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Stop
StartStop
在魁龍坊歷史文化街區,有達官貴人的百年故居,有鴻商富賈的愛廬……千姿百態、各有亮點。其中修齊齋作為連江較早的兒童啟蒙教育場所,以其濃厚的書香氣息脫穎而出,享譽盛名。
我們一起走進魁龍坊歷史文化街區中山路11號修齊齋,在百年古厝的歷史文脈中追憶那裡曾經響起的朗朗書聲。
來到中山路11號,白牆黛瓦,簷角婆娑,門楣上「修齊」二字在初冬的光影中熠熠生輝。
修齊齋,「修齊」二字,意為修身、齊家, 出自 《禮記·大學》:「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修身正己立德,歷來是國人為人處世、為官理政之根本。中國傳統文化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重在修身為本。「修齊」 體現了傳統的儒家精神,也是主人「 自修齊,至平治」的心靈寄託。
推門而進,進深七柱的主座盡收眼底,古厝明三暗五,是集抬梁與穿鬥於一體的結構形式。雖僅為一進院落,卻寬敞開闊。
溫麻文化研究會會長張振英告訴我們,這棟古厝的整體布局結構屬於祠堂類建築。祠堂類建築常用於舉辦祭祀活動,會有大量宗親蒞臨參與,因此它通常具有開間大、縱深淺等特點,而早期的修齊齋就是祠堂。
1958年,修齊齋開辦了縣城民辦幼兒園,入學者多為六歲左右的學齡前兒童,孩子們在這裡啟蒙識字,並持續了近四十年,修齊齋成為縣城較早的兒童啟蒙教育場所,古厝的格局和功能也隨之發生了改變,根據幼兒園教學需求劃分成活動區、上課區、休息區等不同功能分區,後方天井兩邊的掛房也屬於書院的布局結構。
據張振英介紹,當時我們國家百廢待興,開展大量建設項目,年輕力壯的都在工作。把孩子放在幼兒園裡,不僅能讓其接受教育,也讓父母安心投身一線建設。
歷經百年更迭,修齊齋不僅廂房缺失,山牆傾斜,而且存在違建搭蓋,由於違建與主厝距離較近,拆除過程困難重重。據榕發溫麻(連江)實業有限責任公司項目副經理侯偉東介紹,由於項目修建中大型機械無法入場,單純依靠人工,不僅效率低,危險係數也較大。因此,施工方做了大量防護措施來確保項目安全有序推進。
歷時7個月,修齊齋於2019年12月修繕完成。從滄桑和沉靜中醒來,帶著鄉愁和記憶煥然新生,正如其名「修齊」的寓意一般:修身、齊家,提醒我們應在尊重歷史中探索文化,在賡續傳統中積蓄力量,共同喚醒城市的活力。
來源: 連江微新聞
【來源:福州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