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知敬天祈福活動大約有兩年時光,當時在網上經過一番搜索了解後,心中便有所感觸,想著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去現場感受感受。今年能夠有幸作為良心讀書會代表參加敬天祈福,甚是欣慰!
謝天謝地
「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曾教授在講解《易經》時最常說的一句話。天地便是陰陽的一對重要代表,更是首要代表。六十四卦以天地(乾坤)為始,傳文也多以天地開篇,足見天地的重要性。敬天祈福活動將地點定為泰山天地廣場是很有道理的。
其實,天地就是我們中國人的信仰,我們腳踩大地、頭頂星空,無時無刻不在跟天地對話。謝天謝地,其實就是要感恩天地的恩賜,感恩天帶給我們的陽光空氣雨露,感恩地帶給我們的食物。可以說沒有天地就沒有我們人類,所以人要有一顆感恩之心。從這個角度,我們也可以說天地就是我們的根。所以,學天、敬天、事天、順天,是我們一生不得不修習的功課。
天地是自然而然的存在,人生天地間,就應該效法天地,老子在《道德經》中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經歷了疫情你就更能明白在天地自然的強大力量下,人類的渺小與無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常常通過祈禱的方式來求得老天爺的保佑。
我認為敬天就是在跟天地交流,敬的不僅僅是天。因為要敬天,就得禮地。而且我認為跪拜磕頭是跟天地交流最好的方式,也是最能體現誠意的方式。敬天盛典中的六位敬獻官不厭其煩的一次又一次的跪叩興,足以體現他們的虔誠心以及對天地的無限敬重與敬畏。
不忘祖先
祖先是什麼,是我們這一代的天,父母是離我們最近的根。我們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生不息,靠的是血脈。我們都是炎黃子孫,身體上都流淌著炎黃的血液。一代又一代其實就是傳承,在這個過程中,祖先的作用不容忽視。
祖先在中國人心中佔有很大的份量,清明時節、除夕夜祭祖無不體現中國人對祖先的敬重與懷念。在我老家,不論你是在城市居住,還是住在鄉村,每逢清明,都得去墳地給祖先們上個香、磕個頭。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祭祖氛圍已經漸漸淡化了。在這種形勢下,祭祖文化的回歸就顯得尤為重要。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曾子的這句話說的就是祭祀,慎重處理親人的後事,鄭重地祭拜祖先,這樣才能使社會風氣歸於敦厚。作為人,不能忘根,不能忘本,我覺得敬天祈福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呼籲這個。
不忘祖先的方法就是祭祀,只有在這種嚴肅莊重的儀式下,我們不敢亂想別的,心才能收回來放在祭祀這件事情上。因為人一旦有了祈願,就想讓它成真,心也就會特別真誠。祭祖這種場合,全家人參與才會顯得更有意義,而不是只屬於男性,因為在我的印象中,很多地方都不允許女性參與祭祖活動。
不論是祭祖,還是祭天,都是祭祀。祭祀存在的意義絕不是那種儀式,而是內心的那種東西,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傳遞。
敬畏聖賢
我們除了敬天敬地敬祖先,還應該敬聖賢。聖賢是那些有超凡智慧的,有著高尚品德與人格的一類人,他們通常最後都成了神明,被供奉在廟宇。我們熟知的聖賢非孔子,老子莫屬。儒釋道三家的思想一直影響著我們中國人的思想行為,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除此之外,我認為伏羲、炎帝、黃帝也處於聖賢之列。
聖賢不僅教會了我們智慧,還教會了我們為人處事之道。儒家講的是人與人的相處之道,道家講的是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佛家講的是人與心的相處之道,而這些相處之道都能夠讓我們更好地成長。聖賢最大的貢獻就是在文化方面,而文化是什麼,是一種功法,類似於化功大法。因為文化它可以改變一個人,而且是脫胎換骨般的變化。
儒家思想是對中國人影響最大的思想流派,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靈魂與血脈,當然也可以認為我們自己本身就是儒家人士。歷代聖賢的思想影響了我們一代又一代,如果沒有他們,我們就不會有當今這麼和平的生活,正如評價孔子的那句「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也正因此,我們要敬畏聖賢,不僅要有敬重心,還要有畏懼感。心存敬畏,行才有所止。
我認為敬天祈福活動包含了上述的三點,而且不止這些,比如禮樂,漢服。參與此次盛典,給我感受最大的就是莊嚴的儀式與華美的服裝。
這種儀式,在此之前,我也只是在電視劇中看到過。現場的儀式帶給我更多的是一種震撼,在現場,你會感受到你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是與鐘鼓聲、禮樂聲、步伐同頻共振的,你會把自己當成其中的一員來完成整個儀式。就拿我個人而言,是鍾意這種儀式的,當然,我也傾心於古代的結婚儀式。如今的結婚越來越西方化,儀式中少了那種中國味道。
其實服飾也是如此,如今,你可能經常會看見身著漢服的女子走在大街上,她們常常引來很高的回頭率,其中一些人會覺得很好看,也有一些人會認為是奇裝異服。可是我覺得我們應該感謝這一類人,如果不是她們,我們不會知道漢服的華美與魅力,而且我認為她們才是復興中華優秀文化的力行者。
敬天祈福盛典讓傳統文化穿越千年而照進現實,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傳承或者說是復興,其意義非凡!現階段,敬天祈福或許不被大多數人知曉,但我相信,終有一天,它會廣為人知,而且這一天,不會久遠!
文/冉立旭
冉立旭,98年生,字存陽,號懷旭,自號暢心居士,觀心道人。良心讀書會會員、志願者,公眾號「立旭說文化」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