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河沿岸是上海最初形成發展的中心,後來又用100年時間搭建大上海的水域框架。蘇州河下遊近海處被稱為「滬瀆」,是上海市簡稱的命名來源。歷史上的蘇州河(上海境域河段的吳淞江)有很多座橫跨兩岸的橋梁,其中有三座閘橋,對於彼時的防汛抗洪和南北交通功不可沒,也見證了一座城市的光榮和變遷。
早年蘇州河上的船隻
「老閘橋」的「資歷」最老
蘇州河上的這三座閘橋,由東及西,依次為吳淞路閘橋、老閘橋和新閘橋。我先說說「老閘橋」,因為它的「資歷」最老。有關它的身世,需要追溯到400多年前。「閘橋」,顧名思義,既是用來阻擋潮水漫上岸的「水閘」,又是可供通行的「橋梁」,這是「老閘橋」與蘇州河上其他橋梁的不同之處。
歷史上的蘇州河,潮起潮落,河水經常倒灌上岸,漫及河兩岸的低洼地區。明隆慶四年(1570年),應天巡撫海瑞疏浚吳淞江(蘇州河)時,在今福建路橋(即今北京東路福建中路口)附近造了一道「石閘」,名「吳淞江石閘」,以阻擋蘇州河漲潮時河水倒灌。「石閘」建成後,阻擋了河水倒灌,福澤一方民眾。到了清初,這道石閘因年久失修而廢。
昔日蘇州河上的船民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韓佐周在原址重建石閘,三洞,且閘上有橋,以方便民眾通行。但後來,也是因潮水屢屢衝擊,三洞石閘被廢。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知縣辰旦甫一上任,投入人力物力,復建石閘。
光緒年間,「石閘」棄而不用,新造木橋一座。據上海地方志記載:「光緒十一年,工部局在此建7孔木橋一座。1946年,改名福建路橋。是年,木橋因年久失修,橋樁、梁及面板腐損累累,危及行旅。為防意外,上海市工務局禁止通行,隨即拆除舊橋重建木橋,橋面澆灌石油瀝青,灑鋪石屑,橋長61.6米,橋面加寬至7.62米。」
19世紀80年代的老閘橋
此後,20年過去,「因木橋限於荷載,不通行機動車」,為了適應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交通需要,建於20年前的木橋於1966年拆除。由上海市政工程設計院設計,上海市市政工程公司施工,在木橋原址建造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兩年後,新橋竣工。此橋長71.4米(包括南堍引橋),寬11.58米,其中車行道寬8.1米,兩側人行道各寬1.74米。引橋延伸至北京路附近(南蘇州路在引橋下通過)。下部結構利用兩岸駁岸加固成橋臺,中間為鋼筋混凝土灌注樁橋墩。4孔(河道內3孔),跨徑組合為8.54+8+44+8米,梁底標高6.75米,主孔44.0米。除特大潮位外,橋下常年通航。
建於1968年的福建路橋
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在一些老職工口中,這座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仍然被叫作「閘橋」。猜想之下,也許是幾百年來口口相傳,叫順了口,言必稱「閘」「閘橋」的緣故吧。福建中路附近有一條小馬路叫「石路」,在上海話中,「石」「閘」同音,「石路」其名是不是也源於當年的「石閘」,這就不得而知。但自從蘇州河上有了這座閘橋,從黃浦到閘北,用不了五六分鐘,就可以跨河而過,十分方便。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城市面貌大變,老閘橋又一次「變身」,成為一座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橫臥於蘇州河福建路河段,相比20世紀60年代,它的橋面寬敞了許多,兩邊還加上了許多欄杆,非常氣派。
今日福建路橋
「年輕」得多的「新閘橋」
福建路閘橋既然被叫作「老閘橋」,是不是另有一座「新閘橋」呢?有。不僅有,而且離當年的福建路閘橋,不過一箭之地。
1980年代的蘇州河
據《同治上海縣誌》卷三,福建路「石閘」使用年久,屢遭蘇州河水衝刷,不堪重壓。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政府選址金家灣(現新閘路新橋路附近),新造一道石閘,於乾隆二年(1737年)竣工,「兩岸各築石磴,中駕浮橋,設役夫以司啟閉,船過拽之」。
《同治上海縣誌》
先前,福建路已建有石閘,為了有所區別,福建路石閘便被稱為「老閘」,金家灣石閘則被稱為「新閘」(新閘與老閘僅相距3華裡)。由於金家灣行人日漸增多,車水馬龍,交通擁擠,商董徐鳴奎、徐開桐等人集資4000兩白銀,模仿西式造型,於光緒二十三年將吊橋改建成木橋,取名新閘橋。有了新閘橋,福建路閘橋自然也就成了「老閘橋」。
早期新閘橋
新閘橋造好後,方便了嘉定、太倉、寶山等縣的民眾進城,成為通往上海的一條要道。後來,「新閘橋」也因使用日久,屢遭毀壞、多次修繕。
據上海地方志,宣統二年(1910年)時的「新閘橋」,橋面朽損,橋墩坍裂,清政府將橋封閉,不予通行,另備船渡以供路人之需。次年,在舊橋旁建起臨時浮橋。1913年,舊橋拆除。
1917年,由閘北工巡捐總局建成鋼橋。該橋上部結構為鉸接式簡支梁鋼桁架,下部結構為木樁基礎重力式橋臺,單孔,梁底標高6.30米。初建時可通汽車,但此橋結構薄弱,不堪載重。1928年年,上海特別市工務局明令,嚴禁重車通行。後又用電焊加固鋼梁。
新中國成立後,為防止橋臺與桁架脫離,1956年和1962年,分別在南、北橋臺加建鋼筋混凝土懸臂梁,並加設弧形固定鉸支座。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新閘橋
1967年,修理鋼梁並將木橋面板改建鋼筋混凝土橋面,鋪瀝青混凝土面層。
1975年和1985年,又修理橋頭兩端鋼板伸縮縫,鋼桁架底大梁拷鏟油漆,更換兩側欄杆,限通行非機動車和行人。
此橋,南接新橋路,北連大統路,全長60.35米,寬6.1米。此橋也是溝通黃浦和閘北的一座重要橋梁。它的興建,在相當程度上緩解了兩岸民眾的「過河難」。
「功成身退」的吳淞路閘橋
吳淞路閘橋是蘇州河上的第三座閘橋,位於蘇州河口,在外白渡橋、乍浦路橋之間,南起中山東一路北京東路,北止吳淞路塘沽路,全長838.26米,跨越蘇州河的主橋長142.67米,南引橋引道長284.14米,北引橋引道長411.45米。南引橋寬16.5米,主橋及北引橋寬18.5米,均為4車道。比起「老閘橋」和「新閘橋」,吳淞路閘橋要龐大得多。不過,若論資歷,這座閘橋顯然就是「小弟弟」了。
橋,原本是提供通行的。可吳淞路閘橋不一樣,通行權只給機動車輛,不給行人。因此,行人步行到橋的兩端,也就自然而然地止步不前了。
蘇州河上,與吳淞路閘橋僅只一肩之隔的河口,已經有了一座百年老橋,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外白渡橋,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造吳淞路閘橋?
解放前上海,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處
歷史,用一雙粗糲之手,撫平了歲月的輪廓,將蒼老的上海灘涂改變成了一座遠近聞名的城市。一條曾經為縴夫行走的纖道,也被這雙粗糲的手,改變成了一條小路,漸漸又變成了寬敞的中山東一路和中山東二路:由中山東一路向北,跨過蘇州河,那裡就是如今已被定義為「北外灘」的大片區域;向南,過了延安路,那就是中山東二路,也就是如今的東外灘。
改革開放後,外白渡橋蜂腰地段南北交通日趨緊張,日車流量高達27000多輛,處於超飽和運行狀態,經常阻塞,加劇了車輛滯留時間過長的交通矛盾。
當時,大量車輛從外白渡橋穿越,百年外白渡橋不堪重負。大斷面、大流量的交通狀況,將外灘東側的濱江綠帶與西側的商務區分割成了「隔路」相望的兩大部分。改變外灘地區的交通擁擠狀況迫在眉睫!
解放前上海,外灘附近蘇州河水域繁忙的船運景象
1986年的吳淞路蘇州河口建閘方案提出,利用閘墩架橋,橋閘結合,兼顧蘇州河防汛要求和緩解外白渡橋交通矛盾。經過有關單位和專家學者進行現場勘察和討論研究。1987年底,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同意建造吳淞路閘橋。
1991年4月30日,吳淞路閘橋建成通車
1989年3月15日,吳淞路閘橋開工建設。1991年4月30日,閘橋建成通車。
一如「老閘橋」「新閘橋」,吳淞路閘橋也由「閘」和「橋」兩部分組成。17扇平板懸掛式鋼閘門平臥橋底,鎖定於橋下標高+7米處。每扇閘門寬3.62米,高10.08米,厚0.7米,重16噸,各配JJM—5型卷揚機1臺,卷揚機裝設在鋼橋箱型梁內。
遇有特大潮位,按動電鈕閘門便會依次關閉,將潮水擋在閘門之外,保證了蘇州河兩岸50多公裡沿線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閘橋採用連續結構,順橋向的橋墩蓋梁與橋梁「一氣呵成」,橫橋向為雙柱式橋墩,寬度無相隔之感。遠遠望去,「閘橋」如彩虹般飛越蘇州河,與外灘地區的景觀渾然一體。
吳淞路閘橋建成後,常年通車,形成了一條從南浦大橋經中山東一路過河,經吳淞路往四平路,直抵江灣五角場的通道,對於貫連南北交通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大緩解了外白渡橋的交通擁擠狀況。
上世紀90年代的蘇州河口影像及吳淞路閘橋
隨著外灘大規模綜合整治,以及外灘隧道的開建,外灘地區,尤其是外白渡橋的交通重壓基本得到緩解,吳淞路閘橋可以「功成身退」了。
2009年10月,吳淞路閘橋正式開始拆除。在蘇州河上「服役」了整整18年的吳淞路閘橋,從虹口和黃浦境內消失了。閘橋拆除後,站在外白渡橋上西望,「蜿蜒向西的蘇州河,視覺所及乍浦路橋、四川路橋甚至更遠的河南路橋,河兩岸景觀也能呈現。」蘇州河南岸,沿蘇州河形成了濱水綠地,與外灘源公共綠地相連,成為了黃浦區境內的外灘源公園。吳淞路閘橋原來的河面,如今已是空空蕩蕩。行走的歷史,曾經在這裡留下了重要一筆。
拆除中的吳淞路閘橋
從「老閘橋」到「新閘橋」,再到吳淞路閘橋,時間跨度有400多年。在歷史長河中,這不過是短暫的「一瞬間」。可就在這短短的「一瞬間」,蘇州河卻經歷了三座「閘橋」之變。雖然,吳淞路閘橋已經不復存在,原先的三座閘橋如今也剩下了兩座,但在城市的記憶檔案裡,它們的身影並沒有消失。
圖文:上海市檔案館官方微信@檔案春秋(作者:陸林森)
編輯:張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