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巖隋唐稱棲霞洞,宋代稱仙李巖、碧虛巖。位於桂林七星公園內普陀山腹,東西貫通,入口在天璣峰的西南半山腰,出口在東麓。
它原是距今100萬年的一段古老地下河道。洞分3層:上層高於中層8~12米,殘留的痕跡尚可辨認。
下層距中層10~15米,是仍在發育的地下河道;現供遊覽的是中層。
中層長1100米(遊程814米)最高27米,最寬50米,最窄僅容單人通過,面積1.75公頃。
全洞構成一條珠串狀的地下長廊。
對於七星巖,遊客卻對此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七星巖十分罕見值得一遊,也有人認為七星巖門票不合理。
很多人去旅行的遊客,就很受不了七星巖門票收費標準,七星巖門票各種收費不一樣,單是進去七星公園就要門票,七星公園跟七星巖賣套票的話,市場價是130元,而七星公園裡面還有其他景點,就要另外收費。
而且,七星公園只對當地人免費,外地遊客都需要支付門票才能進去。
很多遊客明顯感覺到被排外了,而且也特別不能理解,但對於當地居民而言,這樣的舉動卻十分良心。
遊客稱,一個公園的門票就收費這麼貴,簡直沒天理了,北京動物園的門票也才十幾塊一張呢。有人認為桂林作為中國首個國際旅遊城市,應做好口碑才能吸引更多遊客,如果只是為了區區門票,設置許多套路反而引起不滿。
有人提出類似的旅遊案例,比如5A級景區西湖、灕江、三河古鎮都是採取免費,但取得的旅遊綜合收入反而大於門票收入。
但也有人認為七星公園旅遊收入單一,門票是唯一的收入來源,七星巖再收門票很正常,當然價格可以適當便宜一些。
七星巖在桂林七星公園內,據記載,從隋唐時期開始,七星巖已經成為旅行勝地。
在隋唐的時候,七星巖被叫做棲霞洞,它曾經是一段地下河,經過漫長的時間演變,慢慢形成巖洞。那些奇形怪狀的石柱有著不同的傳說故事,有廣寒宮中的嫦娥,一人寂寞地在桂花樹下,忘情地起舞;牛郎跟織女相愛不能相守,只能隔江相望,讓人惋惜的曠世奇戀。
當然這些傳說多半是為了旅遊杜撰而生,如果沒有神話故事的塑造,那麼巖洞裡的石柱便顯得十分單調。但大多數的溶洞都有這樣類似的傳說,所以並沒有覺得十分新鮮。
不難發現,大多數遊客對於景區的門票收費標準,都略為不滿,認為大自然的美景,應該是屬於全國人民的,而「圈地收費」不過是景區的一種牟利行為罷了。
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難道景區收門票就真的只為賺錢?
其實,遇到門票昂貴的自然景觀類的景區,老百姓有所抱怨,也是再正常不過了。不過如果真的不收門票,卻也有很多不妥之處:
首先,景區如果沒有收入,便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人力物力來進行管理。
因為大自然的旅遊景點多處於山水之中,開發起來難度較大,而且周期較長,管理起來也比較麻煩。成本高了,門票自然也就貴了。
同時,如果不收門票,景區內的垃圾清理、道路修繕、設備升級等費用,又由誰來承擔?要知道這可是一筆數目不小的開支。
舉個簡單的例子,焦作雲臺山的門票,目前為210元,但是每年遊客數依然不斷呈上升趨勢。為什麼?
就是因為景區管理做得非常好,而且你花的這麼些錢,不僅可以逛三天,同時景區內觀光車也可以無限次乘坐,自然可以玩得盡興。
其次,景區如果不收門票,會因遊客人流量劇增,而導致對自然景觀的破壞。
正如我們剛才所說,雲臺山門票210元,但還是人滿為患,那如果不收費的話,自然景觀肯定會因為遊客人流量的劇增,而遭到嚴重破壞。
這個,從目前國內旅遊不文明行為,屢屢被爆出,便可見一斑。
相比而言,收費的景區因有專職人員維護和清理,或許有扔垃圾等不文明行為也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但無人管理的景區就不同了,遊客想進山就進山,想扔垃圾就扔垃圾,想燒烤就燒烤……
而對於景區究竟該不該收取門票,專家認為:門票收入,現在依然是大部分的國內不部分景區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所以很多知名的景區,門票都很高。
但是門票經濟,尤其是受高昂門票的模式,總有一天會被淘汰,景區還需要逆向改變運營思維,通過免收門票,或收取少量費用的門票的方式,將遊客吸引過來,再以後續特色或增值服務來黏住用戶,創造新的價值,從而讓景區形成一個真正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