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家裡音響嗡嗡響的方法
首先要聲明的是:我不是聲學專家,所以這篇文章不講理論。第二個要表態的是:有些方法我自己也沒試過,但曾經在一些前輩家裡體會過妙用。第三個著眼點是:以一般家庭中客廳兼音響室的需求出發。如果你對聲學有專精,這篇文章可以不必看,我講的你應該都知道了。如果家中女主人不容許你大興土木,不可以東貼西補,或者不答應亂花錢,但偏偏聽音響時又飽受轟隆隆的中低頻駐波之苦,歡迎一起來試試看,說不定可以找到解決之道。
中低頻駐波這麼可怕嗎﹖事實上每一個房間都有駐波產生,只是頻率分布得不一樣而已,越大的空間產生駐波的頻率越低,影響也就越小。要怎麼知道房間的駐波頻率呢﹖以房間最長邊的距離去除聲波每波秒鐘行進的度度340公尺就可以了。例如房間長有5公尺:340/5=68,以半波計算,在32hz處就會有一個比較大的突起。而且駐波不是只有單一頻率,32hz的倍數像60hz、128hz???也都有較弱的駐波。還不僅如此,一個密閉空間有三組相對的牆面,所以會有三組不同的駐波產生。即使一對無響室中頻率響應量起來±0db的超級喇叭,放到普通空間裡面,頻譜分析儀看起來低頻段仍然是高高低低,主要原因也就在這裡。
只要巧妙處理或運用低頻駐波,他們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可怕的。我曾經聽過一對美國legacy的超小型喇叭,在雜誌十幾坪的空間內固然可以體會出它有超過體積的低頻延伸,不過相對也付出大功率擴大機的代價。後來代理商位於天母的門市開幕,同樣一對小喇叭在一樓展示間裡,竟然一下「長大」了,鼓聲低沈有勁,低音提琴拉起來讓人麻酥酥的,而用的擴大機反而功率更小。聽過的人都不相信小喇叭可以有這樣的聲音,甚至懷疑是不是偷偷接了超低音,不過我的推測卻是空間幫了大忙,適量的中低頻駐波使得音樂更為濃鬱厚重了。
可惜不是每個人都這麼幸運,空間中產生的駐波頻率不一定是你所需要的。當駐波能量集中在100hz左右時,鼓點與隨後的鼓身共鳴會太過膨脹,甚至糊在一起只有轟的一聲。同時有貝斯與鼓聲出現時,兩者也容易混在一起而無法有清晰的旋律線。這時候人聲通常也帶著一些鼻音,好像感冒沒吃藥似的,根本談不上透明度與細節。萬一這個駐波能量太強,音響根本就無法開大聲聽,否則只怕窗子、柜子都會跟著一起震動。在臺灣的居家空間裡,最常出現的惱人駐波大約是 50hz左右,找一張測試片來試試就知道了,通常在這附近正弦波訊號會震得滿屋子嘎嘎響。要避免的最好方法當然是規劃專用音響空間,例如1:1.25: 1.6與1:1.6:2.5的黃金比例興建音響,iec國際電工委員會也是這麼建議的,不過公寓族根本不可能圓夢,所以就別提了。你也可以從選擇大小合適的喇叭著手,避免貪心過頭,在三坪大的空間裡硬要擠進超低音。另外就是得用一些道具來克服。
以個人的經驗來說,對付中低頻駐波,擴散要比吸收要來得有效。在專業錄音室、小型演奏廳裡,他們對付駐波另有一套方法,也就是量身建造的低頻空箱。這種空箱的製造有一套公式可以計算,材料以mdf板為主,裡面再塞進玻璃纖維棉。它的主要作用是吸收某一特定範圍頻率,當聲波進入空箱後會因能量轉換作用被衰減、吸收。需要計算的理由則是每個空間的條件都不同,需要衰減的頻率與能量多寡也不一樣,所以這種東西無法大量生產。錄音室的控制間裡頂多不過六坪大,卻能完整而平直的聽到20hz極低頻,主要秘訣就在這裡。
那麼家中也如法炮製吸收不就行了﹖不行。市售的吸音材料如防火的sonex,最厚的一種吸收頻率不過到500hz左右,濫用這種吸音材料,說不定低頻駐波沒解決,反而連寶貴的中頻通通犧牲掉了。在水泥牆上另外加上木材隔板是個方法,不過一則工程較浩大,二來你無法確知會吸收掉什麼頻率(絕少有單一頻率的吸收材料)。製造大曲面的圓弧也是方式之一,不過要改變100hz的聲波路徑,所需要的曲面是1.7公尺(340/100/2),你的房間能做幾個﹖比較實用的方式是在房間的角落擺一些空箱、木櫃,或者擺一些質量大的物體,像是裝滿書的盒子、實木做的椅子等。這些道具都具有吸收,或者打散駐波的效用,但是著力點是在哪一個頻率,影響的程度有多少,都必須你自己試過才知道。以堅固材料釘做的木櫃相當好用,它可以說就是錄音室裡低頻空箱的翻版,不論裡面用來關空氣或放置唱片,都蠻理想的。要注意的是木櫃需要一個個搬進去嘗試,大而無當會有副作用。另外,擺幾個大型沙發也有部份效果。
你大概發現到了,上面所說的幾個方法都有不確定因素,有些人使用後發現改善明顯,有些人可能卻無動於衷。不確定的因素包括了房間大小、使用器材、環境構造等變因,我也無法提供你任何答案。反而是處理中高頻會比較簡單一些,市售以保麗龍製造的「波利擴散板」或各種prg都很有用。希望兼顧美觀的人,則可以在喇叭後面,側牆第一次反射區附近擺設人造盆景,最好是選用葉子比較寬大的假樹,高度與人齊就可以了。有沒有比較科學化,有數據可參考的道具供選購
如何解決家裡音響嗡嗡響的方法
http://www.zghifi.com/thread-45271-1-1.html
(出處: 中國HIFI音響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