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熱帶地區常能看到酸豆樹,海南三亞市更是將其認定為市樹。
酸豆 Tamarindus indica 是豆科酸豆屬植物,它的另外兩個名字或許更廣為人知:羅望子、酸角。(下文中我將使用羅望子這個名字)
據《中國植物志》,羅望子原產於非洲,後傳入我國。在清朝《嶺南風物誌》中,將其記為廣州府特產。
羅望子是一種豆科大喬木,每到冬春季節,樹冠上就長出許多香腸似的圓潤豆角。如果在樹下撿到掉落的,可以直接剝開食用。它的果肉口感如糯米糕,又酸又甜,味道可口。
有一年去泰國,在路邊小攤吃麵,攤子就搭在一棵羅望子樹下。老闆閒下時就撿來羅望子,將果肉搓成團,再蘸些白砂糖吃。
除了直接吃,羅望子也是東南亞諸國烹飪時的必備材料。
著名的泰式冬陰功湯裡就要添加羅望子。冬陰功是 「tom yam kung」 的音譯,Tom指湯,Yum指酸辣,Kung指蝦,所以冬陰功就是酸辣蝦湯。如果是酸辣雞湯,就叫」tom yam kai「。
冬陰湯的酸味,主要就是由羅望子或青檸構成,另外還要添加香茅、高良姜、辣椒等植物香料。部分印度咖哩也會用羅望子調味,羅望子醬更是東南亞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調味料
不過在我國,用到羅望子的似乎菜餚比較少?在熱帶省份,偶爾能在水果店裡看到羅望子。除了散裝的,還有從泰國印度進口的,裝在網袋裡的羅望子。
羅望子也可製作植物顏料。印度西南部民族瓦格哈裡人(Vagharis)製作瑪塔尼帕切迪(Mata ni Pachedi)時,會使用到羅望子。
↑羅望子種子,圖摘自[2]
↑使用羅望子顏料上色,圖摘自[2]
人們首先在紡織品上,用深黑色顏料繪製輪廓。接著使用竹子製成的畫筆,與羅望子粉末和明礬調製成的顏料填充顏色。顏料溶液呈黃色,經過茜素媒染之後,最終呈現在紡織物上的是暗紅色。
↑成品,圖摘自[2]
這種精美的工藝品一般掛在居民家中,作為神龕的背景。
參考資料:
[1] 泰式酸辣湯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泰式酸辣湯
[2] How Mata ni Pachedi is Created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exhibit/how-mata-ni-pachedi-is-created/MAKy_aQVxaGXJQ?hl=zh-cn
本作品採用 (CC BY-NC-ND 4.0) 許可協議進行許可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deed.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