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發明了原子彈?不,他只是和平的捍衛者

2020-12-13 科學探索菌

這是誤解,一些人以為一個質能方程就能發明原子彈?質能方程只是闡述了質量和能量的關係,表明的質量和能量是統一的,能夠用來解釋為什麼核反應會釋放出這麼多的能量,但是不能解釋為什麼會發生核反應。

愛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質能方程的時候,湯姆遜已經發現了原子中存在電子,雖然原子內部結構模型滿天飛,但是物理學家盧瑟福在1912年才發現了原子核的存在,愛因斯坦當時根本不可能知道自然界中存在核反應。因此,原子彈的原理和設計都與愛因斯坦無關。愛因斯坦只是一名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並不是工程師。

愛因斯坦與原子彈的發明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在納粹德國稱霸歐洲的時候,英國情報機構就發現了納粹德國計劃製造原子彈,而負責實施這一計劃的主要科學負責人就是作為量子力學的主要創始人之一的海森堡。

在愛因斯坦受到納粹迫害時,他前往了美國。在知道納粹德國希特勒正在計劃造原子彈時,在科學界的朋友的推舉下,1939年由愛因斯坦牽頭給時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寫了一封,希望美國務必趕在德國之前造出原子彈。後來當愛因斯坦知道納粹德國當時並沒有足夠的能力造出原子彈,他為自己當初寫的那封建議信感到後悔。不過原子彈的發明和使用加快了日本的投降,挽救了很多無辜人員的生命。

原子彈本質上是核能的發現與應用。既然核能的發現與愛因斯坦沒有關係,那核能是怎麼被發現的呢?

先來看一看原子的認識之旅:

在古希臘時代,哲學家們就認為物質是由微小的粒子構成的,這一古代原子論以德謨克利特為主要代表。17~18世紀,在眾多化學家的努力下,道爾頓總結前人的經驗提出了近代原子理論,這標誌著「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這一觀點正式被科學家們廣泛承認。

1897年湯姆遜在研究陰極射線時發現了電子;1912年盧瑟福通過阿爾法粒子散射實驗發現了原子核;1918年盧瑟福用阿爾法粒子轟擊氮氣時發現了質子,還預言了中子的存在;由於中子不帶電,到了1932年才由盧瑟福的學生查德威克證實了中子的存在。

(上圖為盧瑟福,他為人類認識原子結構做出了重要貢獻)

核反應及核能的發現:

1896年貝克勒爾在研究鈾礦石時發現鈾具有放射性,鈾發出的射線能夠使空氣電離。此後,以居裡夫婦、盧瑟福和索迪為代表的科學家為放射性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居裡夫人還因此患上了癌症。原子的放射性和衰變的發現為核反應的發現及核能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上圖為正在做實驗的居裡夫人及其丈夫皮埃爾·居裡)

世界上第一次人工核反應是由盧瑟福在1918年實現的。當時盧瑟福用天然放射性物質阿爾法粒子轟擊氮,成功從氮原子核中分離出了質子。

在中子被發現之後,1938年德國物理學家哈恩在德國柏林用中子轟擊鈾,發現了核裂變反應,他的同事偉大的女性物理學家莉澤·邁特納首先用理論解釋了核裂變反應的原理。哈特發現核裂變反應可以釋放出比化學反應多上許多倍的能量。遺憾的是,哈恩意識到核裂變在軍事上的應用,當即就向希特勒提出了製造原子彈的具體計劃。

(上圖為核裂變的發現者奧託·哈恩)

在4年之後的1942年,美國物理學家費米在芝加哥大學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個人工核反應堆,該反應堆採用的是鈾裂變鏈式反應,這是核裂變的第一次應用。第二次實際應用當然就是1945年的原子彈了。

核聚變反應則是由馬克·歐力峰於1932年發現的,他於上世紀50年代還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成立了專門研究核聚變的科研機構。

(上圖為核聚變反應的發現者馬克·歐立峰,而盧瑟福正是其導師,他為美國的曼哈頓原子彈計劃做出了重要貢獻。)

核反應為什麼能釋放出這麼多能量?

核反應過程中所釋放出的能量被稱之為原子能或者核能。

學過初中化學的可能都知道,化學反應過程中反應物與生成物的質量是保持不變的。而在核反應過程中,反應後存在質量虧損,而巨大的核能就來源於此。此時愛因斯坦從狹義相對論中得出的一個推論質能方程就派上了用場,用該方程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核反應過程中會釋放出這麼巨大的能量。不過即使沒有質能方程,人類依然可以造出原子彈,只是不知道背後的原理。

(上圖為鈾235鏈式裂變反應示意圖)

(如圖所示,太陽所釋放出的巨大能量就來源於核聚變反應)

核反應過程中能量主要以光及其它亞原子粒子的形式輻射出去了。需要注意的是,能量不能單獨存在,物質就是能量的載體。所謂的質量變能量,實際上是物質轉變成了另一種形式。

理論上,重核聚變的質能轉化率為0.7% ,輕核裂變的質能轉化率為0.135%。即使這樣,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也是驚人的,相同質量情況下核反應是化學反應所釋放能量的成百上千萬倍,僅1千克鈾235裂變後釋放的能量就相當於2500噸優質燃煤完全燃燒時所釋放的能量。

結語

原子彈的發明雖然和愛因斯坦沒有太大關係,但愛因斯坦那種熱愛和平的思想是崇高的,值得繼續傳承。

熱愛科學的朋友,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原子彈是如何被發明的?為什麼愛因斯坦後悔同意研發原子彈?
    對於原子彈這個詞是怎麼來的?1913年,赫伯特 喬治 威爾斯出版的小說《世界解放》中描述了一個關於未來世界的噩夢,原子被武器化,於是他發明了「原子彈」這個詞,原子彈又是如何被發明的呢?他還知道,利用指數的力量,如果能在原子核的世界中引發鏈式反應,那麼類似威爾斯幻想的原子彈將成為可能,他一想到這種破壞力就不寒而慄,但從此刻起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人類究竟是從何時開始研製核武器著呢?這要從三封信說起。
  • 沒有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就造不出原子彈嗎?
    這幾天我們談論的很多經典公式、論戰、實驗都離不開愛因斯坦,愛因斯坦的確是科學史上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而提到愛因斯坦,則不能忽略他的質能公式,這個被譽為世界十大經典公式之一的質能公式,很多人說它的副產品就是原子彈。那麼沒有質能公式,就造不出原子彈嗎?
  • 愛因斯坦真實照片,他一生熱愛和平,對中國幫助很大
    愛因斯坦真實照片,他一生熱愛和平,對中國幫助很大,愛因斯坦是一位傑出的思想界、政治家、科學家,圖片為愛因斯坦年輕時候的照片,年輕時候的愛因斯坦真的是英俊瀟灑。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愛因斯坦出生在戰爭的策源地,但是愛因斯坦卻是一名愛好和平的人士。納粹曾經讓愛因斯坦在一份協議上面籤字,從而證明納粹是正義的,愛因斯坦說違背良心的事情我是不會做的。並且因此得罪了納粹。愛因斯坦不僅拒絕在納粹的協議上面籤字,而且愛因斯坦公開發表反戰生命,這使得希特勒懸賞重金要捉拿愛因斯坦。
  • 愛因斯坦後悔給羅斯福寫信:把原子彈送到了瘋子手裡
    1945年8月6日,當愛因斯坦在紐約薩朗那克湖邊從《紐約時報》的一位青年記者那裡知道了日本廣島遭原子彈轟炸的消息時,感到極度震驚。作為推動美國開始原子彈研究的第一人,愛因斯坦不無遺憾地說:「我現在最大的感想就是後悔,後悔當初不該給羅斯福總統寫那封信。……我當時是想把原子彈這一罪惡的殺人工具從瘋子希特勒手裡搶過來。想不到現在又將它送到另一個瘋子手裡。
  • 天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有什麼樣的發明?
    被評為「20世紀最有天分的物理學家」、「現代物理學之父」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他有著什麼樣的發明呢?說到愛因斯坦,「相對論」很有名,但他的功績和發明不止如此。愛因斯坦留下了許多功績和發明。留下了許多功績,愛因斯坦的發明相對論等各種理論,愛因斯坦作為理論物理學家廣為人知,但並不是只考慮公式面對黑板和桌子。對這個應用也寄予了極大的關心。喜歡進行著實現想法的實驗。愛因斯坦設計的冰箱也是其中之一,不使用電動機和冷卻液。相反,低壓下使用更低的溫度使水沸騰。愛因斯坦和猶太物理學家希拉德的創意,是在氨氣蒸汽中用燃燒爐烤滿丁烷的燒瓶。氨蒸氣壓力低,丁烷的沸點下降。
  • 最溫柔的愛情陷阱,愛因斯坦竟為了她乖乖交出原子彈機密?
    瑪加麗塔是在1935年與逃避納粹迫害定居美國的愛因斯坦初次相識的。1935年6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瑪加麗塔丈夫 科涅庫夫為愛因斯坦塑一個雕像,得知這個消息後,瑪加麗塔的上司當即要求她藉此機會與愛因斯坦結識。按照計劃,愛因斯坦也按照計劃迅速沉淪她的魅力讓中。
  • 原子彈和愛因斯坦有什麼關係?他如何知道原子核裡有著巨大能量?
    他的質能方程(E = mc^2)被印在無數T恤和海報上,早已家喻戶曉,你可以不知道方程怎麼來的,但你肯定見過它。愛因斯坦於1905年在提交給《物理學年鑑》的一篇題為《一個物體的慣量是否取決於它所含的能量?》[1]的論文中提出了這個方程,讓物質的質量和能量相關聯。
  • 愛因斯坦為何是最偉大科學家,他到底做了什麼?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發明和對科學的貢獻是驚人的,這就是為什麼他被認為是當今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但是他的發明和對現代科學的貢獻是什麼呢?愛因斯坦是怎麼做的,為什麼他的名字如今是天才的代名詞?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最好的理解是愛因斯坦不是以他的發明而聞名,而是他偉大的理論,現代科學的理論。為什麼愛因斯坦在全球享譽盛名?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以他的工作而聞名,他的工作為太空探索、光和原子能的應用提供了重要的進展。
  • 蘇聯女間諜瑪加麗塔:曾令愛因斯坦魂牽夢縈
    愛因斯坦也是堅決反戰、支持和平的陣營中的一員。想到自己的祖國同胞正在遭受德國法西斯的屠殺,生為猶太人的他怎麼也不能平靜。瑪加麗塔的愛國和反戰也令他頗為敬佩。由於愛因斯坦夫人埃爾沙已經於1936年因為腎病去世,孤寂而苦悶的愛因斯坦遇到美貌而志趣相同的瑪加麗塔更使他備感心儀。愛因斯坦的心慢慢被瑪加麗塔所佔據。
  • 愛因斯坦也難過美人關,原子彈機密被竊取
    自從女艾開了間諜先河後,間諜在全世界層出不窮,而且以美女居多,男人即使擁有再大的謀略遇到美女間諜都應了「英雄難過美人」這句俗話,即使是智商高達165的愛因斯坦都不例外。
  • 只要活用這條公式,就算是一張紙,也能釋放出原子彈的威力
    筆者-小文很多人總是被誤導,認為是愛因斯坦發明了原子彈,愛因斯坦為了不讓原子彈的秘密公布於世,於是選擇燒毀了自己的手稿等等。但其實,人們對於愛因斯坦和原子彈的誤會不過是因為一張PS的圖片罷了,在一張圖片中,愛因斯坦一臉笑容地騎著自行車,而他的背後就是原子彈試爆成功的畫面,看來似乎是愛因斯坦出於原子彈的研發成功而感到了無比的欣喜。
  • 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發明了什麼 愛因斯坦的婚姻介紹
    要回答愛因斯坦發明了什麼確實有點困難,因為愛因斯坦是一個理論家,他基本上是發現某種問題,自己在腦海中演繹一下,再通過分析前人的研究和自己的實驗,最終得到結果,他更多的是去思考並提出理論,很少參與到發明創造中。
  • 瑪加麗塔:蘇聯最美女特工,潛伏愛因斯坦身邊,如何竊取核彈機密
    愛因斯坦與原子彈1879年,愛因斯坦出生在了德國的某個猶太人家庭之中,幸好在他的童年時,戰火還未大爆發,所以身為猶太人的他也得到了很好的教育。還未等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愛因斯坦就在德國有些待不下去了,此時的他已經是一名名揚四海的物理學家了,不過受制於當時德國的形勢,他從柏林遷出,幾經輾轉之後,最終於1933年移居了美國,並正式成為了一名美國公民。到達美國以後,愛因斯坦的反戰思想卻始終沒有改變,他積極地向政府倡導和平,並且反對當時美國政府正在進行的核武器研究。
  • 愛因斯坦發明了哪些東西 愛因斯坦一生發明了多少東西
    說起愛因斯坦,相信部分人應該的知道,愛因斯坦是一位專業的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也是近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他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新紀元,被公認為是繼伽利略、牛頓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那大家知道愛因斯坦都發明了哪些東西嗎?
  • 愛因斯坦系列:千個太陽惡之花
    但是,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幾乎全殲美國太平洋艦隊,美國正式參戰,美軍隨之急劇擴大對曼哈頓工程的撥款,到最後直接動用人力60萬人,投資20多億美元,到1945年造出了3顆原子彈。 愛因斯坦這個最著名的和平主義者積極投身反納粹戰爭,成為美國海軍軍械局顧問。1944年,65歲的他拍賣1905年狹義相對論論文手稿,所得600萬美元全部捐出支持反法西斯戰爭。
  • 得知日本被原子彈轟炸,他拍手叫好拒絕道歉,被日本記恨60年
    首先是愛因斯坦,他十分後悔為美國研製出了大殺器,無辜老百姓因此死亡,愛因斯坦去世前燒掉了重要資料,擔心被美國利用。再次是被稱為美國原子彈之父的羅伯特·奧本海默得知日本被轟炸後的慘狀,有著良知的他也悔恨發明了這玩意,可以這麼說,大部分參與原子彈製造的科學家都表現出了懺悔,他們甚至紛紛跑到日本轟炸點當場道歉,但是有一些人卻不覺得後悔,比如,投下原子彈的美國飛行員保羅·蒂貝茨,他表示投下後心情很好,睡覺睡的香,認為日本罪有應得,一些科學家為原子彈成功爆炸欣喜鼓舞,拍手叫好,DK
  • 關於愛因斯坦,你很可能不知道的15個冷門知識
    文/Da視界-胖達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大名如雷貫耳,他是出生於德國,但卻為美國服務,愛因斯坦被《時代》雜誌評選為「世紀人物」,除了他的相對論之外,我們對愛因斯坦的了解可能並不多,因此【胖達】決定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愛因斯坦的15
  • 愛因斯坦為什麼只有上半身照片?看到他全身照,攝影師沒法拍!
    愛因斯坦已經去世很多年了,但是他為人類作出的貢獻卻一直在影響著世人。不管是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還是他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等等,這些都足以讓愛因斯坦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熟悉愛因斯坦的人就知道,他是一名出生於德國的猶太人。雖然在1933年愛因斯坦就移居美國了,但是猶太人在二戰時的悲慘遭遇卻一直讓愛因斯坦感同身受。為此愛因斯坦不僅間接促成了原子彈的誕生,同時還在二戰時期為猶太人四處奔波。而等到了二戰結束後,愛因斯坦卻堅決反對使用核武器,積極倡導和平。
  • 愛因斯坦的神秘手稿中沒有任何公式,為何被科學「當作寶貝」?
    眾所周知,愛因斯坦是作為非常著名的科學家,為了人類發明的,進一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是繼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之後,對物理學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學說。除此之外愛因斯坦還敘述了能夠解決人類命運的三大預言,現如今愛因斯坦的神秘手稿中沒有任何公式,為何被科學家「當作寶貝」?現如今已經被科學家們奉為經典,留給科學家們無限想像的空間。
  • 比愛因斯坦聰明,發明成就遠超愛迪生,但他的名字卻鮮為人知
    2004年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為了紀念他的偶像物理學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將公司命名為「特斯拉汽車」。美國著名發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對於我們來說可以說是神一般的存在,曾經有人問愛因斯坦:「作為健在的最聰明的人類有什麼樣的感覺?「愛因斯坦答道:」我不知道,這個問題你得去問尼古拉·特斯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