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新高考Ⅰ卷(適用山東)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面對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國家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斷採取防控措施,全國人民緊急行動。
人們居家隔離,取消出訪和聚會;娛樂、體育場所關閉;政務服務網上辦理;學校開學有序推遲;公共服務場所設置安全「一米線」。防疫拉開了人們的距離。
城鄉社區幹部、志願者站崗值守,防疫消殺,送菜購藥,緩解燃眉之急;醫學專家實時在線,科學指導,增強抗疫信心;快遞員頂風冒雨,在城市鄉村奔波;司機夜以繼日,保障物資運輸;教師堅守崗位,網上傳道授業;新聞工作者深入一線,傳遞溫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們的聯繫。
請綜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繫」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隔離不隔心,情緣深深一線牽
山東考生
如果心是近的,遙遠的距離也會是短的。
「大丁……那個……我……我要去支援湖北了,我在請願書上簽了字。」李素媛看著王大丁,她從來沒想過完整地說句話是這麼難。是的,她本以為,她可以淡然地從容地告訴王大丁自己的決定。但不曾想,幾次話到嘴邊,又咽下。直到今天,她才說出口。
「你想好了嗎?真的要去嗎?你的身體吃得消嗎?」王大丁看著她,著急地問了一串問題。學醫多年,他們曾經一起許下諾言,不管這條路有多苦,他們都要堅定地走到底。他們深知,自己沒有魯迅先生那麼高尚,學醫是為了療救國人的身體;他們學醫,從一開始就是為了謀生,為了大學畢業後找一份好工作。
王大丁看著李素媛,他覺得像個犯錯的小學生一樣低著頭的、不施粉黛的女友更漂亮了。是的,為了攢房子的首付,她不捨得買化妝品,也不捨得買衣服和包包,他們甚至連下館子的次數都屈指可數。他累他窮,她不離不棄。
想到這裡,想到疫情的兇險,王大丁的眼淚撲簌撲簌地流下來:「素媛,你留下,我去支援,行嗎?」
「不行,大丁,你家裡就你一個孩子,你不能去,叔叔阿姨會擔心的。我不一樣,我家裡還有我弟弟呢。而且,我年輕啊,體力好,免疫力也強。而且我已經打了申請,領導也批准上報了,怎麼能說不去就不去了呢?而且,醫療隊馬上就要走了。就今天下午。我一直不知道該怎麼給你說這個事兒,對不起。」素媛的目光很堅定。她沒告訴大丁的是,他們還沒結婚,萬一她真有個好歹,大丁也能很快走出來。想到這裡,素媛又有些惱恨,大丁要是真的很快走出來,她是要恨他的。
大丁聽完這些話,知道自己勸不動素媛了。因為這些話,他之前也在領導辦公室說過!大丁其實也在他們醫院的請願書上簽了字,也被領導批准加入援鄂醫療隊了。但大丁想讓素媛留下,怎麼能兩個人都上一線呢?他們倆,得留下一個吧?
「我……我……」大丁想說出實情,但素媛阻止了他,她時間不多,要抓緊收拾行李。
臨走前,素媛說讓大丁放心,她會每天給他報平安。
素媛坐的大巴車在前面跑,大丁坐的大巴車在後面追。
進入湖北省後,他們分道揚鑣,去往不同的醫院。
防護服、呼吸機、氧氣瓶、消毒液……在這些物品的包圍下,素媛所在的醫療隊夜以繼日地搶救病人,連吃飯、上廁所的時間都是擠出來的。
輪休的時候,素媛就和大丁視頻,大丁有時候很快就接了,有時候一直不接;大丁也和素媛視頻,素媛有時候接,有時候不接……
兩個月後,湖北、武漢疫情得到控制,援鄂抗疫醫療隊開始陸續返鄉。
在援鄂醫護人員定點隔離酒店裡,她看到了他,那一刻,她淚如雨下。
原來,在支援湖北這件事上,他們也志同道合。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繫,在他們心中變得具體可感。
點評:
1. 小說文體,大家風範。考場上難得看見這樣一篇好小說。小說的情節來於生活,醫生護士在一線告急的情況下,勇於請戰——作者運用對話和心理描寫,透過主人公面對感情、面對疫情的抉擇來詮釋什麼叫「白衣執甲」、什麼叫「大愛」。此外,人物形象塑造得比較接地氣,對話樸實而打動人心。
2.凸顯精神,主旨升華。作者為男女主人公設置的故事線看似突兀,又在意料之中。我們在閱讀時能聯繫現實,找到那些生活中的原型,由此主旨也得以升華。疫情看似拉開了人們的社交距離,讓人變得疏遠,實則增進了聯繫,讓人們因為共同抗疫而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2020年高考上海卷作文試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世上許多重要的轉折是在意想不到時發生的,這是否意味著人對事物發展進程無能為力?
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思考。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於800字。
【滿分佳作】
蚍蜉與大樹
面對普魯士軍隊有可能已前去夾擊拿破崙的形勢,格魯希沉思了一秒,拒絕了下屬調軍的請求,最終毀掉了拿破崙在叱吒風雲的20年間的一切建樹,也掀開了史書嶄新的一頁。
這是決定歷史進程的一個意想不到的重要轉折,而影響它的,不過是早已掩埋在歷史的車轍下,那微不足道的一個人。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一局曾經流行過的話再次「刷屏」:「明天和以外,你永遠不知道哪一個先到來。」這突如其來的以外與轉折,幾乎將我們壓垮。在這神秘莫測的宇宙間,個體乃至人類都顯得過於渺小,命運就像扼住每個人喉嚨的那隻手,無數人掙扎、反抗,最終還是難逃被湮滅的結局。
於是,眾聲嘆息:「人命由天定。」
這種宿命論,難道是真的嗎?
不。
君不見,百年前華夏青年街頭吶喊喚醒國人;君不見,當代疫情之下萬人逆行力挽狂瀾……追溯古今,每一隻欲圖撼動大樹的蚍蜉,都曾留下聲音。意想不到的事件襲來,卻無法將心懷希望的人們打倒,一點一滴的個體力量匯聚成最堅實的鋼鐵長城。
誠然,人之渺小,如塵,如土,然而創造新陸地的,從不是那滾滾的江河,而是它底下細小的泥沙。「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從陳勝、吳廣起義開始, 歷代王朝的覆滅大多與小人物有關。在意外的轉折面前,在生死攸關的轉折面前,無數普通人的揭竿而起,就像煽動翅膀的蝴蝶。回顧世界近代史,無論是美國的獨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開創新天地的都是星星之火聚成的燎原之光。
那些人都因時代的局限性被看作離經叛道者,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恰恰是打破命運牢籠、打敗「無能為力輪」的最好姿態。
還記得那個爆紅網絡的餐館女老闆嗎?疫情期間,她堅持免費為醫院送餐,並鼓動家人參與。她無數次出入疫區,冒著極大的風險,卻總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那些毅然決然籤下「請戰書」的醫務工作者如是;那些放棄安穩生活接送疫區工作人員的司機如是;上溯至百年前,那些摒棄名利、抨擊腐敗的文人墨客如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涓涓細流,匯成了時代的滾滾洪流。
我們有太多的成語與寓言來表達順從天命,也有太多的神話與現實來弘揚反抗天命。在意想不到的命運轉折面前,或許看似無用的蚍蜉撼樹,依舊有滴水穿石的威力。
【點評】開篇引用故事,新穎而又深度,奠定了文章的基調。聯繫疫情,深有感觸,也能引起共鳴。結尾表明觀點,說理透徹。
【標杆作文】
在十字路口……
他,還在天橋底下說書。面黃肌瘦,形容枯槁,手裡醒目一落,這回書便結束了。
這幾年,歌曲流行,無論老少,大都被歌館裡傳出的靡靡之音所吸引,而逐漸忘卻了這天橋底下再普通不過的說書人。
他冥冥之中有種預感,說書總有一天會被超越甚至替代。他想要離開這一行,但除了說書他又什麼都不會。去還是留?即使在說書時,他也在反覆權衡著,內心苦苦掙扎著。站在十字路口,他迷失了方向。
這天,他像往常一樣說完書,回到家,用破陶罐舀些水喝,便轉身進了屋子,「撲通」一聲跪在地上。正前方的案几上,是師傅的牌位。「師父,徒兒不孝,如今說書不景氣,徒兒實在不知該怎麼辦了……」
他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入睡的,在夢裡他看見了自己幼時剛拜師的情景。「你可想好了,說書得苦練,也得耐得住寂寞。」師父從抽屜裡摸出一塊醒木說道。他點了點頭,眼裡閃出堅定的光來:「我耐得住。」師父微微點頭,將醒目遞給他,上面刻著「德藝雙馨」四個字。
在說書路上,他走得很艱難,但走得踏實。他希望將說書這一脈永久地傳承下去,但現實擊垮了他的雄心壯志。這說書已是扶不起的阿鬥,被時代淘汰是遲早的事,自己無法改變。他想轉行唱歌去。
「師父,現在他們都不樂意聽說書了,您說堅持還有意義嗎?」他茫然地望著師父。「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十字路口,但最重要的摯友那麼一兩條,面對選擇時你一定要聽從自己的內心啊!」師父在夢裡這樣說。
他醒來時,枕巾溼了一片。
第二天,他仍向天橋走去,在天橋底下說著三國的故事,聽眾只有往常的一半。
而不多久後,大多數聽眾也散了,紛紛去看彈著琵琶唱著曲的女嬌娥。說書聲戛然而止,他發了巔似的跳上桌子,眼珠向外凸起、青筋都暴了出來。剩下的人見他這樣,都唾棄地啐他一口,背著手離開了。
連著幾周,天橋下都不見他的身影,有人發現,他竟然出現在歌館裡。
人們以為他改了行,有人還半開玩笑地問他什麼時候出道,但他只是盯著那咿咿呀呀的女嬌娥,不發一聲。
三個月後,他重新回到了天橋。
第一天,他對著僅有的兩三個神遊的聽眾,重新講起了三國。不一會兒,聽眾竟睜大了眼睛,他們驚喜地發現,他講得比以往精妙得多,無論是說,還是演,甚至加上了唱。
第二天,第三天,來聽他說書的人多了起來,雖不至於門庭若市,但說書這門藝術就這樣在天橋底下默默閃著光。
是啊,也許無法抵禦時代的潮流,但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個人畢竟可以選擇隨波逐流還是堅持自我。
當「因」轉了個圈之後
每一次以外,都好像是世界在展示它的不可預知性,也在得意揚揚地嘲笑人類的無能為力。然而,我對此並不認同,因為,那些看似脫離了我們控制的事物的背後,必定有我們過去親自埋下的「因」。它兜兜轉轉,轉了圈又回來,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衝擊。
為什麼有些轉折是意想不到的?因為我們忽視了影響事物發展過程的細節。《禮記·經解》有言:「《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釐,謬以千裡。』」這裡體現的是混沌學的概念,更形象的說法是「蝴蝶效應」——一隻在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了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由此可見,一個微乎其微的動作可能會引發一系列意料之外的結果。歐洲諺語說:「釘子缺,蹄鐵卸;蹄鐵卸,戰馬蹶;戰馬蹶,騎士絕;騎士絕,戰事折;戰事折,國家滅。」這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記住,一切的結果都源於一隻「幕後黑手」,而那隻手往往屬於我們自己。兜兜轉轉,當初的選擇轉個圈,總會回到我們身上。
人對事物發展進程是無能為力的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們學習過哲學,都知道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能歐主動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從原始的刀耕火種,到石器鋤耕、鐵犁牛耕,再到現代的機械化耕作,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社會經濟持續發展,這難道純粹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結果?當然不是,這是因為人類掌握了自然和社會發展的規律、趨勢,才得以讓人們的生活質量步步攀升。
至於個人,面對意想不到的轉折,面夢想的破滅,你會做怎麼做?放棄還是堅持?也許在你眼裡你已經走入窮途末路,但是換個角度,也許就能「山重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呢。甘相偉夢想進北大讀書,但是高考失利,他沒有復讀,而是選擇進北大當保安,藉此機會旁聽教授講課,工作之餘刻苦學習,最終實現了從北大保安到北大中文系學生的華麗轉身。看,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選擇,決定這事物發展的進程和結果。
因果因果,我們的選擇為「因」,意外的轉折為「果」,當「因」轉了個圈,回來時,它便成了「果」,那時,可別認不出它呀!
謹以不變,以勝萬變
有一則禪理小故事:一位法師在道院旁建了一座寺,道士們不能容受,便化成妖魔鬼怪,施法掀起疾風驟雨,想以此令人望而生畏。寺中的和尚被嚇跑了,法師卻孤身安居,淡定自若。曷以為此?是乃以無勝有,以不變應萬變。
從毫無徵兆的地震、泥石流,到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無論是可知的,還是未知的,生活中總會有特別的轉折出現。人類的力量有限,無法預測,更無法阻止那些意想不到的轉折發生。對此,我們與其逃避現實,不如坦然地接受,盡力以樂觀、從容的心態去面對,以不變應萬變。
不變,究竟指什麼?一個人如果固執刻板,墨守成規,不知變通,則何異於被編入代碼的機器人?一個人如果安於現狀,故步自封,不求創新,對時代的發展無動於衷,則何異於沒有智慧的低等生物?不變的含義絕對不是如此。
不變是指無論是福還是禍,都以同樣的積極心態去面對;無論是險境還是坦途,都以同樣的勇氣和決心穿過;無論面前是迷霧還是曙光,都以同樣的信念堅定地走下去。它是蘇軾悠然閒適的詩酒人生,是威靈頓在滑鐵盧戰役中的從容不迫,是桑地亞哥對鯊魚的處變不驚……不變,是一份信仰,是「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的堅定。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我國人心惶惶。被搶購一空的超市貨架、緊缺的口罩、空蕩蕩的街道、靜默的城市,無不透露出人們的畏懼、惶惑、不安。但很快,這份慌亂就被冷靜的思考和敏捷的行動所取代,舉國上下一如既往地堅持人民至上,勇敢履行社會責任,展現出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力量。在打擊的共同努力下,中國以基本如常的秩序應對並控制了疫情的蔓延。這便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最好詮釋。
我記得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以不變應萬變,任你血雨腥風,我自靜若處子。心永遠清清的,呼吸永遠是輕輕的。有的轉折難以預料,但以不變應萬變,就能把握人生,淡定從容,且行且歌。
謹以不變,以勝萬變。即使我們達不到「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的境界,也能夠氣定神閒、淡然自若地享受人生,足矣!
人比山高,腳比路長
轉折突如其來,命運不可捉摸,這世上有太多意想不到的轉變,對此,人們就只能束手無策嗎?當然不是,我們對事物發展進程絕不是無能為力。
諸君可識一人?名曰海倫·凱勒。說起她,我想沒有人不會心生敬佩。因為兒時的一場意想不到的疾病,她的世界從此失去了聲音和光彩。她的面前是無底深淵,因為她衝不破黑暗和沉寂。面對這樣的絕境,她仍勇敢地鬥爭著。最後,她成功了,創造了一個奇蹟——身處黑暗的人,也能為世界帶來光明。縱然幼時的一場飛來橫禍擊垮了她,可她並不懼怕,用後天的血淚和汗水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在巨大的悲劇面前,許多人因其力量之強,而認為其不可逆,於是便甘願沉浸在天命難違的傷春悲秋裡。羅斯福曾說:「唯一值得我們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許多人因人生遭遇一次悲劇就從此萎靡不振,他們不是不能掙扎,而是他們不敢掙扎,更有甚者,自己做了「量力而行」的縮頭烏龜,卻嘲笑被人敢與殘酷命運鬥爭是「自不量力」,何其可哀!其實恰恰相反,我們需要的正是這種「自不量力」,它能使我們改變命運,讓我們在困境中能看到更多新的機會、新的可能。有一種精神叫「不撞南牆不回頭」,凡事要試過做過才知道行不行,說不定有一天你還真的可以把南牆撞倒了呢。
突如其來的轉折會改變事物的發展進程,若不想在面對轉折時束手無策,就要看你能否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可是,難道我們永遠只能被動地接受意外發生,被動地承受後結果,或進行事後的補救嗎?當然不是。我們無法捕捉以外的蹤跡,卻可以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在中國地震學史上,有王暾的名字。原先他遠在奧利地醉心學術,卻因為看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造成的慘重傷亡,毅然回國,投身於地震預警事業,並成功建立我國第一套地震預警系統。在研發地震預警系統的11年間,王暾一直默默無聞,嘲笑有之,質疑有之,責難有之。當他的團隊研發的地震預警系統提前6秒預警了宜賓的地震後,這些聲音都銷聲匿跡了。從此,中國人民的生命,在王暾的努力下,在面對未知的、難以預測的天災時,有了一層保障。天災難避,可王暾的堅持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
也許我們無法影響事物的發展,但我們可以為它建上防護網,減少轉折帶來的危害,這個過程一定是很艱難的,光有勇氣和決心未必足夠,我們還需要恆心。堅信人比山高,腳比路長,苦行僧走過的路再苦,也一定有終了一時。
人力雖渺,勇氣可嘉;人力雖渺,恆心可鑑;人力雖渺,但面對一切都可有所作為。
畢竟,人比山高,腳比路長。
不可為?不,可為!
蘇軾曾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們在時代的海洋中航行,風波不定 ,暗礁叢生,一個大浪拍來,沉浮便不由自己主宰。可在起起伏伏的無常中,我們都在努力向上浮,努力抗爭,不相信「不可為」。
我們在「不可為」中努力進行著自己的「大有可為」。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像一把燎原大火,勢不可當地碾壓而來,無情地將無數鮮活的生命、美滿的家庭焚毀。我們飽嘗無奈,倍感渺小、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了無數逆行者就在抗疫一線勇敢衝鋒。無論是風雨中為醫生送餐、送生活用品的外賣騎手,還是籤下「請戰書」自願奔赴「戰場」的醫生護士,或是參加防疫工作的志願者、主動捐款捐物的愛心人士,甚至是隔離在家的人們,都在以一己之力努力著、抗爭著、奉獻著,正如同那嫩芽春草,在餘燼裡尋找自己的春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甚至,我們「知其不可而為之」。王小波說過,不相信世界就是這樣,在明知道有時候必須低頭,有的人必將失去,有的東西命中注定不能長久的時候,依然要說,在第一千個選擇之外,還有第一千零一個可能,有一扇窗等我我打開,然後有光透進來。人們一直以來都在尋找那「第一千零一個可能」: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武漢第一時間封城,不到3天建成方艙醫院,10餘天建成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各省市醫療隊迅速馳援武漢……面對天災、變故、轉折,我們能怎樣做?只能不懈抗爭,不懈地在風浪裡衝鋒,把黑夜撕開一道口子,讓那束光透進來——不是天光,而是自己發出的精神之光,生活總難如意,洪流重重襲來,但向上掙扎這件事,讓人意識到,自己還活著。
我們構成了這個時代,「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我們從無奈開始,尋找有方;從渺小中來,去往偉大;與無常之中,竭力抗爭。如若我們,以為「不可為」而都選擇「無所為」,那這樣的人生將會沒有意義。
即使「不可為」,我們也始終為「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所感動、所激勵,並由此展開行動,努力上浮,不論這海有多深,不論這浪有多大。
小結:顯然上海卷更接近生活,讓學生能有感而發,考場作文也是異彩紛呈,讓學生充分展現了思想的維度以及語言的功力。高考作文如果能夠擺脫了模式化,給學生可以發揮的空間,高中語文教學也會落到實處,是真正的為學生的未來奠基。
【2020江蘇卷作文題】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自選。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人們總是關注自己喜愛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會被同類信息所環繞、所塑造。智能網際網路時代,這種環繞更加緊密,這種塑造更加可感。你未來的樣子,也許就開始於當下一次從心所欲的瀏覽,一串惺惺相惜的點讚,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場突如其來的感動。
參考立意
切題立意:
1.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2.同」趣」相應,同」好」相求。
3.用網際網路塑造自己未來的樣子。
4.藉助網際網路,成就更美好的自己。
5.網上衝浪,瀏覽從心所欲。
6.同」趣」相應,惺惺相惜來點讚。
7.同「好」相求,情不自禁去分享。
……
偏跑立意:
1.謹防網絡「毒雞湯」。(網絡「毒雞湯」確實存在,但題目卻並非針對此設題)
2.古人也有「朋友圈」。(忽略「智能網際網路時代」這個限制)
3.點讚「智能網際網路」。(考生要寫的是網際網路上的「點讚」,而非點讚「智能網際網路」,「智能網際網路」是寫作背景)
4.普通人,只能被動地接受環境塑造嗎?(「環境塑造」擴大外延,題目強調的是網際網路背景下的「信息環繞」和「塑造」,價值取向也和命題人相違背)
……
下水文
吟誦,在「喜馬拉雅」
河南省安陽市內黃一中
殷都玄鳥老師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人們總是關注自己喜愛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會被同類信息所環繞、所塑造。智能網際網路時代,這種環繞更加緊密,這種塑造更加可感。
喜歡吟誦的我,偶然收到朋友發給我的「喜馬拉雅」的吟誦連結。
點擊,出現信息提示:「點擊這裡,下載喜馬拉雅APP」。「喜馬拉雅」,好誘人的名字,按照提示下載、註冊,於是我成為喜馬拉雅「寶寶」(最低聽眾級別)。從此,可以在喜馬拉雅縱情瀏覽吟誦資料,貪婪的我如獲至寶,一下子關注了90個吟誦有聲書,華調、唐調、葉調……還有日本友人的吟誦,他們的吟誦大約來自於唐宋時期的中國,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卻遠比中國做的好……這些全都是免費的,多好的平臺!
「喜馬拉雅」在一天天改變著我。
在喜馬拉雅,我認識了華峰、魏嘉瓚、葉嘉瑩……華老師蒼涼,魏老師雄壯,葉老師優雅……我可以足不出戶,隨時隨地與各位大咖神交。我的吟誦越來越專業,不過我變得越來越挑剔,我不再滿足於輸入式學習,開始輸出式學習和交流分享,因為我對吟誦有了自己的理解,有了一些創新,也有了自己的風格。最最重要的,當我感動於自己的吟誦,我希望留下自己的聲音,最少給未來的自己留下一份回憶,也許我的後人會因此懷念我,會因此喜歡上吟誦,會因此熱愛傳統文化。
錄音、上傳、分享朋友圈,竟然很快收穫一波點讚。
北京的小卜老師說:知道你是華門弟子,我也是,你吟誦的《赤壁賦》真好,是華調麼,我怎麼沒有聽過?確實不是,那是我的原創,這個調子來自蘇州彈詞,並非我要故意出新,實在是沒有找到理想的吟誦。我想像自己是一位蘇州的歌女,懷抱琵琶縱情歌唱,我看見每一個文字的後面都縮著蘇軾的一張笑臉。以我的功力,實在很難把文章的意蘊表達徹底,讓作者見笑了。
山野楚狂人說「吟誦之前要介紹一下作者和作品,這樣就不會太突兀……」,感謝關注;還有,「東京的高木直子贊了你的聲音籤名」,啊,怦然心動;還有,「北京智賢贊了你的動態」,啊,心花怒放……有幾個人要求跟我學吟誦,我建了一個小群,只是我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從沒好好教過人家,實在不好意思,不過我是很想在未來成為一位吟誦傳承人的,最少讓它成為「家學」。
有一天,忽然收到通知:「你的聽眾等級上升了,恭喜你成為貢士了……」啊,我已經在喜馬拉雅學習300小時了。
上網讀書,上網聽書,上網搜索,上網直播……你未來的樣子,也許就開始於當下一次從心所欲的瀏覽,一串惺惺相惜的點讚,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場突如其來的感動。
2020浙江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標,也有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對我們有不同的預期,社會也可能會賦予我們別樣的角色。
在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中,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錯位難免會產生。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高能預警!!!它來了!
生活在樹上
浙江一考生
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
我們懷揣熱忱的靈魂天然被賦予對超越性的追求,不屑於古舊坐標的約束,鍾情於在別處的芬芳。但當這種期望流於對過去觀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虛無與達達主義時,便值得警惕了。與秩序的落差、錯位向來不能為越矩的行為張本。而縱然我們已有翔實的藍圖,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巔立下了自己的沉錨。
「我的生活故事始終內嵌在那些我由之獲得自身身份共同體的故事之中。」麥金太爾之言可謂切中了肯綮。人的社會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們欲上青雲也無時無刻不在因風借力。社會與家庭暫且被我們把握為一個薄脊的符號客體,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尚缺乏體驗與閱歷去支撐自己的認知。而這種偏見的傲慢更遠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義的道路上,對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與家庭與社會對接中塑型的動態過程。而我們的底料便是對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覺感與體認。生活在樹上的柯希莫為強盜送書,興修水利,又維繫自己的愛情。他的生活觀念是厚實的,也是實踐的。倘若我們在對過往借韋伯之言「祓魅」後,又對不斷膨脹的自我進行「賦魅」,那麼在丟失外界預期的同時,未嘗也不是丟了自我。
毫無疑問,從家庭與社會角度一覘的自我有偏狹過時的成分。但我們所應摒棄的不是對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價,其對批判投誠中的反智傾向。在尼採的觀念中,如果在成為獅子與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駱駝一樣背負前人遺產的過程,那其「永遠重複」洵不能成立。何況當礦工詩人陳年喜順從編輯的意願,選擇寫迎合讀者的都市小說,將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為橋段素材時,我們沒資格斥之以媚俗。
藍圖上的落差終歸只是理念上的區分,在實踐場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當我們追尋心之所向時,在途中涉足權力的玉墀,這究竟是伴隨著期望的泯滅還是期望的達成?在我們塑造生活的同時,生活也在澆鑄我們。既不可否認原生的家庭性與社會性,又承認自己的圖景有輕狂的失真,不妨讓體驗走在言語之前。用不被禁錮的頭腦去體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與風帆,並效維根斯坦之言,對無法言說之事保持沉默。
用在樹上的生活方式體現個體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卻又不拘泥於所謂「遺世獨立」的單向度形象。這便是卡爾維諾為我們提供的理想期望範式。生活在樹上——始終熱愛大地——升上天空。
看懂了沒???來看看閱卷人評點吧!
·
「閱卷人評點」
在我幾十年的高考作文閱卷生涯中,這是一篇極少能碰到的考場作文。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看第一遍,感覺不像是一個高三學生寫的考場作文,然而,細讀後你會發現,它的每一句話都圍繞著個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會的期待之間的落差和錯位論說,文章從頭到尾邏輯嚴謹,說理到位,沒有多餘的廢話,所有的引證也並非為了充門面或填充字數,而本屆高考,用這樣的方式引證各種名人名言的作文太多了。當然,這樣的文字,較易令人看不懂,所以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說明我們的閱卷老師還是能識別作文的好壞的。作文審查組老師認真細讀這篇作文,一致給出高評。我們認為,把此文打成滿分,不僅是給予這篇作文恰如其分的分數,也是展現浙江高三學生的作文水準。然而,要寫成這樣,需要考生閱讀大量書籍,而非背誦幾條名人名言就行的。而文字的表達如此學術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學生能做到的。當然,其中的晦澀也不希望同學們模仿。(陳建新,浙江大學副教授,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
這裡小編給大家分享另外一篇高分作文,是2007年江蘇高考高分作文——《懷想天空》。
《懷想天空》,最先閱卷老師給了36分,剛及格,二評的老師判給它42分,第三位老師判39分。
複查階段,江蘇省高考語文閱卷組組長何永康教授發現了這篇綜合判定為37分的《懷想天空》。反覆讀了3遍,何永康終於下決心給它54分。從閱卷程序上看,這屬於「終審」,比原先的評價高了17分。希望藉此鼓勵質樸的文風。
「推薦它是一種導向。」何永康老師在接受採訪時說, 「在如今的孩子都不太懂感恩的情況下,已經很少見到有兒子這樣來感激當農民的父親,高考作文中還沒有人用過這種筆墨。」
懷想天空
江蘇一考生
麥收時節,天空顯得非常的明淨。在黃金麥田上空,偶爾悠然地遊過幾朵白雲。
麥收時節,中午常是烈日當空。我們勤勞的父母,不得不在烈日下勞動。
我是一個農家子弟。我明白我們鄉下的家長們要靠田地來生活,供我們上學。他們為了子女辛勤地勞動,但沒有半句怨言。在家,我常聽到他們說:「只要孩子搞好了,再苦再累,我們都願意……」
農家子弟努力學習吧!全力以赴吧!我們敬愛的父母為了我們能過上好日子,他們埋頭在烈日當空的麥田裡收割麥子。那種滋味,你們體會過嗎?
在即將奔赴高考考場的前兩天,我體會到了。又熱又累。當時,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快點把麥子割完,到家洗個澡,然後在床上睡五六個小時。
6月5日早晨,我爸起得很早。四點多鐘就起了。他臨下地時告訴我說:「你再睡會吧!六點鐘起來做飯,然後洗洗衣服,八點鐘到地裡給我送飯。」
我睡醒後,拿起表一看:5:50。大概在學校裡起早起慣了吧。我快速穿上衣服。我把衣服泡在鐵盆裡。然後,我進入廚房做飯。
我做好飯,洗好衣服。又把湯盛到飯盆裡,拿了5個饃,一齊放到籃子裡。我趕緊吃過飯。碗都沒涮,便騎車下地了。
當我到地裡時,父親已割了七八壟了。他臉上很多汗珠,衣服溼透了。他說:「你來,吃過了嗎?我割光這一壟,再吃……」
大概四五分鐘吧,他割光了。他從籃子裡拿出飯盆、饃頭,邊吃邊說:「孩子,你爸沒本事,明天到縣城後好好休息!後天好好考,別緊張……」
我在烈日下割了五個多小時麥子。
現在,我在考場上做題。室內很涼快。當考試結束後,我要在烈日下站兩小時,來感受那種烈日當空的滋味。
·
「閱卷人評點」
此文很典型,不事張揚,不搞「滿天星」的鋪陳鋪排,不搞華彩炫目的「集錦」,不玩深沉,只是極為樸實地記敘了父親割麥、自己割麥的情景,中間一節還喊了「口號」!然而,它真實、本色、真情、純淨,一板一眼地道來,洶湧的內心波濤潛伏其間。父親的言語,極少,但厚實、博大;兒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發自肺腑。最大的亮點在最後:「考場很涼快」,與麥地很熱對比;「當考試結束後,我要在烈日下站兩小時,來感受那種烈日當空的滋味」——天下還沒有兒子這樣來感激當農民的父親,文章中還沒有人用過這種筆墨,這種機智!太感人了,而且是長效的!中學第一線的語文老師,可以此做為教學範例,進一步把握好作文導向。(何永康,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