芊芊是新時代獨立女性,生完兩個女寶的她,經常聽到老一輩的人勸:如果有條件,還是得再生一個(男孩)。芊芊總是不屑一顧,「都什麼年代了,還重男輕女!」
但前陣子她奶奶生病離世,她終於明白為什麼老人希望自己再生一個男孩了,就連她自己都想要生個男孩。這和重男輕女思想無關,而是現實的需要。
在參加完葬禮後,芊芊領悟出這原本非常不認可的三大道理。
一、孩子多有孩子多的好處。
芊芊的爸爸排行老二,上有一個大哥,下有一個弟弟和妹妹。在奶奶病重期間,是老大和老二輪流照顧老人,老三還沒退休,只要沒上班就過來換班,老四每天接送完孫子之後就來送雞湯、面線之類的。
後來老人的病在本地治不好,四個子女決定送到外地繼續接受治療,由老大和老二陪送。因為還在疫情期間,醫院裡只允許一個人陪床,且不能在醫院裡亂走,說是陪床,簡直就像坐牢。
如果家裡只生一個孩子,老人生病,真是分身乏術,該如何幫襯?
一同事的姐夫意外身亡,膝下只有一個女兒,形單影隻,多虧旁支親戚前來幫忙,否則就靠姑娘一人該如何料理父親的身後事。
很多獨生子女面臨的困境是,不僅沒有親手足,和親戚之間的走動還少,一旦有了三災六難,誰都幫不了誰,誰也不方便喊誰。
從前老人總說要多生幾個孩子,年輕人總覺得:自己都養不活了,怎麼養孩子?可當我們老了,需要孩子照顧時,多一個孩子,就是讓孩子的負擔減輕一半。
二、理解了老一輩想要生兒子的原因。
芊芊的姑姑已經當奶奶了,有兩個孫子需要她接送,自己都忙得不可開交,更別提晚上陪護,重擔還是落在老大和老二身上。
在準備葬禮時,芊芊的姑姑說:半夜醒來心口很痛,腦海中都是媽媽的臉,非常難受,後來就一晚上睡不著。而芊芊的大伯說的是:我一夜也沒睡,但我腦海中想的是還有什麼事情沒做,要安排哪些人做,生怕漏了什麼細節,被其他長輩數落。
這就是男女的區別,女性感性大於理性,男性理性大於感性。並不是每個女孩都能像《紅樓夢》裡的王熙鳳,殺伐決斷,面面俱到。家中有個男孩就像有個主心骨,能有依靠,能做主,能拍板。
在守夜的那晚,芊芊的姑丈沒有出現,之前她姑姑一直叫姑丈得來,可最終還是以「我有事」為由沒有到場。
關鍵時刻,女兒得靠女婿,但如果女婿不買帳,最後受苦的還是女兒。但如果生的是兒子,無論如何,兒子都是得到場主持工作,還能順帶拉上兒媳婦一起。
這大概是為什麼老一輩的人都希望能生兒子的原因,因為生了兒子,勞動力是自己的,再不孝起碼還會在靈前守著。
三、自己有錢是王道。
芊芊奶奶生的這場病花了幾十萬,但好在有老人手裡有錢,正是因為有錢,所以治療才能拖這麼久。
「我從來沒看過老人掛白蛋白是按箱運過去的。」護士姐姐這麼說,「好在老人可以報銷一部分,自己手上也有點錢,否則老人都80多歲了,早就走了。」
這就是現實,老人的確含辛茹苦地養育了四個孩子,但在彌留之際,孩子不是不想救,而是沒有經濟能力救,難不成逼著孩子割腎救母嗎?
所以為什麼很多老人特別節約,因為他們太知道錢的重要性,一旦沒了錢,自己生病時,拖累的就是孩子,被放棄的就是自己。
芊芊說,當她看到老人慢慢離開,最後化成灰時,突然覺得:人這一輩子最後就是這樣,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活著呢?
END