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提出"建設廣州北部1號旅遊公路 打造休閒經濟增長極"的提案,市交通部門日前公布了廣州北部1號旅遊公路初步方案,方案顯示,該路線主要位於廣州市北部區域的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全長208.7公裡,將連接芙蓉嶂風景區、獅嶺盤古王、王子山森林公園、寶趣玫瑰園、白水寨、南崑山、廣州湖心島旅遊風景區、畲族風情村等19個景點。
下一步,花都、從化、增城區將進一步對廣州北部1號旅遊公路路線、沿線景點及相關旅遊配套設施進行調研,在建設規划過程中不斷細化優化廣州北部1號旅遊公路。同時,結合「四好農村路」建設,對相關農村公路進行品質化提升,逐步融合沿線旅遊景觀,提升旅途體驗。
初步方案:
全長208.7公裡 連接19個景點
具體來看,該路線主線由西向東,起點從與佛山交界的珊瑚村開始,沿省道S381線往東經三坑水庫(美林湖)、馬林水庫到芙蓉嶂旅遊度假區,轉往北沿芙濱路(鄉道Y776線)穿過芙蓉嶂公園,到達王子山森林公園東面,繼續往東北向,接縣道X404線,轉東沿王子山路到達紅山村,在梯面鎮接國道G106線經高百丈風景區,轉東北向,到達從化區鰲頭鎮。接國道G355線往東,至明珠大道轉北,接花卉大道(縣道X935)途徑寶趣玫瑰園、西和小鎮和天適櫻花園。
到溫泉鎮後,路線接國道G105線往南,再接國道G355線轉東北,經過白水寨風景區後,路線分兩個方向:一是沿國道G355線往東北向穿過南崑山國家森林公園到達龍門縣(惠州界);一是轉南沿縣道X292線經派潭到廟尾,接省道S380線,轉往東北到正果到達廣州湖心島旅遊風景區。接省道S119線到和平,接縣道X293線,到畲族風情村(惠州界)。
值得注意的是,鄉道Y776王子山山頂至大中陳橋段為山路且路面寬度只有5米,路況較差,可繞道選用備選路線。備選路線走S381,到城西轉北進入國道G106,經梯面到達紅山村。
規劃思路:
車行系統+慢行系統+遊步道輻射帶
根據方案,廣州北部1號旅遊公路以車行系統+慢行系統+遊步道輻射帶,良好連接周邊點狀旅遊景點、面狀旅遊景區、特色小鎮、休閒驛站及觀景平臺。其中,車行系統以車行道、綠化帶及輔導組成,其作為交通保障為旅遊公路的周邊地區提供強大的通行力保障;慢行系統結合人行道和騎行道,方便遊客以步行或騎行方式,體驗旅遊公路沿線風光;遊步道輻射帶以遊步道連接周邊點狀旅遊景點、面狀旅遊景區、特色小鎮、休閒驛站及觀景平臺,輻射帶動周邊旅遊經濟,全面整合周邊旅遊資源。為遊客探遊周邊景點景區、旅途休憩提供良好的深度體驗。
公路主體:
旅遊觀光段+美麗鄉村段+森林景觀段
旅遊公路主體組成方面,廣州北部1號旅遊公路主體根據沿線景觀不同劃分為旅遊觀光段、美麗鄉村段、森林景觀段等類型。旅遊觀光段斷面設計注重快速交通、城市集散交通與人行交通的綜合布置。該路段公路等級擬採用一級公路標準,雙向四車道-雙向六車道,設計速度40-60km/h。
而美麗鄉村段則串聯沿線村鎮和鄉村景觀,帶動村鎮經濟發展。該段斷面設計以"慢遊"為主要功能,著重體現"旅遊服務""生態景觀"和"文化體驗"價值。該路段公路等級擬採用三級公路以上標準,雙向兩車道-雙向四車道,設計速度20-40km/h。
森林景觀段斷面設計注重旅遊服務、特色生態等多功能的複合。該路段公路等級擬採用三級公路以上標準,以雙向兩車道為主,設計速度20-40km/h。
景觀過渡段銜接旅遊觀光段、美麗鄉村段及森林景觀段的過渡變化,以通過性功能為主。斷面設計注重交通的快速連接,橫斷面以行車道為主。該路段公路等級擬採用二級公路以上標準,以雙向兩車道-雙向六車道為主,設計速度20-60km/h。
慢行系統:
道路副屬型+獨立景觀型+人車混合型
慢行系統布局方面,結合北部1號旅遊公路,根據不同道路景觀類型的不同,方案顯示,可設計成道路副屬型、獨立景觀型和人車混合型三種形式。其中,道路副屬型慢行系統對道路人行道進行優化提升,提供步行和自行車通行空間。道路副屬型慢行系統可設計為兩種模式:步行與騎行分離模式和步行與騎行混合模式。
獨立景觀型慢行系統周邊擁有豐富的景觀資源,結合濱水、臨山的景觀資源特點,因地制宜,採用臨水棧道、登山步道等模式設計;人車混合型是由於地形或現狀建設等原因,道路寬度不適宜設置人車分流的情況下,在車行道兩側通過選用標示性較強的鋪裝材料突出慢行道。
沿線設施:
綜合服務區+一般服務站+簡單服務點
根據方案,廣州北部1號旅遊公路將形成"綜合服務區+一般服務站+簡單服務點"三級服務區體系。其中,綜合服務區能為旅遊者提供全方位的綜合服務,為景觀公路的重要驛站。服務半徑為50km,建議平均每30-50km設置一處。用地規模約為3000平方米。
一般服務站承擔旅行者從景觀公路向其他連接線轉換的服務功能。服務半徑為25km,建議每20-30km設置一處。用地規模約為1500平方米;簡單服務點可提供廁所等基本服務,為旅行者提供簡單的停留休息空間。服務半徑為10km,建議結合沿線景觀節點和村落設置。用地規模約為50平方米。
此外,公路沿線及重要節點將設置內容清晰、信息完善的標識系統,通過獨特的外形設計形成具有旅遊公路特色的標識系統,並完善引導、解說、指引、命名、禁止與警示等方面的標識功能。
文/信息時報記者 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