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作需要,接到這個小項目,一開始,還頗覺得無頭緒。
由於疫情,現在青少兒英語學習機構,大多把業務轉到線上了。於是,我去研究了一下這些機構之間的區別。
噠噠英語、51TALK、VIPKid、阿卡索等等,目前暫時排得上號的機構,還真是不少,再加上一些尚且還不太有名氣的,在上海,這個方面的機構,得要有上千家了。
想要選擇對的,大多數家長,可能一開始,會扎進去,帶著孩子瘋狂試聽。
在機構銷售的熱情轟炸下,我們耐心的爸爸媽媽們,可能會漸漸失去耐心。了解了不同機構的發展史、教材、師資、上課形式、上課時間安排、課後輔導、課後溝通方式、價格等等,他們會慢慢迷失。
太難了!這麼多信息,讓人眼花繚亂,想做出好的選擇,實在太難了。
作為在這個行業一線教學崗位堅持了八年的老師,我特別想和大家探討的一個問題是:
當你對比機構時,你在對比什麼?
市場經濟溫床下,不排除有的機構,為了迎合市場需求而開設課程。
對於教育行業來說,這是一塊灰色地帶,如果不懂得識別這種課程,那浪費的,可不只是錢,還有孩子的時間和精力,以及學習語言最黃金的母語活躍期。
有人說,選機構,最關鍵的問題有兩個。
一方面,想清楚,你希望你的孩子成長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放到語言學習這個方面,你希望你的孩子在英語學習這條路上,成長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另一方面,一家機構的培養目標是什麼?
兩者一對標,你就能大差不差的做出選擇了。
比如說,你特別關注孩子的口語表達,你希望孩子通過幾年的學習,能夠流利的和他人(不論哪個國家的)使用英語進行交流。
實際上,這個想法還是比較淺層的。你還得繼續問自己:你為什麼希望孩子能流利交流?對,為了什麼?有的希望能在生活中去更多的地方,交更多的朋友;有的希望未來工作中,孩子能有更大的競爭力;有的希望未來孩子能在某個精尖科研領域,和高手能深入交流。
培養目標想得越精細,選擇時,就越不會被市場割韭菜。
另一條線,一家機構,一般會對外明確宣傳自己的培養目標,比如讀到多少級別,就能參加什麼考試;比如讓孩子自信快樂的表達;比如讓孩子愛上閱讀等等。
上面這個選擇邏輯看似天衣無縫,對嘛,我想要什麼,你能給什麼,一對照,不就能選擇了嗎?
其實,此言差矣。
培養孩子,不是做買賣。
做買賣的時候,買方知道自己的需求,賣方會貼出自己的賣點,一拍即合。
教育,卻是一件有情懷有內涵的事業。
當我們問一家機構--我想提升孩子的口語,你們能滿足我這方面的需求嗎--我們其實還需要去思考:
我為什麼要去提升孩子口語?是因為自己當年學的就是啞巴英語,還是因為我們覺得只要口語好,英語就一定好,未來就一定能發展好?
口語好的孩子到底長什麼樣?閱讀不好的孩子,口語能好嗎?口語好的孩子,難道寫作會差嗎?難道聽力會差嗎?
所以說,當我們對比機構時,如果我們的目標是希望孩子在聽說讀寫某一個技能模塊有提升的話,這個目標,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語言技能,是在運用過程中,全方位提升的。
如果一家機構告訴你,我們是專業致力於提升孩子的自主閱讀技能的,你敢送孩子去嗎?反正我是不敢的,因為光閱讀,不說,不寫,不聽,你的孩子接下來嚴重瘸腿了,怎麼辦?
當然了,你可能會說,那我再去報個寫作班,同時配一個線上口語班,或者請個一對一私教,反正我也不缺錢。
你硬氣!這樣孩子得要多累,技能是補了,興趣沒了,得不償失。更為嚴重的是,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即便聽說讀寫技能很強,她撐死了只能成為一個「有服從意識的國際僕人」,成不了有自主思考能力的「發明家」。
最後我想說的是,無論讓孩子學什麼,最終的目標都不能只停留在技能上,沒到認知層面,也就是思維模式層面,你都是在把孩子當技工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