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頁-臺海網]
馬英九「首戰即終戰」議題在島內持續發酵,對此,臺灣中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陳若暉表示,「戰事之前必定會看到經濟戰與金融戰」,臺灣的「罩門」就在經濟。
據中評社報導,陳若暉教授分析,臺灣從「首戰即終戰」爭辯到「主流民意」,但是臺灣主流民意,跟大陸要不要打臺灣,恐怕是兩回事,除非臺灣的主流民意可以影響大陸,「不然就是空氣。」
陳若暉認為,現在值得注意的是,國臺辦「提醒」的兩件事:今年1至7月,兩岸貿易額1349.4億美元,年比增長8.7%,臺灣所獲順差超過700億美元。大陸企業在臺灣聘用2萬5000人,每年納稅超過新臺幣12億元。
大陸官方為何說這兩件事?他認為,一個是臺灣對大陸順差,一個是臺商在大陸工作人數,相信蔡當局應該聽懂,也會做小心應對。尤其臺灣有這麼多人在陸企工作,臺灣在大陸工作恐怕不只2萬5000人,只要三成失業回臺,對臺灣就業市場衝擊有多大?
對於蔡當局出手限制陸資,陳若暉指出,當局可以基於「國安」限制陸資,但是金融體系理論上沒有「敵我」,除非是假鈔,畢竟任何資金都可以換匯,哪來「敵我觀念」?臺商在大陸賺到人民幣,轉換成新臺幣就可以。
臺灣外來投資比例,在世界排名向來墊底,很多外資來臺,根本是來炒股、炒房,一旦臺海瀕臨戰爭,外資撤離臺灣,股市崩盤,就算當局四大基金護盤,可以維持多久?
陳若暉認為,從財金角度來看,臺海真正警訊是,「戰前必定會看到經濟戰與金融戰」,出兵前會想辦法搞亂對方金融秩序。大陸根本不用開戰,臺灣股市大跌5000點6000點,看臺灣怎麼接招?「首戰」最先就是「股市戰」,還有匯率的貶值。
他表示,外資撤離臺灣會危及臺灣企業經營,很多金融機構或者是投資信託基金每三年改選,出席率要達到50%,一般出席率不高,因為出席率通常跟外資比重高有關,一旦外資開始拋售股票,散戶承接,屆時企業董事產生都會出現問題,沒有外資、沒有金融業撐盤,臺灣企業恐怕沒法經營。
陳若暉表示,外資來臺灣投資願意,還要看「五缺」,這次臺電修正「電源不足時期限制用電辦法」,把政治與軍事納入,就是擔心一旦爆發戰爭,或者遭受敵人包圍封鎖無法正常供電,這都說明臺海戰爭爆發之前,會先看到經濟戰與金融戰。
他舉施琅攻台歷史,地點在澎湖,為何拿下澎湖,鄭克塽就投降?因為澎湖是鄭家的經濟命脈,一旦開戰,貿易、金流就中斷,最後只好投降,每個地方都有罩門,臺灣有經濟罩門。(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