單位。但千克之源本身的質量正在變小,這促使國際度量衡大會於2011年決定將千克和量子力學常數掛鈎,進行重新定義。重新定義過程涉及自然科學界最為複雜困難的測量,在2017年,這些工作已經進入了最後階段。
  • 質量單位「千克」被重新定義?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重」了…
    在2018年11月舉行的國際度量衡大會上,各個國家的代表將就是否採用安培、千克、開爾文、摩爾4個單位的新定義進行投票。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的的質量單位「千克」(kilogram)將有新定義了!我們過去一直用來計算質量的單位「千克 / kilogram」,其實是自1879年開始以一顆名為「國際千克原器」(The International Prototype Kilogram)的合金秤砣作為基準,它被嚴密保管在巴黎的法國國際度量衡局(BIPM)某處。
  • 「千克」等單位新定義生效,我們離「萬世萬民」的計量體系又近一步
    5 月 20 日的第 20 個世界計量日上,質量單位「千克」、電流單位「安培」、溫度單位「開爾文」、物質的量單位「摩爾」的新定義正式開始生效。這是國際單位制(SI)自 1960 年以來最大的一次調整。加上此前對時間單位「秒」、長度單位「米」和發光強度單位「坎德拉」的重新定義,至此 SI 的 7 個基本單位全部實現由常數定義。
  • 「千克」被重新定義:讓質量測量變得更科學、更精確
    然而,據《長江日報》報導,近日,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英文簡稱為NIST)公布普朗克常數最精確測量值,並提交國際科學數據委員會(英文簡稱為CODATA),明年國際度量衡委員將以普朗克常數為基準,對質量單位「千克」進行重新定義。那麼,質量單位「千克」為什麼要被重新定義?重新定義「千克」會對我們的生活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 昨天,計量單位"重新定義
    今年的世界計量日主題為「國際單位制——根本性飛躍」,註定將是極具歷史意義的一天。這一天,「千克」等國際單位制的所有計量單位,正式迎來新的定義,用實物基準定義計量單位的方法成為歷史。這是2018年11月16日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通過的決議,被認為是國際單位制創建以來最重大的變革。
  • 國際千克原器重了50微克要退休 千克將被重新定義
    )、「摩爾」(物質的量)在內的4項國際單位將被重新定義。國際度量衡委員會(CIPM)的新草案一旦在明年的國際度量衡大會上通過,世界測量技術規則將被重構,國際單位制中科學家假設的數值,將全部改由自然界的基礎常數來定義。屆時,基於改用普朗克常數定義的質量自然基準將取代IPK,成為國際質量單位新的源頭。
  • 千克被重新定義了,你的體重發生變化了嗎?
    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決議,將千克、安培等4個國際單位制分別改由普朗克常數h、基本電荷常數e等基本物理常數來定義。並於2019年國際計量日(5月20日)起正式生效。屆時,國際單位制7個基本單位將全部由基本物理常數定義,量值的實現進入了量子化時代。為什麼要修改這些基本單位的定義?
  • 中國古代度量衡單位換算和來歷都在這兒了
    中國古代度量衡名稱多,早期制式多樣,後期又有幾次改制,是個挺複雜的體系,但是追根溯源,都跟兩樣東西有關:一個是農業,另一個竟然是樂器。首先說,度量衡是說了三個東西:度:長度的標準量:體積標準衡:重量標準理工男一看,馬上就不幹了----體積不就是長度的衍生嘛,這不科學啊。
  • 國際單位制迎來歷史性變革!「千克」被重新定義
    1千克到底多重呢?不少人聽到這個問題時,可能會陷入迷茫,1千克不就是1公斤嘛。可問題又來了,1公斤又是多重呢?其實,千克的定義能夠追溯到128年以前,科學家們將一個直徑與高度都為39毫米的鉑銥合金圓柱體作為1千克的標準重量,也就是人們所謂的國際千克原器。現在它還被保存在法國塞夫勒市的國際計量局中。
  • 重量單位竟然還能變化!——「千克」被重新定義
    常用的質量單位「千克」,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了。但如今,「千克」這一單位要被重新定義了。他們發現這些常數比實物更加穩定,不會輕易發生變化,至少比實物穩定一百萬倍。在2018年11月16日舉行的第二十六屆國際計量大會上,經包括我國在內的53個成員國集體表決,全票通過了關於「修訂國際單位制(SI)」的決議。未來,千克將以符號為h的普朗克常數定義,質量基本單位將會更加穩定,量值傳遞更加可靠。
  • 科學家們即將重新定義千克並改變我們的測量系統
    倫敦南部國家物理實驗室的伊恩·羅賓遜說:「目前,千克是根據特定物體的質量來定義的。」。「如果那東西被毀壞或改變了,那就很尷尬。」幸運的是,世界計量學家有一個解決辦法:用自然的、普遍的常數來重新定義千克。國際單位制(SI)中的大多數單位已經根據通用常數進行了定義,例如米,它正式定義為1/299,792,458秒內在真空中以光速傳播的長度。
  • 美國度量衡為什麼那麼迷??
    其實美國人也意識到了它們度量衡的混亂,比如在研究生教材《工程流體力學及其應用》這本書中,整整一個第一章都是在講有關於單位換算的事情。這一切的原因都是搞錯度量衡的的確確鬧出過麻煩。往小說,我在剛剛到美國的時候總會習慣性把車開到儀錶盤上顯示八九十的樣子。
  • 1千克有多重?它就要重新定義了
    目前,1千克的定義就是"國際千克原器的質量",這個原器存放在位於巴黎的國際計量局的保險柜裡。千克是目前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中唯一仍使用實物進行定義的單位。其他的六個基本單位是米(長度),秒(時間),開爾文(溫度),安培(電流),摩爾(物質的量)和坎德拉(發光強度)。
  • 千克被重新定義,國際單位制迎來重大變革
    它們好比7塊彼此獨立又相互支撐的「基石」,構成了國際單位制的「地基」。國際單位制規定的其它單位,如力的單位牛頓、電壓單位伏特、能量單位焦耳等等,都可以由這7個基本單位組合導出。國際單位制(SI)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875年——17國籤署《米制公約》並正式同意推行統一的國際測量體系。
  • 提起度量衡只知秦統一?朱熹曾這麼評價衡器,今最小秤可稱病毒重量
    兩件銅衡形制相同,體扁長,衡幹背都刻一「王」字。杆中部上方有拱形突起,中有孔,系拴提繩的鼻紐。銅衡杆的長度相當於戰國時的一尺。兩件衡杆正面均刻線,一件刻十等分,每等分一寸;一件中間二寸有寸刻線,其餘每半寸刻一線。兩件衡杆都以刻線來計算稱錘到提點的長度(力臂)和被稱物品到提點的長度(重臂),然後計算物品的重量,這是比較準確的衡器。
  •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克利欽在滬演講 用宇宙常量重新定義「千克」
    米、千克……這些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單位,在克利欽看來都極富科學含量,需要科研人員孜孜以求地探索,方能得到其精確定義。  國際單位制由國際計量大會採納和推薦,包含7個嚴格定義的基本單位:米(長度)、千克(質量)、秒(時間)、安培(電流)、開爾文(熱力學溫度)、摩爾(物質的量)和坎德拉(發光強度)。演講中,克利欽重點介紹了「米」的定義變遷。
  • 國際單位制迎來歷史性變革「千克」等4項基本單位被重新定義
    國際測量體系真正實現通用普適國際單位制(SI)是全球一致認可的測量體系。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875年——17國籤署《米制公約》並正式同意推行統一的國際測量體系。「『米制』在創立時的願景即是『為全人類所用,在任何時代適用』。其初衷是用一種全球一致的『自然常數』而非某種主觀的標準來定義單位,而這一點隨著SI的修訂真正成為了現實。」
  • 定義「千克」的儀器不準了!昨天,它慘遭全世界拋棄
    ,改以普朗克常數(符號是h)作為新標準來重新定義「千克」。然而,我們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是,重量本身就存在一個問題——它的單位「千克」可能不那麼可靠了。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得先從一件擁有129年歷史的「神器」談起。我們現在用來表示重量的基本單位kg(千克),就是由它來定義的。
  • 這些奇葩的度量單位
    這謎一樣的計量單位,到底該如何換算呢?量個長度要用碼,喝個啤酒要用品脫,稱個重量要用磅。這些我們常見但很少會用到的度量單位,都是英制單位。英制單位最大的特點是有著神奇的換算進位,比如一英裡等於8浪,1浪等於10鏈,1鏈等於11英尋,1英尋等於2碼,1碼等於3英尺,1英尺等於36英寸,那麼問題來了,一英裡等於多少英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